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數位典藏到閱讀未來 在圖書館看見知識的變身

文:鄒明珆 照片提供: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從數位典藏到閱讀未來 在圖書館看見知識的變身

步入數位時代,圖書館的角色也悄然轉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創新思維回應時代,不僅致力於保存與活化歷史資料,也積極發展跨載具、跨世代的閱讀服務。從老報紙的保存,到便利的電子書,再到AI帶來的智慧閱讀模式,引領讀者探索閱讀的無限可能。

 

  走進圖書館,翻閱紙本書已非唯一選項。讀者可以在資料庫中重溫50年前的舊報紙,也能透過手機隨時借閱電子書,既觸摸紙張的溫度,也能感受數位雲端的便利。這種「新與舊」交織的閱讀體驗,正是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在數位時代給予社會的嶄新回應。


以老資料分享新故事

  自2001年起,國資圖推動地方文獻數位化,20多年來已累積超過13萬件的圖書文獻,涵蓋日文舊籍、舊報紙、古文書、地方文獻等10大類別,並透過「數位典藏服務網」分享給大眾。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收錄20多種、跨越半世紀歷史的「舊報紙資料庫」。這些報紙宛如時代探照燈,完整記錄戰後臺灣的發展;其中《民報》作為戰後首份民營中文報紙,更是研究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珍貴素材。


  然而,典藏若僅停留在資料庫,難以觸動大眾。為此,國資圖除了定期策劃「探古知今」展覽,2025年起更推出「數典小物語」專欄,以輕鬆筆調搭配復古照片,讓史料化為貼近生活的故事,像是1950年代舊報紙上的「冷氣開放」廣告,與今日商家的行銷手法巧妙呼應,帶來跨時代的趣味連結。以親民文字呈現,同時保持史料的正確引用,希望讓典藏走出學術、融入日常。


翻頁與點擊間的閱讀新貌

  若典藏是延續過去,那麼數位閱讀則開啟未來。國資圖觀察到紙本書曾是沉浸式閱讀的首選,但隨著生活步調加快及科技發展,電子書與線上資源憑藉便利性逐漸成為日常。它們能在不同軟硬體間雲端同步,讓讀者在零碎時間也能持續閱讀,培養新的知識。


  因應這樣的趨勢,國資圖建置「數位資源入口網」,整合報紙、雜誌、電子書、自然科學、影視資料等多元資料庫,提供一站式搜尋服務;並推出「電子書服務平台」,收錄超過5萬種、48萬冊的電子書與有聲書,搭配「iLib Reader」APP,讓跨螢幕閱讀成為日常體驗。當今知識獲取不再只是單向接收,而是與AI進行互動的對話模式,在科技加持下,未來圖書館更能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個人化知識服務與延伸內容。圖書館連結實體與數位,將化身為結合策展、體驗與跨領域交流的知識場域。


  擁抱創新科技的同時,圖書館仍應堅守核心價值—內容典藏與知識平權,確保不同數位能力的民眾都能平等獲取知識。未來,國資圖將持續以創新思維推動各項服務,讓這裡不僅是典藏知識的寶庫,更是陪伴讀者探索智慧、享受學習樂趣的溫暖場所。

 

本期節目精選

主題︱數位典藏再加值 活用老資料的「數典小物語」
    受訪者︱國資圖副館長賴忠勤、館員楊克涵

主題︱從紙本到數位 你閱讀的習慣改變了嗎?
    受訪者︱國資圖館員吳冠賢、柯文仁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合作製播「就愛聽閱讀」節目,提供最新、在地、多元的閱讀故事及資訊,節目內容包括:閱讀推手、漫遊公共圖書館、圖書館特色活動、館員帶路及空中讀書會等。

 

掃描QR Code,即可收聽更多精彩節目

掃描QR Code,即可收聽更多精彩節目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