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震災及海嘯之後,民眾的危機意識更為提升,消防教育如何普及至大眾也成了當下各界關切的課題。也因此,消防博物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失火了!失火了!趕快來救火。」小朋友穿著消防衣,拿著滅火用的錨子,武裝齊全,在室內跑來跑去。這是什麼狀況,是不是眼花了?你沒看錯,這裡是全臺灣唯一的消防博物館。
新竹市為了保存富有歷史價值的專業消防建築物,運用老舊空間修復再利用,結合新竹市消防歷史與文物沿革作一系列的介紹;另一方面也設置具教育實驗性和展示告知性的展演空間,增進民眾對防災、救災的認知。尤其是在日本震災及海嘯之後,民眾的危機意識更為提升,消防教育如何普及至大眾也成了當下各界關切的課題。也因此,消防博物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鐘樓建築具歷史價值
博物館前身是日治時期消防組舊址,建於昭和11年(西元1937年),由6層樓高的瞭望台及2層樓辦公室所組成,是當時全新竹市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現在難得一見的鐘樓建築。整體架構以方形開窗作為基本設計,平台中央建一八角樓,並於戶外設置警鐘,作為瞭望警示用。
早期社會通訊不發達,電話亦不普及,失火時無法像現在可立即使用電話撥打「119」報案,瞭望台用意就是藉由消防員在高樓觀望失火濃煙處,以判定失火地點前往救火。
為了縮短通報隊員救火時機,消防員會敲擊警鐘,並於頂樓傳聲筒直接將火警訊息通報一樓人員,進行消防工作。新竹市消防局技士吳江龍說明,過去官方敕封的警鐘幾乎以龍頭鯉魚身作為設計概念,鐘身的牡丹雕刻則是出自日治時期的產物,全臺僅存2顆此造型的警鐘,1顆由警大保存,1顆為博物館所有。
技士吳江龍更透露,根據歷史考證,日治時期日本把臺灣視為國土根據地經營,並作為二次大戰侵略東南亞的據點,在多處設置機場,鐘樓雖有通知火警功能,主要是用來發布防空警報,顯示當時瞭望台空防目的確實大於消防警訊。
寓教於樂 受益良多
除了建築物本身在歷史扮演代表性的角色外,大廳也擺放清末日治時期的人力消防車、早期水上救生器材、日治時期雙節梯等古董消防設備。其中60年代這部以捐贈者命名的金德號消防車,是新竹市消防局元老級的消防車,曾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搶救過無數場火災。退休後,博物館也沒讓它閒著,可說是消防員解說消防原理的最大功臣。
消防員楊書銘運用消防車的出水口、水帶、錨子與大樓、公寓牆上的滅火設施作結合,以逗趣的方式,考驗參觀者組裝滅火器的臨場反應。他表示,博物館會視年齡層不同及需求差異性,給予適當的消防解說,讓民眾輕鬆了解防災與救火知識。
火場逃生體驗室也是臨場感十足,博物館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發生情形,在導覽人員正確指導逃生方式下,讓參觀者體驗火場逃生的驚悚狀況。技士吳江龍指出,如果從入口處慌張逃出,那就表示失敗了,記得冷靜思考逃生動線,從出口逃生。
此外,因應救災需求,館內備有心肺復甦術(CPR)指導,導覽員運用人體模特兒安妮示範正確的CPR進行方式,再由參觀者親自操作完成救人訓練。
實體展示 印象深刻
博物館二樓入口處設有消防局精心設計的火災起火物品展示區,透過火災實際調查結果,利用模型及常見引燃物的陳設,讓民眾以此為警惕,清楚明白延長線、除濕機、垃圾桶、無熔絲開關等器具的起火狀況與引燃後樣貌,教導大家正確使用器具的觀念。
內部展示除設置多媒體放映區、動態救災模型展示區外,另有各式消防衣、古滅火器材、消防宣導品等物件,其中還保留一件打火英雄救火時,因閃燃損毀的消防衣。技士吳江龍指出,消防衣雖為石綿纖維材質,遇過熱溫度,仍會變形焦黑,防火功能無法達到百分之百。消防人員救災的艱辛畫面,透過衣物陳設一目了然。
叫他第一名
展覽物件中,值得一提的是館內擺放一座新竹市義勇消防人員三連霸競技大賽總成績第一名的獎座。是義消犧牲平日時間,歷經8年訓練,於民國93、95、97年參加內政部全國義消競技大賽,全力以赴通過背水帶接力、負重救生、小幫浦射水、橫渡救生等競賽,在全國菁英強敵環伺下,蟬聯三屆團體總冠軍,完成三連霸任務,為博物館留下榮耀的紀錄。
目前新竹市消防博物館部分建築仍保留消防分隊維持救災功能,因導覽專業必要,平日博物館導覽員皆為消防人員。為體恤這群英勇的打火英雄在救火之餘,還肩負博物館館務,鼓勵民眾採10人以上團體預約報名方式參觀博物館,不但能有效使用博物館資源,更有冠軍導覽員介紹、指導消防知識,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