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曾堃賢 站在書目最前線

文:陳永朋 照片提供:陳永朋
  ISBN 就像每一本書的身分證,透過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主任曾堃賢的解說,讓人得以一探其中堂奧與該中心肩負的重任。

國家圖書館書號中心主任曾堃賢。   對於一讀再讀的書,嗜書者總會留下一些獨一無二的印記。也許是過度翻閱後書角的汙損磨痕或不小心滴在內頁上的咖啡漬,抑或是在有感觸的文字旁草草寫 下的嘆詠,甚至是書頁裡還夾著某年秋天飄落的第一片葉…… 。有人認為, 因為這些「獨一無二」,書才有了歸屬,不再是無名無分的存在。然而,對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以下簡稱書號中心)的工作同仁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場美 麗的誤會。事實上, 每本書在出版前,早就有了屬於它自己的印記―ISBN,國際標準書號。


1989年引進ISBN

曾堃賢建立不同的電子信箱帳號,以讀者角度確認書號中心書訊訂閱服務。   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是國際通用的圖書代碼,最早由英國圖書業界創立,到了197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將國際標準書號訂定為國際標準,並在柏 林國家圖書館成立國際標準書號總部。臺灣則在1989年正式引入國際標準書號系統,並於隔年成立書號中心。


  「簡單來說,ISBN就像是書的身分證。」書號中心主任曾堃賢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向筆者說明。採訪當天,曾堃賢正將他撰寫的「103年臺灣圖書出版 現況及其趨勢分析」修整成隔日待發的新聞稿,像這類專業的分析文章皆由他來執筆, 原因除了身在「書目最前線」的他通曉臺灣出版趨勢,也因為曾堃賢過去擔任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執編,擅長用文字剖析他所觀察到的各種出版界現象。


曾堃賢與書號中心同仁合照。   曾堃賢特地放下手邊工作,邀筆者參觀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體驗區,那天午後陽光和煦,我們沿著館外的林蔭小道邊走邊聊,話題圍繞在紙本書與電子書出版 的消長與國際標準書號的發展史,曾堃賢突然停下腳步,望著只剩幾片欲墜老葉還咬在枝頭上的行人道樹嘆道:「這些樹幾天不見,光景又不一樣了。」就這麼一 頓、一嘆,筆者心中那個原以為會嚴謹得讓人有些害怕的權威人物,也變得熱情而詩意起來。
 

  參觀完電子書體驗區,曾堃賢帶著筆者拐進國圖大廳右側,穿過一道電子鎖感應門後便直通國圖行政樓層,而有點神祕的書號中心就隱身其中。中心乍看實與 尋常行政辦公室無異,幾臺大型傳真機與印表機陳列在走道上,較特別的是,工作同仁坐位旁層層堆疊的文件早已高過人頭。據曾堃賢說,書號中心編制僅8人(不含志工),但每年要處理四萬多種圖書的申請作業,同仁們都相當辛苦。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圖書文物組畢業,曾任國立空中大學、世新大學與淡江大學兼任講師、國家圖書館採訪組編輯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執行編輯,現任國際標準書號中心主任。熟稔出版產業概況與出版資訊的傳播與應用。   「而處理ISBN申請作業也只是我們的工作內容之一。」曾堃賢表示,書號中心另外也負責出版品預行編目(CIP)、國際標準錄音錄影資料代碼 (ISRC)的編配登記,每個月也會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另在國圖首頁上建置書目資訊服務等。在曾堃賢的引領下,筆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書號中心同仁 實際作業情形。

 

ISBN與CIP同步編配

   出版單位在新書( 含電子書)出版前三個月,即可將毛裝本或正文前的書名頁、版權頁、目次、序、摘要等相關資料以網路申請或傳真方式送至書號中心,同仁會逐一核對申請內容, 資料若有缺漏或不清楚的地方,都會致電原申請人重複確認內容無誤後,再編配ISBN與CIP,務求新書書目資料的正確性。


圖片五  「其實從ISBN的組成,也可以判斷書的出版國家地區與出版單位喔。」曾堃賢解釋,ISBN並非隨機給號,每一組號碼都有其意義在,舉例來說:「看到國別代碼9 5 7 或 986,就知道是臺灣出版的,而我們正努力跟國際ISBN總部申請第三組國別代碼當中。」原來,當近七成的ISBN都被申請之後,書號中心就會提前向總部爭取新的國別代碼以因應國 內未來的出版需求。曾堃賢接著說明,原有的ISBN是10碼,2007年開始才改為13碼,主要是為了與13碼的商品條碼完全相符, 「前置號978就一定是圖書商品,改成13碼之後,ISBN與封底條碼下面的號碼會一致, 如果看到不一致的,那大概就知道它是2007年以ISBN與CIP同步編配前出版的書。」曾堃賢拿出出版年份剛好在2007年一前一後的兩本書對照,果真 如他所言,筆者暗嘆閱書多年,卻從沒注意過這個細節。


  而CIP編配作業,主要是將圖書經過預行編目,讓書目資料較符合標準化、規格化,有助圖書館分類編目、出版單位銷售管理與讀者迅速了解書籍主題內 容。「通常CIP都印在版權頁上,你看,像這本書分類號910.933,910是音樂類,933的9跟歷史有關、33是臺灣代碼,所以這應該是一本講臺灣 音樂史的書。」曾堃賢熟稔地說。筆者翻到封面一看,那本書的書名叫做《寶島回想曲》,的確關乎臺灣音樂史。


2007 年以後出版的圖書,ISBN與封底條碼下面的號碼一致。   由於一般讀者並不像圖書館人員經過編目訓練,不見得熟悉CIP的分類號,所以CIP另編有主題詞,上述同一本書籍的主題詞即為1.音樂史、2.流行歌曲、3.臺灣,同樣能快速抓出該書內容的梗概。


  CIP分類號與主題詞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大有學問,「像一本講述生技的書,你會將它分在生物還是醫學類? 」曾堃賢表示,CIP編配同仁會參考國圖編印的《中文圖書分類法》與《中文主題詞表》來作業,遇到有疑慮的地方,同仁們就一起討論,有時候也會提出新的主 題詞,未來《中文主題詞表》修訂時就會增補其中。


編配國際標準錄音錄影資料代碼(ISRC)

圖片七   ISRC與ISBN都是國際間通用的資料識別碼,不同的是,它適用於音樂性錄音、錄影資料。ISRC結構如右:
 

  書號中心自1999年4月起正式兼任我國ISRC管理中心。而ISRC編配是以曲為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一張專輯裡有12首歌曲,該專輯就會有12 筆單曲的ISRC。特別的是,ISRC是由已向書號中心申請登記代碼之業者自行給號,再回報ISRC編碼及曲目資料給書號中心進行審核。


出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書號中心於1999年1月起,每月出版一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該刊物為全國最新穎、最完整的臺灣新書出版訊息兼綜合型的書評雜誌。「月刊除了提 供圖書館編目人員最新出版書訊,有很多出版從業人員與一般讀者也很關注,尤其是每年1、2月的時候。」曾堃賢補充,配合臺北國際書展展期,書號中心每年都 會邀請出版界就前一年度所出版的圖書中,自行推薦最具代表性之作品,再由月刊編輯團隊從中遴選出「臺灣出版TOP1-年度代表性圖書」,而很多人會把 TOP1選書作為未來添購或借閱的口袋書單!


CIP 編配同仁會參考國圖編印的《中文圖書分類法》與《中文主題詞表》來作業。   這一塊屬於書號中心的網路服務內容,以申請ISBN、CIP資料為基礎,建置於「全國新書資訊網」,而為了推廣閱讀,另有提供「每日預告書訊服務」 與「主題隨選( S O D ) 百科書目服務」,讀者可勾選自己喜歡的主題,書號中心每天都會以電子郵件主動發送相關書訊。曾堃賢進一步解釋:「書號中心所掌握的新書書訊包含已出版與未 出版的圖書,相較於圖書館館藏查詢只能檢索已出版的館藏書籍,讀者從我們所提供的資訊中,更能搶得先機、嗅出出版動向。」


  經由曾堃賢的解說,筆者對書號中心的運作總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由衷佩服書號中心的同仁們每日面對如此繁瑣的編碼作業,依然能以專業的態度面對。看 著他們專注的神情,筆者腦海浮現過去曾聽過的一句話:「能持續做一件簡單的事,其實很不簡單!」書號中心的同仁們不見熱情被消磨後的枯竭,反倒被一種很成 熟的智慧所盈滿,或許對他們而言,每天的工作已然成為一種使命了。


  告別前,筆者想為曾堃賢拍張獨照,沒想到方才講解時侃侃而談的他卻突然害羞起來,直說別拍他一個人,因為書號中心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團隊,他個人並不 能代表什麼。其他的同仁見狀主動幫哄:「主任,拍照要笑一個啦!」聽到同仁的聲音,鏡頭前的他才擠出一個顯然缺乏練習的笑容。但在這微妙的互動中,筆者體會到曾堃賢與同仁之間深厚的感情和一個真正的團隊才會有的默契。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