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終身學習是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為國際組織所倡導而開始萌芽,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仍是許多先進國家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而我國在1998年教育部頒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後開始大力推廣的教育活動。公共圖書館一向和社會教育的推動有很密切的關係,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公共圖書館進入電子圖書館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改變了學習環境,對終身學習者而言,不限時空的彈性學習能促進學習的動力,本文就終身學習和公共圖書館的資訊服務探討公共圖書館作為學習中心的基本考量。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was advocat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tween the end of 196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70's, and had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many countries. Taiwan has been vigorously promoting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s since the white paper --"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 was issu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98. Most importantly, we believe public libraries have alway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any public libraries have beenworking on developing electronic libraries and that helps people use library's resources more conveniently. A fre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no restriction of time and space will undoubtedly motivate lifelong learner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as a learning center of lifelong learning.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終身學習
Keywords: public library;lifelong learning
壹、前言
終身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的自我導向學習,它涵蓋了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活動,是不分年齡、身分、社會地位的全民非正式學習教育,因此它和具有社會教育功能的公共圖書館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在網路化的時代,圖書館也以電子圖書館的服務型態來加速資料和使用者之間的交流,資訊電子化的結果讓民眾只要透過網際網路即可隨時隨地及時獲取資訊,使用者可利用的資料數量及型態也愈來愈多,相對地,圖書館要蒐集整理的資源範圍也擴大了,除了紙本資料外,還有網路資源的虛擬館藏,網路科技雖然改變了民眾利用資訊的方式,不過圖書館的服務項目及任務並沒有改變,反而是處在電子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下更要思考如何善用網路科技讓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更多元化及個人化,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歐美先進國家的成人教育發展早已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對象,公共圖書館作為全民教育終身學習中心也很普遍,因應終身學習社會的打造,相關的社教機構,如社教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均以其特長來做為全民終身學習中心,而以資訊蒐集整理見長的圖書館應該如何發揮其功能以滿足民眾終身學習的需求呢?本文就終身學習和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網路資訊服務來探討我國公共圖書館建置學習中心之考量。
貳、終身學習之發展及意義
終身學習是終其一生從各種資源及學習機會中獲取知識(註1),是一種不分年齡的非正式教育的學習活動。楊國德教授曾提到「環顧世界各國,知識經濟基礎越好越發達的,知識社會的特徵越明顯的,必定是教育與學習的機會相當多,國民吸收知識的管道很普遍。這種教育與學習的機會與制度,就是知識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體系。」,因此終身學習乃是發展知識社會的基礎條件。(註2)
終身學習雖然在這幾年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門議題,但是早在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終身學習的理念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及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等國際重要組織的提倡下開始萌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說是最早提倡終身教育理念的國際組織,早在196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永續教育報告書中就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終身教育的觀念,隨後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提出「法爾報告書」(Faure et al),強調終身教育應為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並以終身教育為思想主軸,提出了二十一項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建議。(註3)1973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出版了《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一書,強調教育的均等及教育的進行應與個人生命相久遠。(註4)1974年國際勞工組織提出了「帶薪教育假」(paid educational leave),希望雇主允許員工在薪資保留的前提下,能在正常工作時間內,請假去參與學習活動。(註5)整體看來,1970年代提出了許多終身學習的理念及意見,但因社會經濟等因素並沒有太多實踐的方案,1980年代世界各國因經濟危機及失業率升高,使得國際在成人教育的投資暫時沈寂了一段時間,這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5年在法國舉行的第四屆成人教育會議中,提倡學習權是天賦人權的一種,是人人都應該擁有的權利,之後造成了一股學習的熱潮,(註6)1990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幾乎每年都會舉辦和學習相關的會議,而終身學習的發展再度在各先進國家蓬勃發展。
1992年始成立的歐盟(European Union)於1993至1995年間陸續發表三份與終身學習發展有關的白皮書,並於2000年10月提出「終身學習備忘錄」(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以引發整個歐洲對終身學習實踐策略的積極討論,並預計將在2001年秋天依據各會員國的意見為基礎,制定歐洲終身學習報告書,作為歐洲二十一世紀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藍圖。(註7)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學習:寶藏蘊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中,強調教育是一種持續不斷增進知識及技能的過程,且教育的目標在達成認知、做事、共同生活及學會發展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註8)此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也在發表的「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中指出,終身學習的目標在促進個人發展、社會聚合及經濟成長。(註9)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推動每天一小時的學習運動,以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並在2000年在德國開啟了第一個國際成人學習週。(註10)
相對於早、中期時代,1990年代可說是終身學習發展的開展期,除了前述幾個國際組織陸續提出的重要指引報告及白皮書,許多國家也積極加速學習社會的形成,像日本在1990年頒訂「終身學習振興法」,(註11)鼓勵民眾參與終身學習的活動,歐洲將1996年訂為終身學習年,我國也在1998年訂為終身學習年,這些國際發展的動態都顯示了大家對新世紀學習社會遠景的期盼,而隨著知識經濟這個熱門話題,知識與學習的相關議題更加受到矚目。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秘書長Johnson強調「學會如何去學」是終身學習的重點,也是所有教育的開始,(註12)終身學習的意義在於主張學習是終身的歷程,重視非正規與非正式的學習,並且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與地位,人人享有普遍的學習機會。至於和「終身學習」意義相近的「終身教育」名詞,其基本理念包括:(1)係以整體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範圍涵蓋了兒童及成人教育;(2)為正規、非正規、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型態,不僅僅是學校教育而已;(3)從時間及空間的領域來統整貫穿所有的教育階段,在學習的時間、空間及內容和技巧上皆具彈性;(4)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自我導向的學習,並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由此可知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兩者的意義很相近,不同的是終身學習強調以個人的學習作為規畫的核心,而終身教育則是著眼於不同階段及不同型態教育的銜接與配合。(註13)
終身學習涵蓋了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活動,它強調的是自我導向的學習,希望學習能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讓興趣引發學習,進而造就一個學習的社會。Abrahamsson認為一個終身學習社會的教育體系,須具備下列六項特徵:(1)青少年至少接受十一至十二年的學校教育;(2)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繼續就讀高等教育;(3)在高等教育就讀的學生中,約有二分之一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上;(4)有二分之一的成人參與有組織的成人教育;(5)約有百分之八十的成人均屬就業中;(6)四分之一的受雇者參與雇主所提供的教育訓練活動,(註14)而目前瑞典社會已達到終身學習社會的標準。在經歷二三十年的發展,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的發展趨勢有:(1)民眾積極參與以形成完善的終身學習政策與計畫;(2)探究及採用適宜的終身學習模式;(3)發展新學習文化;(4)終身學習與知識經濟相連結;(5)配合地方舉辦終身學習節;(6)發展創新的終身學習理念與行動;(7)擴展國際交流合作以強化終身學習體系;(8)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擴展終身學習的機會與途徑;(9)促進人人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10)建立現代化的學習社會。(註15)此外,在教育先進國家的發展政策上,美國2000年的教育施政計畫中,主張確保民眾接受終身學習教育的機會,英國1999-2000年的教育業務計畫,強調發展每位國民對終身學習的承諾,而澳洲和紐西蘭也主張學校教育應發展學生對於繼續教育、就業和終身學習的積極態度,(註16)因此就美、英、澳、紐四個先進國家的教育政策,可以驗證終身學習已為本世紀國際教育注意的焦點。
參、公共圖書館與終身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49年出版的「公共圖書館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當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歷經了1972年及1994年兩次修訂。公共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在1949年的原始版本就已特別強調,1972年的修訂版則是進一步擴大教育需求的概念,說明了公共圖書館除了教育的事務外,還應該推廣文化及發展成為當地的文化機構,以做為民眾休閒娛樂的地方,至於最新的1994年修訂版,則又在教育和文化雙重角色下,特別強調資訊中心的角色,以期讓民眾透過當地圖書館的館藏及全國圖書館網路,免費且無限制地檢索資訊,(註17)因此「公共圖書館宣言」表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公共圖書館視為一個教育、文化和資訊中心。在最新的1994年修訂版中,明示教育方面的公共圖書館任務有:(1)建立及推廣兒童早期的閱讀習慣(2)支援各階級的個人、自我引導及正規教育(3)提供個人創造發展的機會(4)激發兒童及青少年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註18)
另外,IFLA也在1998年開始修訂1986年的「公共圖書館指南」(Guidelines for Public Libraries),並在2001年正式出版「公共圖書館服務:國際圖書館協會暨機構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展指南」(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註19)參與修訂新指南的圖書館學界人員將公共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資訊及個人發展三方面,(註20),而教育則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活動。「公共圖書館宣言」及「公共圖書館指南」這二項重要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依據,均揭示了公共圖書館和社會教育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終身學習即為社會教育之一環,因此在各國政府普設終身學習中心的政策下,公共圖書館成為社區學習中心,對民眾學習的貢獻功不可沒,正如英國國務大臣 Chris Smith所言「公共圖書館是我們的街角大學(street-corner universities)」(註21)。
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草擬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中,「推動終身學習」是圖書館事業五大願景之一,希望圖書館能建立多元、終身的學習環境,培養民眾資訊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興趣及能力,(註22),而歷經多年努力,於民國九十年一月立法通過的我國圖書館法,第四條內容說明了「公共圖書館指由各級主管機關、鄉(鎮、市)公所、個人、法人或團體設立,以社會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圖書資訊服務,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之圖書館。」(註23)。芬蘭1998年的圖書館法中也明白陳述了公共圖書館的目標在促使民眾有公平的機會去進行個人陶冶、追尋文學與文化、知識、技術及公民技巧的繼續發展、國際化以及終身學習,(註24)因此不論是在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或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終身學習乃為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的一環,而公共圖書館透過本身的館藏及活動的設計,提供了民眾學習的機會,進而有助於個人潛能的發展,提升社會的素質。
肆、公共圖書館網路與終身學習
為了打破城鄉的資訊利用差距,讓民眾有均等的資訊使用機會,許多政府都積極推動國家的資訊基礎建設,以利網路節點的建立,加速資訊的傳播及利用,因此公共圖書館在漸漸走向電子圖書館的發展型態後,其所扮演的角色McClure認為有:(1)全國的電子資訊中心、社區資源中心(2)政府的資訊代理中心(3)公眾的使用中心(4)終身學習教育中心(5)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心。(註25)藉由網路的傳播,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不僅包括和本身館藏內容相關的資訊服務,同時也成了其他資源的檢索點,提供使用者可以連結到館外資源。也就是經由資源的整理與整合,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內容範圍更廣,內容也更多元化,使用者除了社區民眾外,也包括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遠端使用者,因此服務的對象也就沒有地區距離的限制。對圖書館來說,遠端使用者的增加是資訊電子化的結果,這使得館員也需調整原本的服務態度,加強電子化資訊服務的專業性及面對使用者需求更多樣化等更多的挑戰。
網路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沒有時間及空間上的障礙,人們接收的訊息不再侷限於特定的紙本型態,而是多媒體混合的資訊。資訊走向電子化、數位化、個人化發展,虛擬圖書館也在網路上充斥,帶動了遠距教育的蓬勃發展。從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光碟學習教材、電子書及學習軟體等產品,可以感受到學習環境及資源越來越進步。網路讓人們可隨時隨地進行非同步的學習,就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的內容。各國政府有鑑於網路發展的趨勢也紛紛擴展資訊建設,提供全民網路使用環境,並善用網路的優勢做為人民學習的利器,像英國政府為加強國民就業知能,積極設立「為業界服務的大學」(University for Industry,簡稱UFI),藉由學習指引的進行,讓民眾利用網路科技的便利性,隨時隨地可在家中或工作場所,或遍及全國七百多家學習中心接受高達百分之八十的網路課程學習。(註26)
網路對教育學習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及進步,使得網路學習也成了最新的教育學習工具,網路科技的便利提供了以前所不能提供的學習方式,其最大的優點莫過於能提供沒有時間及地點限制的非同步學習,且能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讓每個網路點既是網路資源的切入點也是接收點,將全球各地及各種資訊在短時間內快速交流及傳播,而遠距學習的學習者也不再限於那些因環境因素造成失學的特定人士,而是有心學習者均可參與的學習方式。一般來說,網路學習設計方式主要以下列方式進行:(1)運用電子郵件傳送課程材料與指定作業,並組織網路論壇,方便課程討論與師生回饋(2)運用電子佈告欄、討論區對特定議題分享不同觀點(3)運用網路下載與課程有關或個別指導的資料(4)運用網站進行互動的指導(5)運用多人線上討論系統進行即時的網路會議(6)運用機構內部網路進行在職訓練(7)運用網上資源、圖書資訊、資源網站等提供資訊服務。(註27)基本上網路學習的條件為使用者必須有可使用的網路相關設備,以及使用電腦和網路的能力,因此在相關的終身學習網站中都可以看到有資訊課程的學習內容,而在學校教育課程中資訊課程也成了必修課程,提早打下全民資訊素養中有關電腦素養的根基。
由陳文生教授於民國88年進行的研究計畫係以國內公共圖書館及其讀者為對象,探討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之影響,其研究結果指出影響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成效之主要關鍵因素有:(1)公共圖書館網際網路連接程度;(2)有效的網際網路存取使用環境;(3)存取之內容適用及豐富程度;(4)諮詢服務人力水準;(5)存取使用規範(access usage policy)之合適性,(註28)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網路發展的基本在於硬體的提供與建立,而前提是政府單位有計劃地發展網路面的建立。民國83年起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便陸續補助縣市整體規劃和建置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並在84年12月成立「台灣省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諮詢委員會」(88年7月起改隸文建會,改名為「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諮詢委員會」),負責規劃縣市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系統架構,85年起以各縣市的文化局為中心,各鄉鎮圖書館和文化局連結的模式,陸續建立集中式自動化與網路系統,但由於部分縣市的自動化工作是在該委員會成立前就已獲得政府補助進行,由文化局(中心)統一採購,各館建立獨立系統的分散式系統架構,(註29)因此目前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是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系統架構並存,而至90年8月31日為止,台灣省21個縣市中,除了少數鄉鎮圖書館尚未連線網際網路,以及苗栗縣等五縣市仍在建置驗收外,其他縣市均已完成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系統的建置,也就是「加強公共圖書館建設五年計畫」已將公共圖書館帶入網路使用的時代。
在加強「公共圖書館建設五年計畫」中,教育部分別於民國88年及89年專案補助由國立台中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購置共用資料庫及使用權,(註30)提供民眾透過網際網路查詢並及時取得資訊,以縮短城鄉使用資訊的差距,協助全國民眾進行終身學習,另外,設立於國立台中圖書館的「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簡稱PLISNet)是在民國88年6月完成網站架設(網址為:http://plisnet.ptl.edu.tw/infor_sys.htm)(註31),資訊內容是由國立台中圖書館維護,其網站內容包括了全國圖書資訊查詢系統、全國共用資料庫、社區資訊資源、社區論壇、社區藝文資訊、地方文獻、心靈補給站、兒童資訊、青少年資訊、長青資訊等,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網路資訊服務建立了新的里程碑。國外方面,如英國的EARL(Electronic Access to Resources in Libraries)公共圖書館網計畫,自1995年秋天開始以來,合作的圖書館單位已從當初的6個擴展到目前160多個,其中包括了英國圖書館學會、大英圖書館、英國圖書館暨資訊網路等,而此計畫在2001年9月30日結束,為全國性People's Network的準備階段,(註32)繼續以People's Network服務使用者。People's Network的三大發展目標即在公共圖書館內部設置學習中心、發展網路使用的數位化學習教材,及訓練公共圖書館館員能協助民眾善加利用學習資源,預計2003年將可連結全國4300個公共圖書館。(註33)
伍、公共圖書館提供終身學習之基本考量
一、服務內容須符合社區民眾需求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社區民眾,雖然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定位有教育、文化、資訊、休閒等,但是這些功能的優先順序視每個社區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公共圖書館為了使有限的經費做有效的運用,必須視該社區的特性,如社區居民的組成特性、地方環境等來擬訂圖書館服務項目的順序,因此社區民眾的需求分析是很重要的參考來源,而圖書館一些政策的擬訂也需社區民眾參與,讓圖書館的服務能反映民眾的需求。
二、學習活動須涵蓋各個年齡層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民眾,對於在學學生公共圖書館可以和學校教師及學校圖書館合作,做為學校教育以外的學習支援,並及早讓學生於就學期間就有利用圖書館及使用資訊的能力,如此在離開學校時,擁有利用資訊的技能。對於殘障等弱勢團體公共圖書館更是重要的免費資訊使用場所,依據陳文生教授於民國88年所做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國21個縣市349個公共圖書館中,只有6個圖書館備有一套盲用電腦,且網路操作方法及視障語音網路內容、大字體版本等皆處於起步階段。(註34)
至於圖書館在進行使用者調查時,也要注意受訪者是否能反映出整個社區的真正需求,而非集中在青壯年的使用者。目前圖書館使用者中學齡前的兒童及老年人是偏少的,原因不外乎因為學齡前兒童尚未具備圖書館使用能力,需有父母或家人陪同到圖書館使用資料與設備,而老年人部分是因為所受教育不高,加上早期尚未有公共圖書館的設立,因此對圖書館沒有概念。
三、加強圖書館的推廣利用教育及活動宣傳
依據民國88年6月發表的「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指出,國內大多數的受訪者從未使用網際網路找尋資訊,尤其鄉鎮圖書館使用者比文化中心圖書館使用者有更多人未曾使用過網際網路,而多數的成人受訪者對圖書館的利用方式為閱讀書報、雜誌、視聽資料及借還書,甚少使用圖書館的光碟網路及向圖書館人員請教使用圖書館的問題,且受訪者找尋資料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到書架上去尋找,(註35)這顯示公共圖書館的功能並未讓民眾了解,圖書館的多項功能並未發揮。另外,此份報告也指出一般讀者不會因為比較想利用自動化系統而到圖書館,這又顯示了圖書館自動化的內容及其服務推廣效果不佳,未讓民眾認識自動化所帶來的便利。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加強推廣活動,使圖書館的功能被認識並廣泛利用,加速民眾認識公共圖書館對終身學習所能提供的幫助。
此外,資訊素養已是邁向資訊社會必備的基本素養,根據美國圖書館學會對資訊素養所下的定義為:「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地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註36)我國圖書館在學校教育學習中一向未被重視,因此國人的圖書資訊利用能力未能在學校教育中培養,甚至將圖書館作為「讀書館」,以致圖書館功能未能發揮,根據多項研究顯示,學校教師普遍缺乏圖書館專業知識,對閱讀的知識和資訊亦不足,(註37)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尋求和學校圖書館合作的機會,在學校推廣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四、館員的專業能力
館員面對網路化的結果,必須調整原有的態度及服務方法,同時更要加強資訊素養及指導學習的能力。中國圖書館學會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中提到我國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困境之一即是缺乏專業的館員,在公共圖書館逐一自動化及網路化後,陳昭珍教授認為當代的公共圖書館專業人員應具備下列知識與能力:(1)圖書館自動化相關知識(2)網路基本概念與技術(3)資料庫系統管理能力(4)網站設計與管理能力(5)電腦多媒體管理能力(6)網路資源與利用技術(7)電腦軟體基本能力(8)讀者、社會、文化相關知識。(註38)此外,在使用者指導方面,也相對地出現有關電腦及網路方面的需求,在陳文生教授的研究調查發現讀者希望公共圖書館能提供新式資訊服務項目,依其支持率高低順序如下:(1)提供足夠的網際網路存取工作站(2)提供多樣化網路自學課程(3)對社區居民開辦資訊素養推廣教育訓練課程(4)提供殘障網路存取設施(5)提供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6)提供社區公共事務資訊(7)地方文獻及民俗風情資料庫查詢(8)提供留學資訊服務(9)提供電子郵件申請服務。(註39)
五、有效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及尋求其他社會資源共同合作
教育部在推展終身教育方面,依據87年3月頒布的「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積極推動的十四項方案之一即是全面整合學習資訊。(註40)網路時代中,許多資訊已數位化、網路化,面對眾多的網路學習資源,公共圖書館應擬訂網路資源的館藏發展政策,將蒐集的資源種類和其他終身學習機構有所區別,此外,站在社區學習中心的立場,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應有社區資訊、地方文獻等屬於自身資源的特色。
資訊蒐集及整理原本就是圖書館員的專長,在擴展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圖書館應尋求相關的社會資源共同合作,才能提供一個更全面更豐富的資源供使用,此外,在經費及人力的考量下,尋求共同合作的方式是最好的支援方式。挪威於1996年12月到1998年12月在Hordaland二地區所進行的一個為期二年的成人終身學習的計畫--「終身學習網」(Net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簡稱NELL),其目標之一就在建置公共圖書館為成人教育中心,在實施期間成人教育學習者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次數足足成長了二倍,同時計畫結果也證實了公共圖書館和成人教育組織合作的可能性。(註41)就整個終身學習的環境需求來看,在政府規劃主導下,尋求各種政府及民間資源共同合作,才能打造一個更好的學習資源網,利用不同單位的特性,發揮其專業功能。
六、加強改善網路速度及品質
較早實施自動化的公共圖書館因網路頻寬太低,嚴重影響網路傳輸速度,因此政府機關應持續督導輔助,改善網路設備以縮短城鄉差距,提供全民機會均等的資訊利用環境。
陸、結語
就公共圖書館作為終身學習的教育中心來看,像英國的就業部於1993年提出「公共圖書館開放學習計畫」,在公共圖書館內放置學習教材,由民眾依其需求借閱,作自我導向的學習,到了1995年全英國已有百分之九十的公共圖書館提供開放式的學習服務,(註42)日本於1991年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機構普設終身學習中心。IFLA的公共圖書館部門於2000至2003年進行一項探討公共圖書館在終身學習所扮演角色的計畫,此計畫將提出建議:(1)圖書館與教育政策(2)圖書館社區和教育社區的合作(3)公共圖書館的改變需求(4)專業的改變需求,並會將計畫建議傳布到各國政府、圖書館及教育機構,並且在IFLA年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等國際會議上發表成果。(註43)因此,公共圖書館對於終身學習的推動雖然在早期就負有任務,但隨著社會變化及圖書館環境的改變,公共圖書館需要在專業上加強,和終身學習資源的組織、機構共同合作,將終身學習的理念深植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註釋】
- 註1:Maureen Kahlert, "Lifelong Learning-A Public Library Perspectives," 2000.11.16 http://www.alia.org.au/conferences/alia2000/proceedings/maureen.kahlert.html(2001.9.10 accessed)
- 註2:楊國德,「知識社會的終身學習」,成人教育第62期(民國90年7月),頁5。
- 註3:黃月純,「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6輯(民國90年1月),頁185。
- 註4:吳明烈,「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脈絡與趨勢」,成人教育62期(民國90年7月),頁34。
- 註5:同註4,頁33,34,36。
- 註6:同註3,頁186。
- 註7:同註4,頁35。
- 註8:同註3,頁186。
- 註9:同註4。
- 註10:同註3,頁187。
- 註11:楊國賜,「公共圖書館與社會教育」,在21世紀公共圖書館發展研討會上的演講,http://public.ptl.edu.tw/inf_team/action/21c/text_07.htm(2001.9.5 accessed)
- 註12:同註3,頁189。
- 註13:張明輝,「談終身學習的經費問題」,http://web.cc.ntnu.edu.tw/%7Eminfei/html(2001.9.7 accessed)
- 註14:同註3,頁204。
- 註15:同註4,頁37-39。
- 註16:張明輝,「英語系國家公元兩千年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http://web.cc.ntnu.edu.tw/%7Eminfei/.htm(2001.9.14 accessed)
- 註17:Hellen Niegaard, "UNESCOs 1994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60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ugust 21-27, 1994, http://www.ifla.org/IV/ifla60/60-nieh.htm(2001.9.11 accessed)
- 註18:"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November 1994, http://www.ifla.org/documents/libraries/policies/unesco.htm(2001. 9. 11 accessed)
- 註19:"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 2001.7.16 http://www.ifla.org/III/misc/ifla-un.htm(2001.9.14 accessed)
- 註20:Phillip Gill,, "Guidelines for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0.5.31 http://www.ifla.org/IV/ifla66/papers/097-97e.htm(2001.9.14 accessed)
- 註21:"About the People's Network Project," 2001.7.17 http://www.peoplesnetwork.gov.uk/project/background.html(2001.9.10 accessed)
- 註22: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4期(民國89年),頁5。
- 註23:「圖書館法」,http://www.lib.nhltc.edu.tw/Guide/role.htm(2001.9.11 accessed)
- 註24:"Act on Library Services," 2000.11.6 http://www.ifla.org/V/cdoc/finnish.htm
- 註25:張鼎鍾,「邁向新紀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於88.6.11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之88年度公共圖書館資訊成果觀摩研討會專題演講,http://plisnet.ptl.edu.tw/plis88/lecture/1.html(2001.9.6 accessed)
- 註26:楊國德,「積極拓展的網路培訓課程」,成人教育58期(民國89年11月),頁52。
- 註27:楊國德,「成人應用網路學習的發展趨勢與策略」,成人教育56期(民國89年7月),頁26。
- 註28:陳文生,「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影響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37期(民國90年5月),頁41。
- 註29: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台灣地區縣市文化局(中心)暨鄉鎮圖書館自動化情形」,(90年8月31日),http://public1.ptl.edu.tw/inf_team/automation/automation.htm(2001.9.17 accessed)
- 註30:國立台中圖書館,「e世代,e服務:公共圖書館線上共用資料庫」,社教資料雜誌271期(民國90年2月),頁14-16。http://www.ptl.edu.tw/publish/soedu/271/text_05.htm(2001.9.6 accessed)
- 註31: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工作計畫」,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PLISNet,http://public1.ptl.edu.tw/inf_team/plisnet/plisnet89.html(2001.9.6 accessed)
- 註32:EARL, "EARL Closure," http://www.earl/org/uk/pr.htm(2001. 9.10 accessed)
- 註33:"About the People's Network Project," 2001.7.17 http://www.peoplesnetwork.gov.uk/Project/background.html(2001.9.10 accessed)
- 註34:陳文生,「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影響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37期(民國90年5月),頁45。
- 註35:程良雄計畫主持,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台中市:省文化處,民國88年),http://plisnet.ptl.edu.tw/plis88/research/userneed/5.html(2001.9.6.accessed)
- 註36:李德竹,「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期(民國89年11月),頁3。
- 註37:何文慶,「公共圖書館與九年一貫課程」,北縣教育39期(民國90年6月),頁71。
- 註38:陳昭珍,「網路時代公共圖書館的資訊服務」,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3卷1期(民國86年4月),頁20-32。
- 註39:陳文生,「網路科技對公共圖書館教育活動影響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37期(民國90年5月),頁42-43。
- 註40:「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效」,http://www.nioerar.edu.tw/basis1/705/08/2.htm(2001.9.5 accessed)
- 註41:Ruth Ornholt, "Public libraries and lifelong learning," http://www.hordaland.folkebibl.no/nell/English%20summary.htm(2001.9.10 accessed)
- 註42:薛理桂,「展望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書苑34期(民國86年10月),頁1-12。http://public.ptl.edu.tw/publish/suyan/34/text_01.html(2001.9.6 accessed)
- 註43:IFLA, "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lifelong learning-a project under the sec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IFLA," 2000.12.27 http://www.ifla.org/VII/s8/proj/rolepublib.htm(2001.9.10 ac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