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父親的眼淚

文:廖志峰(作家)
廖志峰(作家)  剛過了父親節,不免好奇起這個節日的由來。這個節日據說是在二十世紀初,由美國的杜德夫人所發起,除了向自己鰥居多年,獨自撫養女兒們長大的父親致敬,也向全國的父親致意,意外得到廣大的支持,傳遍了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因此有了這個節日,只不過日期不同。
 











 

父與子父與子

作者:屠格涅夫

譯者:耿濟之

重譯:陳逸

出版: 遠景

日期:2016 年3


  我想起幾本讀過關於以「父與子」命題的著作,對於「父親」這個主題,不僅著眼於「父親」辛勤工作的部分,而是更偏重在角色扮演和心情的描述上。在我 閱讀過的書中,有兩本書可算是這類主題的經典和先驅,而在當時,父親這個角色並沒有被放大或獨立地來看待。這兩本書,一本是十九世紀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 不朽名作《父與子》;一本是二十世紀中業,中國翻譯名家傅雷夫婦寫給兒子的家書,由傅聰編輯的《傅雷家書》。這兩部作品截然不同,但卻分別代表一種父親的 時代角色與慈愛展現。讀過《父與子》的朋友都知道,這本小說不只著重描述一對舊俄時期的父子親情和家庭日常,作者藉這對父子來顯示世代差異和時代思潮的轉 變,這個埋藏在小說中的線頭,開出了俄國文學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的轉進訊息。小說中還有另一對「父與子」參照,不同位置,不同階層,也為一種舊時代顯影。
 

傅雷家書傅雷家書

作者:傅雷

譯者:羅珞珈

出版: 聯合文學

日期:1988 年9


  傅雷是中國有名的翻譯家,他翻譯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和《約翰.克利斯朵夫》,讓讀者見識到法國浪漫時期的文學顛峰,而他的譯筆,辭藻典雅,文理 分明,又十分具有音樂性,譯筆精深,罕有人及。這樣一位儒雅博學的父親,調教出一個不世出的鋼琴詩人,不令人意外。《傅雷家書》其實是無心插柳之作,係由 一代名編范用先生鼓勵傅聰編輯而成,書中收錄了他的父母親從1954 ~ 1966 年間寫的186 封家書,時間點剛好落到文革為止,箇中緣由,不難明白。這些家書之所以可貴可喜,在於其中充滿了文藝討論,和人格教誨,以及無處不顯的親情,讓人動容。雖 然性質上只是家書,書中的箴言教誨,範圍博大,不止一時一地,融身教言教合一,難得一見。


  同樣是父親,二十世紀的傅雷是一種中國父親的代表或典範,而此時期的臺灣,卻又因殖民統治因素,有了完全不同的對照。資深媒體工作者盧世祥,即以此 戰前世代,經歷日治、國民政府兩朝一代的父輩故事,作為敘述的主體,寫出了一本具有庶民史觀的奇書,這個書寫的切入角度有別於個人的自傳和書寫,聚焦在整 體時代的環境刻畫,以及個人生命的成長軌跡。這本《多桑的世代》就是在這種特殊又別具時代意義的取角下所撰寫成的。書中最突出的地方在於以傳記的方式,把 這一代身歷兩種不同政權,不同種族文化背景所構築的生活場域,平民百姓如何面對的艱難處境,還原真實情境的敘述,補足了正史的缺頁。
 

多桑的世代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允晨文化

日期:2015 年11


  盧世祥以「最偉大的世代」來描述這一代,這種偉大顯示在一種人格的教育,和生活的奮厲姿態上。這一代人努力在變動的世局中,辛勤努力地面對政權變動 的夾縫求存,尋找生活的出口和亮光,非親歷者實難體會箇中辛酸。這一整代人之所以較少被書寫,除了身分國籍的尷尬,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面臨語言轉 換的困境,失去描述自身心情遭遇的能力,成了時代中失去聲音的人。書名雖是 《多桑的世代》,事實上也包含了「多將」(母親)的世代,書中藉不同傳主,包含作者的父母,以點的描寫,還原一個時代的現場,重塑失語的父輩人生,標誌典 範,不致為後浪淘洗殆盡。


 

願我們的歡樂長留——小兒子2願我們的歡樂長留——小兒子2

作者:駱以軍

出版:印刻

日期:2016 年1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在不同的作家眼中,對父親的角色位置,又有甚麼看法和改變?小說家駱以軍的《願我們的歡樂長留》是一個指標。事實上,這是駱以軍 再一次以第一人稱的父親角色,來講述他的親子之道和生活日常。2014 年,駱以軍出版了《小兒子》,這是他將臉書文字結集而成的書,這本書讓小說家擺脫文字工作者的神秘與高不可攀,以開誠布公,直言不諱的方式,直面瑣細日 常。這本算是續集的書,實則是親子生活的延展和側記,文字的風格依然維持前一本的風趣自嘲,只是生活的事件不同。駱以軍的臉書文字與小說敘述是迥然不同的 書寫風格,小說作品的用語,變化繁複,精雕幽邃,有一種迷離感,讓讀者墜入作家精密設置的文字迷宮中;臉書文字則純是白描,這種白描手法同時揭露了生命延 續的無比歡樂和中年蹣跚的無奈。他寫出了親子間無厘頭又跳tone 的對話,也顯出一個作家或文字工作者在面對父親這個位置上所遇到的關卡或無力感。恰恰是在這裡,我看到了作家對父親這個角色的詰問,也透過詰問來追憶自己 的父親。在與書同題的序中,這種情感完全顯露,與全書別成兩種語境和兩個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對照,兩代父子間的親子相處模式,兩代「呆兒」的互顯。書是一 種記錄,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療癒方式,然而,我還是隱約看見一種父親的眼淚,流露著生活的喟嘆。
 

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

作者:黃哲斌

出版:圓神

日期:2014 年11

  《父親這回事——我們的迷惘與驚奇》則是採自傳體,勾勒出父親的形象,和在作者生命中的位置。父親作為一種生養和人格培育者的角色,擔負著生命延續 中最重要的任務,不分東西,自古皆然。童年時的成長經驗,快樂與創傷,都將跟隨著人的ㄧ生,難以擺脫,形塑著將來的應世面貌。也正是在這樣的角度,我們看 見了生活中最難以直視的試煉。這也是本書最令人揪心之處,它令人難以迴避地看見一路成長的痛楚與生命的本然應對。作者黃哲斌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與他犀利 冷靜的時事評述或新聞分析相較,這本書的文字展現了出人意料的溫度,在看似輕描淡寫,又帶著自嘲詼諧的語氣中,回顧自己一路走來,從人子而終為人父的心路 歷程。也正是在這種毫不設防的閱讀中,讓我意外進入一個成長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是兩種世界的對撞,成人與童稚;父母與小孩。這個世界與外在平行,卻波濤 洶湧。這種無以拒絕的天倫關係,和相處的齟齬,成了內心最深的創傷糾結。然而,這樣的一種震撼式的成長教育,對同世代的人來說,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似記憶或 共鳴,讓人心有戚戚。「父親這回事」,非常切題地從頭貫穿到尾,一個仰望追尋,終而成為自己扮演的人生角色,既是生命繁衍的傳承,也是一個認識的過程。然 而,還有母親,似柔順又剛強,面對生活實務,同時疊印上父親的形象,彷彿父母親的角色易位,難以清楚分疏的親情糾葛,是一生難解的習題。還好,作者意外地 結婚,成為人夫也成為人父,讓人在掩卷之餘,稍微鬆了一口氣,感覺一種安慰和溫暖;當然,那也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展。祝福。


  我過去總以為父親應該像救世主一樣的剛強,而且無所不知,慢慢的,我知道那只是一種心理期待。我們所仰望的,和真實存在通常有很大的出入,而真正理解要到飽經滄桑之後。父親們也有眼淚,只是,要在我們真的成為人父之後,才會看見。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