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國中圖大變身─發展數位圖書館 歐盟經驗可借鏡

文:潘彥君 照片提供:編輯部

  近十年來,許多先進國家都在拓展自己的數位版圖,為的是及早在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的競賽裡就定位準備衝刺,而書籍數位化更是這幾年來歐美先進國家大力投資的重要數位計畫之一。在歐洲,書籍數位化的起步比起北美要慢了一些,但這幾年在歐盟的強力推動下,書籍數位程度也有了初步具體的成果。從歐盟建置數位圖書館(europeana.eu)的努力就可窺其一二。

收集資料逾460萬筆

除了書本之外,畫作也是數位圖書館典藏的範圍。  歐盟數位圖書館是歐盟保存歐洲人文科學遺產的重要計畫,這個大型的網路圖書館收集了來自27個會員國國家圖書館及文化機構共計約460萬筆的書籍、地圖、錄音、照片、文獻資料、繪畫及影片等。現任歐盟執委會資訊社會和媒體事務委員的維維亞娜·雷丁(Viviane Reding)強調,這個大型的多媒體圖書館將拉進歐洲文化遺產與全球網路使用者的距離。然而,更重要的是,歐盟數位圖書館的誕生,同時也是歐盟為了與Google的網上圖書館Google Book Search分庭抗禮,提升歐盟在數位經濟的基礎建設與競爭力。

  歐盟數位圖書館自2008年11月開放以來至今還不到一年,館內的收藏從原先的2百多萬筆圖書資料,增加到現在的4百多萬。如果讀者記憶猶新,應該還記得這個圖書館開放首日就發生數位圖書館最害怕的惡夢:「網站當機」。

  由於11月20日正式對全球開放當天,上網人潮遠超乎館方的估計,當時平均1個小時內就湧進1,000萬人次,顯示許多人對這項歐盟文化創舉的好奇與期待。但在不到24個小時內,這個網站就因為不勝負荷而暫時關閉,直到同年12月才又重新對外開放。

  歐盟數位圖書館的計畫早在2005年的4月就開始醞釀,當時6個歐盟國家法國、德國、波蘭、義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共同向歐盟理事會的主席及執委會提出建議,希望打造一座歐洲數位圖書館,讓更多的人能以更方便地方式接觸歐洲的科學文化資產。同年9月,這項提議正式被納入歐盟執委會的i2010資訊社會發展計畫。然而,負責這項計畫的雷丁女士卻在日前接受媒體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的訪問時,明確表示對這個網路圖書館的發展進度表示失望,強調歐盟如果真要與大西洋另一端的數位經濟同業競爭,那麼歐盟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各國參與程度 出現嚴重落差

  首先,便是歐盟會員國的參與程度。和歐盟其他整合性計畫一樣,歐盟會員國的意願與配合度往往是計畫能否順利推行的關鍵因素之一。歐盟數位圖書館的誕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各會員國的數位化程度(digitization),根據歐盟執委會2009年7月份的調查數據,歐盟數位圖書館目前所收藏的數位化作品中,有將近一半是來自於法國占47%,德國則有15.4%位居第二,而主要經營該數位圖書館的荷蘭則屈居第三,只占8%。較令人驚訝的是,原本以為歐盟幾個走在數位科技前端的國家如丹麥、愛爾蘭,應該配合度會很高,但歐盟的調查數據卻顯示這兩個國家所提供的數位化館藏竟不到0.1%,反而非歐盟會員國挪威的參與度都還高達4.3%。對此,雷丁女士認為各會員國可以努力的空間很大,這也因此影響歐盟數位圖書館的發展進度,歐盟的期待是希望在2010年,圖書館收藏能達到1,000萬筆。只不過這項期待還是被認為太過樂觀。

智財權爭議待釐清

歐盟致力提升數位競爭力。  另外,許多數位計畫都得面臨的頭痛問題就是智慧財產權的釐清。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雷丁女士即很明確地表示,歐盟數位圖書館如果想與北美同業競爭,就非得儘快擬定一套適用全歐盟的新版權法案,便利網路資源的流通與分享,目前各會員國有各自的版權規定,成了多頭馬車的情形,這只會削弱歐盟在數位經濟的競爭力。因此,在今年9月初,歐盟執委會已提出相關法律建議,特別是針對一些版權所有者不明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孤兒作品」(orphan works)以及絕版的書籍,歐盟希望這類作品能夠透過數位化科技推廣給所有網路使用者。目前歐盟數位圖書館所收藏的作品只包含已經不受智慧財產權法保護,也就是公版(public domain)的書籍作品。換言之,絕版和「孤兒作品」目前在圖書館的收藏裡是缺席的。雷丁女士在訪談中也透露,歐盟執委會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推動一項含括全歐盟的「單一數位版權」(single digital copyright)的法律,簡化版權方面的爭執。在推廣文化資源流通及帶動數位經濟的前提下,歐盟希望整合境內版權法律的企圖是可以理解的。舉例來說,2009年初,一名法國收藏家被迫取回當初捐贈給歐盟數位圖書館的一組照片,因為根據法國的法律規定,該組照片只能在法國境內流通。類似這樣的著作權問題不解決,歐盟數位圖書館計畫未來面臨的問題,勢將層出不窮。

  在整個歐盟數位圖書館的發展中,法國可以算是最熱心推動文化資產數位化計畫的國家,這從法國近半的捐贈數位作品可以一窺究竟。但法國政府的熱衷,還有很大原因是來自於對英語強勢文化的擔心,這點也許並不令人驚訝,畢竟法國人對自己文化的驕傲與保護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例如限制廣播電台播放英文歌曲的頻率等。因此,法國的文化出版界對美國公司Google旗下的Google Book Search的圖書搜尋服務一直很關注,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指出,法國方面擔心Google因為是美國公司,隨著Google Book Search的日漸擴大,將有可能過度提倡英語的作品。

大規模數位化引發的後遺症

Google 大規模數位化的計畫引起爭議。  Google自1995年開始書籍數位化的計畫, 2004年開始進行Google Book Search,據了解目前有700萬筆數位藏書,網路使用者可以透過關鍵字搜尋閱讀節錄。2008年10月,Google與美國的作者協會(Authors Guild)和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達成和解,Google同意花費1億2,500美元的代價,擁有掃描和發行有版權絕版書的唯一合法權利,這項和解案引起許多媒體及出版界的抗議。非營利作者團體、圖書館機構以及Google的商業競爭對手亞馬遜、雅虎、微軟共同組成The Open Book Alliance(開放書籍聯盟),強調任何大規模的書籍數位化及發行,都必須遵守開放自由競爭的原則。美國司法部已介入調查這項和解案,釐清是否涉及違反開放競爭的原則。

  今年9月7日,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也特別針對此和解案舉行聽證會,出席的包括歐洲的出版商、圖書館、版權所有人及網路商務業者等團體,各團體代表人都紛紛質疑Google和解案,擔心Google將壟斷歐洲新興的數位書籍市場。在歐盟聽證會舉行的同一日,顯然是為了減輕歐洲出版界的疑慮,Google也特地發表聲明,強調目前在歐洲市場流通販售的書籍,除非Google獲得版權所有人的授權,將暫時不會納入Google 絕版書數位化的計畫。

  大西洋兩岸為了Google和解案忙著斟酌衡量對自己最有利的法律及市場競爭詮釋,這項案子暴露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的矛盾及不穩定性,隨著科技的日益精進,這些矛盾只會愈來愈多,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今年初引起全球媒體注意的「海盜灣」盜版案,瑞典法庭以該網站非法提供檔案下載為由,對4名「海盜灣」創始人提出控告,同年4月,瑞典法庭以侵權罪為由判決這4名創始人各入獄1年,並向受到版權侵害的媒體公司賠償360萬美元。然而,除了關心這些矛盾衝突以外,很多人卻忘了質疑數位經濟究竟造福了誰,造福了多少人。歐盟的數位圖書館不斷地強調,一旦數位化後,文化資源將能更普及,對於早已習慣使用網路者而言,數位圖書館無疑大大地擴展閱讀領域與多元性,但是否因此大幅提升使用這些資源的人口,這是值得再觀察研究。在現今追求數位經濟的狂熱下,如果不同時增加基礎設備讓網路普及,數位經濟恐怕只會複製並加深資本經濟的不平等現象。台灣目前也正在推動國家級數位圖書館計畫,歐盟的經驗,足供借鏡。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