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易經》觀點來讀《岩上八行詩》

文:民風(逢甲大學碩士班研究生) 照片提供:※書評雙月刊47期第12-19頁

著 者:岩上
出版者:高雄派色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一、引言

  宗白華在《美學的散步》中說:
  早在《易經.繫辭》已經說古代聖賢是「仰則觀象於夭,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註1)

  《易經》雖然是一部哲學之作(註2),但歷代以來,中國的藝術家從《易經》中吸收許多觀念,並且將這些哲學上的思辯逐漸轉化為美學上的範疇,而成為藝術創作的根源。美學家,同時也是詩人的宗白華很明確的說出《易經》對中國思想家和藝術家的影響。

  詩人莫渝對《笠》詩社的同仁作一些簡要的小評。其中,談到岩上時,他說:「鄉居生活保持了敏銳的觀察,易經哲理提示了生命的省思。」(註3)同樣也是《笠》詩社同仁的趙天儀先生,也曾說:「由於他(岩上)也研究命理與地理,使他更深入了解生命的真諦命數。」(註4)從這些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岩上不僅寫詩,他也對中國的經書《易經》有所研究。雖然說「命理」、「地理堪輿」是「易數」的範疇,不過其思想有許多方面是取之/變化於《易經》的。

二、《易經》與《岩上八行詩》

  承續筆者在引言中所論,如果《易經》影響了岩上,那麼八行詩和《易經》有何關係?就內容與形式而言,筆者認為《岩上八行詩》呈現了以下的特色:

(一)剛柔相推,變化無窮

  從內容而言,《岩上八行詩》吸取《易經》哲理,轉化為美學的詩藝作品。

  《易經》強調這個世界是以乾坤二卦為代表的兩相對稱、並行不悖的天地,其基本動力是來自陰陽兩股力量的互相交合、彼此消長。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註5)以及〈繫辭上〉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註6)、〈繫辭下〉說:「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註7)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讀岩上的詩,便會思考這些耐人尋味的道理。試讀〈門〉:

   為了要通過,才造門
   用來推開和關閉

   為了要關閉,才造門
   用鎖把自己和別人鎖起來

   如果沒有門就不用開關
   如果不用開關,就不必鎖起來

   為了要通過,才造門
   偏偏門禁森嚴不能通過

  〈繫辭上〉有一段話,可說是這首詩的源頭。其云:「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註8)由門的「開」、「關」變化提出一種對比的兩面思考,讓讀者感受到詩的力量。另外,〈窗〉、〈眼〉等詩作也都是在打開/關閉,開/闔之間提出事物兩種不同面相。

  岩上的八行詩運用許多「對稱詞語」。例如天空對大地、春夏的蒼綠對秋冬的枯白、高山對海底、山壑對海洋、屋內對屋外、進來對出去、生對死、哭對笑、過去對未來、快樂對悲哀等等。利用對比的技巧,容易顯示事物的特色,也增加了詩的力量。蕭蕭更言簡意賅的說:「詩,就是這種對比關係的尖銳化而已。」(註9)岩上利用這種對比鮮明的詞語,除了能增加詩的力量外,其實這也符合《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莫不有對的陰陽對應原理。就時間而言,〈繫辭下〉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生焉。」(註10)這是說明變化中的自然有其規律性,如何在變化中存在和發展是一門嚴肅而重要的人生課題。我們在岩上的〈岸〉中讀出滔滔不絕的歲月裡,有人在浩瀚的人生之海迅速登陸,卻也有人依然四顧茫茫。登陸的人,洞悉時光的稍縱即逝,只有積極向前邁進,才有可能成功。還在海中漂泊的人,如果還不能找到自己的目標,還不能勇往直前,那麼他的一生終究會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在〈網〉、〈疤〉、〈站〉等詩中,也道出人處在時間的流程裡,存在的意義為何的思辨。就人事而言,〈繫辭上〉:「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註11)遇到困難,必須學會變通之道,否則一味鑽牛角尖是找不到出路的。而〈路〉、〈鞋〉、〈手〉等詩也讓讀者深深的思考這些問題。

  岩上六十一首的詠物小詩具有非常一致的風格,那就是生活哲思的感悟。當然,哲理並不是小詩唯一的美學特質,因為小詩也可以是「晶瑩剔透」(張默之語),也可以「像閃電短而有力,像螢火蟲可愛而晶瑩」(白靈之語)。不過,「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李瑞騰之語)的小詩似乎更能令人回味。而岩上如何能在短短的八行內表現墨稀而旨永、幅短而神遙的哲理性詩作?他所凝定風格的方法就是「在不變中求變,在變中求不變」(註12),這也就是《易經》強調的剛柔相推,變化無窮的道埋。

(二)平衡穩定,和諧理念

  從形式上而言,八行詩平衡而穩定,可以達到和諧的理想。

  岩上在詩集的〈後記〉說:「八行詩不是一個固定表達詩的形式,它僅是以這樣的形式呈現了這樣的內容。」又說:「面對語言解體、散亂的無詩世界,以平穩平易的形式呈現詩的可觀。」從詩人的自述,我們可以發現八行詩是一種「平穩平易」的形式,詩人是以這樣的一種形式來諷刺那些破壞語言的詩人。他在詩集的〈序文〉中以更強烈的語氣說:

  我們不希望後現代的詩是新新人類,不穩定、不可靠、不可信賴、反體制、反整體性、反主題、無中心、分裂破碎的行為表徵;更重要的是詩不希望成為語言的分屍、解體、無組織的形態。

  可見岩上的八行詩並不是一種「遊戲心態」之下的作品,他是以「八行」的形式來告誡那些散亂、無理的詩作。因為,詩必須考慮到訴諸的對象是社會公眾,它是具有教化人心的功能的。從這裡也能發現岩上不僅愛詩,同時也愛人。所以趙天儀先生說:「在現實與超現實的結合上,我以為他的詩,是以『愛』為主題,而以他生活經驗以及生命體驗為素材。」(註13)

  那麼,兩行四段的八行詩有何特殊呢?為什麼它是「平穩平易」的形式?這樣的形式可以達到什麼理想?

  如果從《易經》上來找線索,是否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呢?首先,我們會先聯想到八行是否變自八卦。〈繫辭上〉說:「聖人設卦觀象。」(註14),這是說聖人設卦之時,莫不瞻觀物象,法其物象,然後設之卦象。而〈繫辭下〉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註15)這是說萬物之象皆在八卦之中。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論:詩人岩上嘗試以八行的形式,將萬事萬物入詩,利用「物我合一」、「物我交媾」的技巧,在平穩的八行形式下追求詩的奧妙。而這種「物我合一」、「物我交媾」的技巧以及平穩的八行形式,其實也和《易經》有關。《中國美學史》談到:

  《周易》肯定了人與自然都遵循著共同的規律,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而不是各不相關、互不相容的,兩者之間絕沒有不可超越的鴻溝。(註16)

  《周易》認為整個世界是以「一陰一陽」為始基的一個相反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只有在互相反對的雙方溝通、聯結、合作、平衡、統一的情況下,事物才可能得到順利的發展。(註17)

  《易經》這種「天人合一」、「一陰一陽」的思想落實於美學上,便轉化成「物我合一」的創作技巧以及「平衡穩定」的外在詩形。〈繫辭上〉說:「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註18)說明陰陽剛柔交感生變化,八卦也會運化推移。而岩上的八行詩,便是在這種平易平穩的外在形式中,變化內在詩思,以達到和諧的理想。這樣的推論,其實都可以在《岩上八行詩》的詩作以及〈後記〉中得到印證。

三、結語

  岩上從《易經》中吸收思想,採用八行的形式來創作。這些思想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易簡、變易、不易。(註19)易簡表示:這種道理有其規律性,而且是用象徵的符號表現出來,可以執簡御繁;變易是說:宇宙萬事萬物變化不息的道理;不易乃謂:這種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以這樣的思想來觀察世間事物,就能悟出許多人生哲理。另一方面,其八行的形式,敏感的讀者很容易會想到和「八卦」的牽連。換言之,岩上的八行詩是「形」變八卦,「質」取易理的詩作,這就是詩人「觀物取象的智慧」的表現。

  《岩上八行詩》中沒有絕對的人生答案,它只是還原物象的詩句,從字的意涵和物象的本身反觀自我。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許多詩都利用設問的技巧提出問題讓人們思考,諸如〈樹〉、〈河〉、〈花〉、〈燈〉、〈鞋〉、〈臉〉等等。所以,讀了詩集後,聰明的你意會了什麼?頓悟了什麼?思索著什麼?

註釋:

  1. 參見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1.8),頁44~45。
  2. 《易經》可以廣義、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指《周易》的「卦畫」及「卦爻辭」;廣義的兼指「卦」、「經」、「傳」而言,也就是「十三經」中所謂的《易經》。如果我們採用廣義的解釋,那麼就可以將《易經》簡稱為《易》,或為《周易》。《易經》本來只是一本占卜的書,但經過「傳」的解釋、引申,它就成為一本哲學著作了。
  3. 參見莫渝:〈笠詩人小評〉,《笠下的一群—笠詩人選讀》(臺北:河童出版社,1996.6),頁95。
  4. 參見趙天儀:〈現實與超現實的結合—論岩上的詩與詩論〉,《笙》第190期,1995.12,頁104。
  5. 見《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9),頁148。
  6. 同前註,頁145。
  7. 同前註,頁165。
  8. 同註5,頁156。
  9. 參見蕭蕭:〈對比的力量〉,《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4),頁192。
  10. 同註5,頁169。
  11. 同註5,頁154。
  12. 參見岩上:〈詩的語言與形式〉,《岩上八行詩》(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7.8),頁4。
  13. 同註4。
  14. 同註5,頁145。
  15. 同註5,頁165。
  16. 參考見李澤厚。劉綱紀主編:〈《周易》的美學思想〉,《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12台一版),頁331。
  17. 同上註,頁336。
  18. 同註5,頁144。
  19. 《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