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臺中的時候,還會留一點點鼻血,因為氣候乾冷,還以為到了歐洲哩?」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樹姍,直率地談起初到臺中居住的感受。臺中地理位置條件好,時時艷陽高照,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會陰雨濛濛讓人感到潮濕,採訪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當天,正值小年夜之日,從冷颼颼的臺北南下至陽光和煦的臺中,並且透過熱心的當地居民找到了剛新居落成的「臺中市政府」,真切地感受到臺中溫暖的風土民情。


文化局統籌 區公所代管
葉局長與記者寒暄後,侃侃而談臺中市整併後的現況與未來願景。去年,臺中縣市整併之後,原本各鄉鎮市區圖書館改隸由文化局營運統籌管理,希望達成「政策─執行」一條鞭管理之實效,葉樹姍打趣的說,「說臺中天氣好,但是上任以來,要看的公文資料繁多,文化局管轄單位多包含表演藝術科、圖書資訊科、視覺藝術科以及藝文推廣科,包山包海每個面向都要顧到,都還沒有機會好好享受中臺灣的陽光,就連閱讀都沒有時間了,近日可謂面目可憎啊!」
接掌臺中市文化局不久,在交接工作的時候,葉樹姍訝異的表示,「臺中竟沒有一個大規模的市立圖書總館嗎?」後來經過了解,認為其實也不是壞事,因為臺中縣市圖書館加起來共40個圖書館,即使市中心沒有一個圖書總館,但實際上早已透過各區分館推廣,目前都做得很不錯了,換句話說,是小兵立大功。而總館將興建在水湳經貿園區,與美術館、博物館共稱文化三館,屆時市民可享有更豐沛的館藏資源以及更寬闊的閱讀空間。
目前原臺中縣市公共圖書館規劃比照臺北市立圖書館,建立直轄市級公共圖書館體系,即以總館作為行政統籌中心,擬訂圖書館營運管理與閱讀推廣政策;各分館落實執行閱讀服務至各個角落,在各區推廣市民的閱讀力,並且彰顯在地文化之特色。
然而在合併初期,因臺中圖書館尚未有實體的總館,無法編制足夠的營運人員,再加上臺中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因此臺中市文化局目前暫以圖書資訊科扮演整合平台資源的要職。人員、預算與圖書館營運規劃與政策擬定由文化局統籌管理;各區圖書館的人事等例行業務,目前暫由區公所因地制宜代為管理,先行試辦一年再評估效益。
圖書通閱 便捷民眾
擴大「圖書通閱」環境,是縣市圖書館整併首要好處。為了讓民眾可以便捷的獲取豐沛圖書資源,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暨8個圖書館在2010年1月5日加入「中部公共圖書館聯盟」,與國立臺中圖書館所採購的ToRead圖書館自動系統連線,整合公立圖書館的使用平台,提供讀者一證通用的服務,共享跨館圖書資源。
縣市整併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圖書資訊科科長蔡靜慧表示,現在讀者可以在甲館借乙館還,在家上網預約分館書籍,只需要花上1個星期的工作時間,就可讓民眾方便利用到其他圖書館的館藏,也因此縮短城鄉差距。現在市民只要持有一張借閱證,就可以到29區共計40所公共圖書館享有超過240萬冊的藏書。
除了「通閱」便利民眾之外,原臺中市自2009年起,提供一部全臺最大的雙語圖書巡迴車,巡迴車每天馬不停蹄地傳遞書香到各地國小,目前圖書閱讀車共有10處服務據點,2010年已新增購1輛圖書巡迴車,擴大服務範圍至原臺中縣山海屯等鄉鎮圖書館區,未來可再增加10個圖書巡迴服務據點。
共享多元多樣的圖書館藏
說到鄉鎮圖書館,葉樹姍特別提起大安區館長很有心。這個地方人口大部分為小孩與老人,因此圖書館與在地結構特質做結合,特別著重親子與銀髮照顧。另外,由於大安濱海地區常可見到鯨魚蹤影,因此大安區圖書分館以鯨魚作為表徵,讓小朋友激起與在地的感情,建立起居民愛鄉讀鄉的氛圍,展現地方文化特色。
另外,地方特色也展現在一年一度「世界書香日」中。過去臺中市會聯合舉辦一個大型圖書活動;臺中縣則由各鄉鎮圖書館個別主導辦理推廣活動,彰顯在地文化特色。如今縣市整合後,可以讓鄉鎮民眾感受到市立圖書館級的嘉年華會,也讓原臺中市民感受鮮明的在地文化,讓大臺中共享多元多樣的圖書館藏。
強化數位電子內容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脈絡下,有感許多年輕人都不進圖書館,甚至只把圖書館當作是讀教科書的閱覽中心,或沉溺在網路世界,因此不少分館紛紛成立青少年閱讀專區,掌握青少年閱讀興趣,關心青少年切身議題。葉局長也建議透過網路社群經營的方式,召集新世代愛書人,透過網路推動閱讀的意願。
由於電子書發展方興未艾,圖書館運作方式不能再像過去的思維。葉樹姍表示,未來各區必須加強影音資訊流通部分,因為現在的孩子對於網路資訊特別敏捷,隨時都可以在網路下載東西,「如果這些年輕人到圖書館發現作業系統比家裡使用的還落伍,他們怎麼可能願意走入公共圖書館哩!」
召集有志之士 感念文化志工
除了提升整合系統、資源,葉樹姍特別提到圖書館館員人力資源的問題。由於原臺中市各區圖書館增加管理員編制以統籌館務,再加上圖書館人員退休、職務異動或升任區長,因此空出懸缺,這是目前圖書館所面臨到人員不足的過渡現象。葉樹姍特別希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補足圖書館應有的營運人員,讓圖書館在現有基礎上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人力不足問題,所幸有文化志工全力支持,默默為圖書館付出。葉局長剛上任不久,便舉辦「感恩與傳承」的活動,以感念文化局以及圖書館志工,其中有一段小插曲令葉樹姍印象深刻。
活動中,一位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大里區志工,靜靜地將一封信交到局長手中,葉樹姍一時反應不過來,還以為是封陳情信。事後了解,原來信封中裝著現金1,200元,是這名志工熱心地希望以局長的名字捐款認養期刊。
由於過去鄉鎮圖書館推動閱讀的方式很溫馨,民眾認養期刊是從大安區開始的,就像點燃一盞光明燈一樣,每個月花100元,便可以照亮無數貧瘠的心靈。了解概況後,葉樹姍將錢退還給那名默默付出的志工,表示會自掏腰包捐款,並且還會極力推薦其他官員加入認養期刊行列。而這不言可喻的感動,正是一劑推動閱讀的強心針。
打造文化、經濟、國際城
「文化、經濟、國際城」為臺中市發展主軸,臺中市長胡志強為了支持臺中文化閱讀力,在文化局尚未提出申請之前,胡市長就主動提出充實書籍的想法,在2010年挹注3,380萬元購書預算,再加上教育部補助臺中市438萬元,因此,臺中市將會新增約23萬冊的新書館藏,擁書率將提升至每人0.93冊。
正在興建的市圖總館將於2015年落成,屆時大臺中市民可以享有直轄市級的公共圖書資源,並朝向「快樂閱讀,熱愛學習」的目標前進,期望營造更好的圖書氛圍,帶領市民進入全球性的閱讀特殊節日,與世界接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