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如何幫助情緒障礙的孩子》讀後感

文:李育忠(國立臺東師院研究生)

著 者:Virginia M. Axline
譯 者:詹益宏等
出版者:遠流

一、內容簡介:

  書中的小小男主角—迪布斯生長於一個高社經地位的家庭,他的父母親都是頗負聲望的科學家,由於他的來臨打亂了父母原有的生活秩序、工作習慣,甚至也對父母的婚姻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然而迪布斯的父母卻不願因為他的來臨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反倒是希望迪布斯能夠在父母規劃下的方式成長,並且能符合父母的高度期望,因此造成了迪布斯自我封閉的現象產生……。

  所幸,迪布斯幸運地在學校中擁有許多願意關懷他的師長及朋友,特別是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亞瑟蘭女士,她藉由一系列「遊戲治療法」的輔導過程,讓迪布斯在正向的環境中自我接納、自我指導、自己做決定及自我負責,終究協助迪布斯擺脫對父母的怨懟,走出自己的象牙塔,迎向燦爛的陽光!

二、內容評析:

(一)父母失當的照顧可能是造成迪布斯自我封閉的成因之一:
   根據Anisworth的研究,嬰孩如果不能與其照顧者(caregiver)建立安全、良好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則在未來的成長可能會發展出對外界的不信任感與惡質的人際關係。文中雖然未詳述迪布斯嬰孩時期與父母的互動關係,然而從其兒童期父母對他冷漠、負向的反應推估,迪布斯很可能在嬰孩期即未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attachmant),導致迪布斯封閉自我,而與周遭的親友形成冷淡的人際關係。

(二)和迪布斯關係的建立:
   文中亞瑟蘭女士所採用的「遊戲治療法」是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的「非指導性治療法」,藉此與迪布斯發展出一種溫暖、友善的互動關係,並儘早建立出一種良好的投契(good rapport)及寬容的感受(a good of permissiveness),其中亞瑟蘭女士表現出三個非常重要的個人特質及態度:

  1. 真誠:
    指的是在與迪布斯互動歷程中,亞瑟蘭女士所表現的坦誠、反應真實的態度,她能自發開放地對迪布斯的言行做誠實的溝通,讓迪布斯感受到亞瑟蘭女士是可以信賴、可以分享的伙伴!
  2. 無條件的正面關懷與接納:
    亞瑟蘭女士不對迪布斯的感覺、思想與行為強加批判,而且對迪布斯的關心是不附帶任何條件。
  3. 正確的同理心:
    亞瑟蘭女士能以迪布斯的角度來看待他的世界,而且能感同身受地反映迪布斯的想法,使得迪布斯願意逐漸地敞開心胸,允許他人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三)扮演迪布斯的一面鏡子:
   亞瑟蘭女士不僅接納迪布斯真實的一面,而且能敏銳地辨識迪布斯有意無意所流露出來的訊息,並將此感受以迪布斯能了解的方式反映給迪布斯,以讓迪布斯能洞察自己的行為。

(四)讓迪布斯自己做決定:
   在治療的過程中,亞瑟蘭女士充分的尊重迪布斯,將做決定和選擇改變的責任交給迪布斯,而且不以任何的方法來指引他的行為或對話,因為治療是一種漸進的歷程,不企圖催促治療的進展。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如果你丟給孩子一個問題,在他還沒想好就設定答案,那只會讓他更迷惑。」、「給予孩子時間去四處探索,每個孩子都需要時間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他的世界。」

(五)孩童不是「小大人」:
   父母親禁錮式的教養態度與孩子天馬行空的特質畢竟是不相容的,如果孩子被迫只能在父母已規畫好的框框中成長,不僅會剝奪他學習的樂趣,也會嚴重地限制孩子的成長空間,甚至有可能會以自我封閉的態度來報復他內心的不滿。文中如果不是亞瑟蘭女士的遊戲治療改變了迪布斯,迪布斯可能終其一生只能被當作是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罷了!

(六)契約的訂定:
   在寬容的遊戲治療情境下,亞瑟蘭女士仍會設下一些限制(如提醒迪布斯遊戲治療時間到了就該立即結束),以使治療符合迪布斯生活的真實世界,並讓迪布斯知道在治療關係中他所應負的責任。如同書中所提到的:「由可預測的、一致性的及實際的限制中,孩子可以得到安全感。」

三、思考與反省:

(一)迪布斯為何要刻意隱瞞自己某些優於其他小孩的才能?
(二)您贊同亞瑟蘭女士的治療方法嗎?您是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她的態度及技巧?
(三)如果迪布斯是您的孩子,您要如何引導他走出自己的世界?

四、文後小記:

  個人在閱讀的過程曾因動人的情節而數度哽咽,當迪布斯治療結束走出房間,跑過大樓,用手臂緊緊圈住他的母親,並高聲叫道:「喔!媽媽!我愛妳!」她母親的雙眼突然湧出了無盡的淚水,此時的我似乎也能體會到當時氣氛而流淚;而當迪布斯跟爸爸說話:「爸爸!早安!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父親也放下報紙對迪布斯回應:「迪布斯,你早!祝你也有美好的一天!」我也為迪布斯能夠擺脫心中對爸爸的憤怒而感動不已。想想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迪布斯從一個將自己完全封閉的孩子,到能夠諒解那些所有曾經傷害過他的人,在這段走出象牙塔的過程當中,亞瑟蘭女士及所有關懷迪布斯的人無怨無悔的付出,而迪布斯本人又必須具備極大的勇氣來開啟心中的枷鎖,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令人振奮啊!

  雖然亞瑟蘭女士所採用的「遊戲治療法」需要接受足夠的專業訓練才能一窺全貌,但是基本它是秉持三種簡單而重要的個人特質及態度做為出發點:1.真誠;2.對當事人的人格及抒發情感之權利無條件尊重;3.同理心。這三種人格特質及態度,都是身為家長或教育人員在教育孩子時所應具備的。如果您對孩子的反應不加思索即表現出否定或不耐,就是違反了無條件尊重的原則;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則違反了同理心的原則。

  杜威曾經說過:「教育無目的。」讓孩子在快樂學習中健康成長,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了!在關心孩子之餘,想想看,您是否也帶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及期待?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