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委開講─邱坤良:珍視文協精神讓文化再啟蒙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重現當年歷史現場,「台灣青年文化工作隊」正要趕赴各地進行文化宣導。  在今年的國民文化日當天,插著「台灣青年文化工作隊」宣傳旗,播放著「美台團」歌曲的腳踏車隊,藉由環繞與「台灣文化協會」相關的舊址,象徵性地體驗文協時代民間的文化活力。在重現歷史現場之時,文建會主委邱坤良也希望,文協當年關心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精神能深入民間,並持續下去。

傳承台灣文化的使命感

  在全球民族性自決的大環境下,台灣知識菁英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西元1921年10月17日。而在台灣抗日運動精神領袖、台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與創會推手、台灣文化協會專任理事蔣渭水的四方網羅下,參與人數包括社會各界菁英和青年才俊共1000多人。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便以演講、文化劇、讀書會、電影播映與發行報刊的方式,以啟發日治時期台灣人受到禁錮的思想。無論是創辦《台灣民報》以傳遞資訊、放映電影或文化劇以教育民眾、還是透過演講會以宣導民族意識……,在在都顯現出當時青少年投入台灣歷史文化工作的積極。

文建會在台灣文化協會成立85周年後,主委邱坤良首先啟動中部文化圈。特別的日子 特別的地點

  85年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85年後,文建會特別以當年文協成立的日子(10月17日)與地點(台北市靜修女中)為起點,先以共構「中部文化圈」為目標,啟動「文化再啟蒙」為使命。同時,在重新省思、師法當年台灣青年革命家創辦文協的精神時,邱主委認為現今要朝「號召全民自發性的參與、關心台灣的歷史文化」而努力。

  然而,由於時空背景的差異,在觀念與作法上也就各有不同的著力點。以今日的眼光視之,邱主委認為,當年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民族主義觀,忽視了原住民的台灣經驗與應有的文化參與性。再者,以菁英階層為核心的社會改革,排斥緣起於大眾生活的文化形式,例如,迎神賽會的民俗祭典、戲曲演出…等,在文協人士的眼中,皆被視為陋習。

  雖然文協領導人後來也因理念不合而分裂,導致風行一時的民族與文化運動,在短短數年間便煙消雲散。不過,文協的文化啟蒙運動仍是台灣現代史值得珍藏的一頁,尤其是啟蒙精神,至今仍深具效法價值。

以行動劇簡介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歷史原由啟動中部文化圈

  台灣文化協會是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教育台灣人學習欣賞藝術、音樂、文學、戲劇等文化,以提升台灣人在思想上的進步與轉變。而「中部文化圈」的啟動,則是基於資源整合,並以在現有機制下建立藝術、文化、音樂、美術……等連結的平台。

  而「中部文化圈」的構想除了將零星點狀的文化設施,整合全面的文化版圖,也期望透過空間、地緣、館所與社區間的實質內容互動,規劃成彼此相互關聯的群聚,使文化深入民間,使文化融入生活之中。然後,再漸漸地將復興文化的氛圍擴及至北部與南部。

文化啟動 就預見未來

  對於台灣文化協會當年推動的非武裝抗日運動,蔣渭水的兒子蔣松輝認為:「雖上有帝國主義權力的干預,但下卻有台灣人民理念的堅持。」當台灣人民共同背負著復興台灣歷史文化的使命,「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台灣的文化復興就有機會一一實現。

  而在西元2001年、也就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滿80週年的同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就曾舉辦過與文協相關的座談會與活動,也邀集參與的學員共同診斷台灣文化的現況。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副董事長吳樹民指出:台灣文化因缺乏歷史記憶、受到政治壓迫而患有「文化失憶症」,因早期資訊量少、後期資訊暴增而患有「文化不良症」……,而台灣全體人民都須正視種種的文化症狀。

  而在今年的國民文化日當天,同時啟動「中部文化圈」則深具歷史意義。現階段民眾參與台灣文化活動的第一步,就可以先從暢遊中部的文化相關館所開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