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堡壘》The Citadel

文:孫安玲(靜宜大學副教授)

著   者:A.J.Cronin克倫寧
簡讀本著者:Norman Wymer
出 版 者:Longman House

一、引言

  A.J.Cronin克倫寧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堡壘》一書,不但為他自己在英、美、俄出版界打響了名號,也在英國,尤其是在英國的醫學界,投下一塊巨石,引起了喧然大波。這本小說,在英國問世後,短短的五個月內,就再版了十二次,到了一九三九年,又修訂再版了十七次之多。直到今天仍然廣受歡迎。一九三七年它獲得「美國書賈獎」,一九三八年被拍成電影,一九八二年被拍成電視劇。有人認為,英國今天之施行「全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與此書或多或少也有關係。

  到底這本書為什麼能夠洛陽紙貴,轟動一時?它又為什麼能讓英國的醫學界起激烈反應,從而反躬自省,去蕪存菁,造福億萬黎民百姓呢?最主要是因為它戳破了英國醫學界莊嚴美麗的外衣,揭發了醫界的黑暗面,同時因為克倫寧自己是位由醫生轉業的作家。他的身分、經歷很有說服力,能讓讀者相信他說話的真實性。他是位醫學博士,曾在軍隊、船上,以及威爾斯的採礦區擔任過醫生的工作,又曾擔任過礦坑的視察員,致力於南威爾斯礦工肺部疾病的研究,其後又在倫敦開業。他自己種種親身的經歷使得他對英國醫療界瞭若指掌,所以才能全力出擊,寫出這本批判英國醫界的小說,以期能夠匡正弊端,讓英國能有更好的醫療制度,讓英國人能在座落適當、設備齊全的醫院裡接受良醫的診斷。

二、主題

揭發英國醫界的缺失
  故事的主人翁梅遜Andrew Mason是位初出校門,純真善良,不知世事為何物,滿心都是濟世救人,心懷崇高理想的年輕人。在他的各個工作崗位上,他很快的就發現他所接受的醫學訓練根本不夠,他的醫學知識也不足。他的同事有的確實很行,但大多數都和他一樣缺少足夠的知識。有的年紀大了,對工作失掉了熱誠。有的耳朵聾,聽不見病人講的話,也無從知道病人的症狀,又怕出錯,所以總給病人一瓶滲了顏色「無害的藥水」。有的對自己沒有信心,光會為病人祈禱。尤有甚者,有的人只想醫簡單的病,把疑難雜症推給別人。有人搶功,利用職權,把下屬的醫學發現,據為己有,還好意思在媒體上公然宣佈自己在醫學上的「新發現」。有的外科醫生技術不好,竟敢草菅人命,為人開刀。手術不當,病人死在手術台上,還連一點羞愧之心都沒有。有的醫生,明知來看診的人根本就沒病,卻為了要討好對方,開生病證明以利後者請假不上班。有的醫生,明知來就醫的人身體很健康,卻還想從他身上賺錢,開些不痛不癢的藥。大多數的醫生都想在大都市的醫院工作,或自己開業,而不願留在窮鄉僻壤。有的醫生腦海中全是錢,怕麻煩,怕花時間,不細心的去查病人致病的原因,總是匆匆忙忙的開藥方。事實上,他發現整個醫療制度也有問題。在落後的礦區,有的沒有醫院,沒有醫生需要的醫療設備。如果一位醫生沒有名氣,和醫院不熟,醫院就不肯收他所要推薦轉送的病人。醫生的工作沒有效率,沒有組織。醫生之間沒有情誼,甚至彼此不喜歡。醫院座落的環境很差,醫療系統過時。

  當時英國的醫界真的有這麼不堪嗎?Mabel S.Ulrich在他的批評文章〈醫師的困難選擇〉一文中問道:「《堡壘》一書真能公平的反映出當時英國醫界的面貌嗎?」答案是:是有好些愚蠢、無知、愛錢的醫生,但也有很多有才能、有道德,值得社會大眾尊敬和信賴的醫生。《堡壘》一書的著者克倫寧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他也為我們在故事中塑造了好幾個好醫生,甚至還包括了一位「身兼醫德、醫術和仁心」的「完美醫生」的典範-丹尼醫生,他也向他致上崇高的敬意。但是醫療制度和醫生的好壞關係千千萬萬人的健康與福祉,要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他還是決定要反映出醫界的陰暗面。希望因之能大刀闊斧的改變英國醫界的陋習和弊端。

賢妻、益友的影響
  現實環境的不公不義使得梅遜醫生義憤滿懷,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與不公義的制度抗爭。有時實在心灰意冷,幸而朋友丹尼醫生支持他,還送他一副顯微鏡讓他能做實驗。他的太太克麗絲汀也一直安慰、鼓勵他,讓他知道應該設法提升自己。她教他語文,支持他在有空時到大學進修、作研究。終於通過考試獲得學位。而蘇格蘭的一所大學也因他所做煤灰研究的重大貢獻,另外頒給了他一個醫學學位。賢妻、益友對一個人正面的影響不謂不大。

損友、女色的污染
  初到倫敦開業,梅遜和克麗絲汀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窘困到了極點,窮得沒有錢買東西吃,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生活的困苦和心靈的煎熬,使得梅遜醫生極端厭惡貧窮的日子,誓言「要賺錢」、「要成功」。他決定要向現實低頭。

  這時與梅遜往來的醫生個個都是現實的功利主義者。他們以金錢掛帥,教梅遜怎麼賺黑心錢,教他設立專為有錢人看病的診所,讓他知道要價愈高,病人會愈相信他。梅遜落入了大染缸,又有了婚外情。不聽賢妻的規勸。金錢、女色、壞朋友的誘惑,以及強烈的虛榮心使得梅遜完完全全的變了一個人。他變得事事以金錢、名利為重。他覺得理想是好,但是不能當飯吃。

  他做了好些以前他瞧不起,深感不恥的事。他每天只準備兩類藥,把滲了顏色的水當藥水,讓不是學醫的太太克麗絲汀當藥劑師,明知某種療程無效卻仍然使用,只是不願放棄賺錢的機會。他又覺得為病人做詳盡的檢查是件耗時、很不划算的事。他為了賺錢,放棄了一切信念、也泯滅了良心。著者讓我們知道「金錢」、「名利」和「女色」是「人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誘惑」。著者也在他這本最知名的小說中探討了「活得風光」和「良知」之間的衝突,以及「生存」這個很現實的問題。醫界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要在這個行業生存,又要兼顧醫德,這中間的輕重應該如何拿捏才好呢?

愛心、正義的呼喚
  雖被物慾、女色沖昏了頭,但梅遜的本質並不壞,又有一份正義感,也就是這份良知和這份正義感拯救了他,讓他能夠懸崖勒馬,浪子回頭。為了要救朋友生病的女兒,使她能夠得到正確救治的機會,他不惜冒著被人告發、失去醫生執照的危險,帶她出院去求治於一個來自美國的肺病專家。同時一次親眼目睹一條寶貴的人命喪失在一位庸醫手中的實況,震醒了他昏睡的良知。他領悟到醫生不應從病人身上撈錢。他決定自此之後不再把心放在「名利」和「金錢」之上。他也決定結束在倫敦的診所、放棄優沃的收入,離開大都會和二位志同道合的醫生,一起到一個小鎮上去合開診所,就各人專業,截長補短、造福鎮民。

  梅遜醫生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雖曾一度失足,又痛失愛妻,但在友情和自身內在力量的支撐下,面對挫折,重振自己的信念,終能重新站起,不帶一己之私,貢獻心力於社會。

三、批評

  克倫寧是蘇格蘭的一位小說家兼劇作家。他的一些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品檢視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衝突。他筆下的人物,像是醫生、傳教士和小鎮報社編輯,都是一些為百姓爭取公義的理想家。他的小說有戲劇性的情節,強有力的主題,以及令人難忘的人物。

  至於《堡壘》一書的評價則有褒有貶。有人認為它有「一流的思想,二流的技巧」,「手法拙劣」,人物太黑白分明,人物的個性、價值有時改變得太突然。但多數的批評家及讀者大眾都覺得他寫得極好,人物刻劃生動,故事內容有深度、很有吸引力,是本好小說。

四、結語

  著者克倫寧為我們在《堡壘》一書中舖陳出了一個極好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人的一生,外在、內在、環境都不斷的在改變,看重的價值也隨之不斷的在變。要守住個人「人生價值的『堡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它並讓我們注意到「醫德」和「求生」的問題,讓我們曉得醫生的要務是「拯救生命」、而非「賺錢」,醫生應該「醫德」、「醫術」和「仁心」並重。而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悉世界各國醫界共同的弊端以及其改進之方法,而能有所借鏡。

參考書目:

  • A.J.Cronin,The Citadel,Simplified by Norman Wymer.England:Longman House,1993.
  • Akinyemi,Rowena,"Introduction"of The Citadel. England:Longman House,1993.
  • "Cronin,A.J.".DLB 191,Ed. George M.Johnson.USA:Gale Research Company,1998,73-74.
  • "Cronin,A.J.".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ol.32.Ed.
  • Jean C.Stine & Daniel G.Marowski. Michigan:Gale Research Company,1985,129-141.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