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本書的出版,作為慶賀一棟老房子的百歲生日,從探索古今到留下種種史料與痕跡,何其有意義,何其風雅。介入百歲之齡的西門紅樓,甫出版《西門紅樓百年故事書》為其一路走來的歲月,留下見證,眾人的記憶累積成永遠的想念。
位於西門町一隅的西門紅樓,並不喧嘩,保持靜謐卻亦難以不被注目。變化多端的西門町裡,人來人往,唯有紅樓這棟伴隨百年本地歷史的建築僥倖留下來。從原本初建,為了提供日籍主婦良好購物環境,首批台灣公有市場歲月開始,婆婆媽媽的居家生活處。到今日轉變成為台北市文化創意的聚集中心,時髦青少年聚集,流行與創意輔著老房子,又舊又新的西門紅樓,百歲過程一如台北城的歷史,繁華沒落都在此。
翻開《西門紅樓百年故事書》,打開紅樓歷史。



百年前的荒蕪
從一處市場,台灣第一個公有市場的新生起始,西門紅樓就一直都是屬於大眾的空間。原本是荒蕪墳地一片的西門城外,在日人佔領後,因住民人數激增,亟需空間,而在城西興建了市場、郵局、學校、東西本願寺等公共建築,可說是當時日本人的聚集區域。領台次年,殖民政府以木結構蓋了新起街市場,1908年改建為磚造市場,由總督府的近藤十郎設計,主體包括有十字形市場、八角形的市場八角堂,為二層樓磚造洋房(今紅樓)等。依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估計,西門市場包括工事費、土地買收費、家屋移轉費、墳墓取除費、敷地填平費、樓上安插費、樹木栽植費、水道布設費、冷藏機械費、工事監督費等總計花12萬7576圓39錢9厘。
紅樓的牆體是用紅磚砌成的,樓板是鋼筋水泥,屋頂為鋼體桁架,有如雨傘的傘骨,呈現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最大特色是以洗石子做橫帶,八個立面橫帶相連,紅白相間紅磚和白色粉刷相間的壁面,是當時極為流行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築。
在功能上,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日新報》社長河村徹,曾指出台灣最早的古書店是在新起町,說明了新起町兼具生活與娛樂的雙重需求。十字形市場,則有蔬果、花卉、魚肉、雜貨等生活用品,市場環境維持乾淨,走道寬敞,讓穿著和服的日本婦女,優雅購物。
市場到劇場
美麗的公有市場生涯,在日人戰敗撤離後,宣告結束。二次戰後,1945年紅樓由上海人陳惠文改成滬園劇場,50年代以京劇、越劇擔綱演出,是當時政要富商看戲所在處。1949年戰後初期,隨國府來台者在附近搭棚暫住;1960年代政府興建中華商場安置拆遷戶,老台北人都記得西門町一帶的繁華,逛街必到此區。西門町在1960、1970年代時達到顛峰,爾後急速衰敗。紅樓也隨著區域的變化,風華消逝,長達20餘年的劇場生涯,越劇、話劇、說書……各式劇碼在此搬演。直到1963年,因西門町電影風潮起,「紅樓劇場」更名為「紅樓戲院」,展開電影時期,1976年起,紅樓改播放二輪的外國影片,票價便宜吸引不少觀眾,但至80年代起因版權問題無法繼續播映,紅樓內曾成為彈子房、茶館,播三級片之地,屬於電影院的紅樓,在1996年時走入歷史。2000年西門市場大火,十字樓付之一炬,荒廢數年後,2003年夏轉變成經營美食空間及流行飾品空間,短短數年內因經營方式不如預期,最後由市府出手取得經營權。當時同受火劫的八角堂只燻黑了臉,2002年3月時委外給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以紅樓劇場為名,直到2007年2月,成功地讓大眾到紅樓來看演出,走一走。
西門紅樓的新階段
2007年結束了委外經營,紅樓劇場回到由台北市政府管理,更名為「西門紅樓」。新階段的紅樓,期望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匯集中心,讓品牌在此成長,也吸引許多年輕朋友來此晃蕩,假日時廣場上更設創意市集,數十家手創在此擺攤介紹自己的創意,十分活潑。紅樓本體則開設了「町西茶喫」,設定在1920年代的西門氛圍,沈靜的氣氛,在人群不斷吵嚷聲中,獨樹一格。而十字樓的後棟,則有「河岸留言」進駐,夜裡音樂聲起隨之搖滾。
白天與黑夜,百歲的紅樓,吸引不同的人走進,就算是路過短暫駐足也好,至少注意到這棟美麗的建築。紅樓的建築美與所代表的百歲歷史,慶幸地被保留,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樣貌,繼續有活力地又新又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