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奇美博物館 落實藝術共享概念

文:編輯部、奇美文化基金會 照片提供:奇美文化基金會提供
奇美博物館
  1992年奇美博物館誕生,以推廣「聽得懂的音樂、看得懂的畫」為理念宗旨,積極推動平民化的藝文活動;如今奇美集團更結合創辦人許文龍「為下一代留下一座國際級博物館」的心願,將「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建物贈與臺南市政府,充分展現無私的奉獻精神。

 

「所有的企業沒有永遠存在這回事。……只有藝術與文化才是永遠的,所以會永遠存在的就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這兩個存在就好了,剩下的都沒關係。」

——《零與無限大:許文龍幸福學》許文龍口述


  1977年,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設立奇美文化基金會,以推動藝文公益事業;為了進一步落實藝術共享的概念,1992年催生出奇美博物館。如今,奇美集團更集眾人之力,興建一座位於臺南都會公園計畫區內的博物館建築體,捐贈給臺南市政府,是奇美35年堅持的藝文公益事業中,回饋社會、餽贈大眾最慎重的一份禮物。
 

奇美博物館位於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展場估計近2000坪。仁德區奇美博物館 典藏多元豐富

  原臺南市仁德區奇美博物館位於奇美實業大樓5至8樓,展場估計近2000坪。開館至今年滿20年,參觀人數仍每年逾40萬,總共已累計近千萬的參觀人數。臺灣並非只有奇美文化基金會擁有私人收藏或辦理博物館,然而在公開展示的規模、典藏物件的多元類型與特色典藏三方面而言,奇美博物館在私人博物館領域中可謂理念獨到、風格獨具。
 

雕塑作品「榮耀天使」,將佇立於「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建築最頂端,象徵著守護土地,榮耀世間美好事物。  為闡揚「為大眾而存在」的立館精神,奇美博物館,始終堅守免費入館參觀的初衷,並以「聽得懂的音樂,看得懂的畫」為理念,展示出反映常民生活、可見可觀想的具象寫實西洋藝術作品,展場中自動樂器區的音樂或演藝廳假日音樂會的樂曲,也均為清新通俗的小品之作。為了讓各階層年齡的觀眾都能「看得有趣味」,逐年拓展購入不同領域的文物,以滿足各種觀眾的需求。目前奇美博物館的藏品已超過1萬件,計有西洋繪畫雕塑、家具工藝、古文物、自然史動物標本與化石、兵器、古樂器和提琴、科學產物以及奇美藝術獎等類型,囊括博物館領域藝術、歷史、人類學與科學4大範疇,成為一種綜合性、百科全書式的收藏風格。
 

脈絡性收藏名琴 全球少有

  奇美博物館的提琴收藏以提琴製作者的師承派別、區域與年份為脈絡進行系統性購藏,並深入研究提琴製作過程與傳承的歷史,因此成為全球少有的重要名琴收藏機構。目前全世界單一的提琴收藏機構,未嘗能收藏超過300位提琴作者的製琴,而奇美博物館的提琴庫房已藏有逾900位製琴師的作品;古提琴的收藏更是可遇不可求,但館方卻能聚合1560~1950年代所有義大利重要製琴大師的傑出作品。大約自1995年起奇美名琴陸續出借,至2005年正式成立「奇美名琴出借審查委員會」並明訂「奇美名琴出借辦法」,至今有出借紀錄在案的已超過1,700次,讓馬友友、胡乃元、曾宇謙等,諸多臺灣頂尖音樂家及出國深造的音樂學子,在關鍵時刻不餘匱乏名琴的使用。
  

  博物館的藏品與名琴,不但在國內時常受邀借出展示,也先後遠赴重洋、外借展品至歐洲、美加與日韓等多國,包括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泰德美術館、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等。此外,奇美博物館的提琴已是國際琴展交流借展的首選對象之一,自1994年到2012年初,以民間單位的身分進行文化外交至海外巡迴已超過15次。


奇美展現無私、分享的企業理念

館內樂器收藏自世界名琴起步,之後開始收集世界各國古樂器、自動演奏樂器等,讓觀眾了解樂器的歷史淵源和演進。

  2005年前臺南縣長蘇煥智與奇美博物館共同規劃,由奇美實業出資興建「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在歷經3年的施工,主體工程已進入完工階段。今年5月17日,奇美集團以簡單隆重的儀式,將建物贈與臺南市政府,並由市長賴清德親自接受捐贈,雙方共同期許這座博物館的建築物,未來能夠成為臺南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標之一。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在致詞中感性地強調,「今年是奇美博物館開館20週年,奇美有能力將許多人類寶貴的文化資產留在臺灣,並分享給社會大眾,甚至因此讓世界更看見臺灣,這是我一輩子最快樂的事。」代表奇美集團出席的廖錦祥董事長則表示,在興建「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過程中,雖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但創辦人許文龍仍堅持公益回饋的重要性,在興建規畫中主動追加必要預算。如今很高興看到奇美用心打造的博物館建物已近完工,具體實踐了奇美長期推動文化藝術共享與追求永續的幸福理念。而賴清德市長也盛讚奇美集團無私、分享的企業理念,同時表示,從奇美手中接下這份禮物感到任重道遠,未來將盡全力提供博物館營運方的必要協助,以打造國際級博物館和文化首都為目標。
 

奇美博物館以「聽得懂的音樂,看得懂的畫」為理念,展示出反映常民生活、可見可觀想的具象寫實西洋藝術作品。

  贈與儀式當天,許文龍先生也為他臨摹自館藏作品的「榮耀天使」揭幕。這座「榮耀天使」雕塑作品經過放大,高4.2公尺、青銅鍍金材質。許文龍先生指出,這件手持桂冠與號角的「榮耀天使」,將永遠佇立於「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建築最頂端,守護土地,榮耀世間美好事物,並提醒人們常保持追求美好的心智,親近自然與人類文明之美。


博物館設計 散發西洋古典美學風

  「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洋溢著濃厚的西洋古典風格,建物正面寬150公尺,高42公尺,總樓地板面積接近1萬3千坪,為臺南在地的蔡宜璋建築師之作。設計理念以博物館為用,以許文龍先生期許「臺灣文藝復興從臺南開始」的理想為基底,希望建立起新的人文省思。蔡宜璋建築師將原本單調平凡的甘蔗田調整為具有高低起伏的豐富地景,讓環境的自然元素與博物館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共生共存。


  由於這座建築物的基地位處臺南市南方大門,以銜接文化意象的博物館迎賓,彰顯出臺南這座文化古城所具備的人文底蘊;外觀以西洋古典美學的元素構成,以高聳的圓頂作為城市象徵,也意味在此典藏了人類文明的元素,同時反映進入21世紀後,人們更應回頭省視物件的原點與收藏意涵。如同博物館收藏過去各時代的美好來面對當代時空,這座建築物以眾所熟悉的古典建築元素,如圓頂、柱列、山牆、拱洞……等等,構成博物館的空間,讓大眾得以親近。西向為建築物正面入口,蔡宜璋建築師以象徵美麗的科林斯柱式歡迎參觀展示的大眾;北側則以象徵智慧的愛奧尼克柱列展開公共教育的大門,南面再以象徵力量、簡潔的多力克柱列表達行政的基本精神。
 

「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3D模擬圖,散發濃厚的西洋古典風格。  臺南市政府已就「臺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奇美館」未來的營運,公告徵求民間自行規劃提出申請案件,並預定在2014年6月底以前正式開館營運。奇美集團為擴大文化公益事業和回饋社會的理念,已提出申請參與評選。奇美的申請案強調互惠、分享的理念,盡力秉持現有奇美博物館不收費的原則;如順利取得營運權,將盡力加速趕工,可望在2013年年底開館營運。


一座永遠屬於大眾的博物館

  若將博物館視為一種表意系統,公立博物館代表為國家社會摘擷物件作為文明紀錄的責任;私人博物館的存在則反映了收藏機構看待文化的觀點。奇美博物館以物件映照歷史文明演變的軌跡,以貼近常民的觀點演繹人類文化的價值,凸顯出藝術觀照的領域,不限於高遠的菁英意識,也強調文化意涵並非抽象難懂;博物館可以是雅俗共賞、兼容並包的場域,奇美博物館永遠是一座屬於大眾的博物館。

 

⊙參觀資訊

館舍:奇美博物館

地址:臺南市仁德區三甲里59之1號

電話:06-2660808

開放時間:10:00~17:00;中午12:00~13:30暫停入館,16:00後停止入館

周一及單周六休館

票價:免費;須預約參觀,請上官網登記入館 www.chimeimuseum.com.tw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