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自身關注的永續議題出發

文:鄒明珆  照片提供:攝影╱莊震烽 圖片╱陳旻昱、王瑞閔、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從自身關注的永續議題出發

面對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議程》的最後衝刺階段,永續已成為近年備受討論的議題。要達成17項永續目標,不能只倚賴特定人士的努力,因為每個人都是地球的一分子,而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選擇和行動,都可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未來。

 

  永續議題發燒,如何了解其真正的精神,且落實並成為生活中的DNA,而利用閱讀推廣並深化,將是最佳助力。


《是誰偷尿尿》中將城市的建築物擬人化,探討臺灣城市污水處理的問題。  世界插畫獎(WIA 2022)得主、長期以繪本創作關注臺灣環境與生態議題的繪本作家,並且擔任海灣繪本館館長的玉米辰(本名陳旻昱),以及2次榮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和「金鼎獎」的植物科普作家胖胖樹(本名王瑞閔),分享他們如何以閱讀推廣永續觀念;明道中學高中部3年級學生董和庭與吳悠則提出青年學生對永續議題的見解。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副館長賴忠勤以近期在串流平台引起熱議的影集《三體》為例,說明如果人類不努力實現永續,未來可能面臨毀滅的局面。因此,推動永續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沒有人是局外人。

 

以創作喚醒對臺灣環境議題的關注

 

《海底變形蟲》談海洋污染造成的危害。

 畢業於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專業的玉米辰,退伍前參與了921大地震的重建團隊,每天奔走於重建區。他發現,許多社區住戶的想法與自己過去在都市計畫所受的專業訓練很不一樣,不僅務實也很成功,「像是埔里的桃米村提出以生態作為社區重建的核心價值,並且落實這個理念,讓我相當感動。」那次的經歷,讓玉米辰有了新的眼界,也開啟他往後近20多年透過繪本創作,分享臺灣環境議題的契機。


玉米辰本著「想要將屬於臺灣環境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的初衷,一口氣想出12個創作議題,透過簡單易懂的表述方式,培養孩子對環境議題的認識與關心。  玉米辰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他表示,由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必須自己摸索創作技巧,因此沒有出版社願意協助出版,只能自費出版繪本。他本著「想要將屬於臺灣環境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的初衷,一口氣想出12個創作議題。例如,在《是誰偷尿尿》中,探討臺灣城市污水處理的問題;《螃蟹過馬路》討論墾丁陸蟹遷徙時的路殺議題及生態廊道設置;《海底變形蟲》則談海洋污染造成的危害。

 

  此外,《老祖宗的交代》介紹臺灣傳統石滬漁法,帶出過度捕撈的議題;《我早就知道》講述臺灣特有物產—愛玉和愛玉小蜂的共生關係,《捕蝶人》及《水雉的浮葉》分別記錄了紫斑蝶遷徙和棲地受破壞的故事,以及臺南官田在高鐵路徑規劃中保護水雉棲地的成果。


資深植物科普作家胖胖樹,致力於透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眾傳播植物知識和永續理念。  玉米辰分享,許多議題看起來生硬,即使是成年人都未必能搞得清楚,為了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他會在每個故事中嵌入一個議題,讓孩子們有基本的觀念。像是在《是誰偷尿尿》中,將城市的建築物擬人化,描述在一個人人奉公守法的城市中,為何仍然充滿尿騷味?原來是家戶排放的廢水。透過簡單易懂的表述方式,培養孩子對環境議題的認識與關心。


  他也分享自己一直嘗試學習臺灣作家賴和的精神,透過創作與演講為臺灣環境議題發聲,喚起更多人對公共利益的關注。面臨出版困難時仍然堅持創作,體現「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的信念。

 

以故事行銷推廣植物與永續理念

胖胖樹藉由問問題引導民眾思考,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都與植物相關。

  從小熱愛各種植物的資深植物科普作家胖胖樹,致力於透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大眾傳播植物知識和永續理念。他強調:「科普教育必須接地氣、以人為本,且千萬不能高高在上。」雖然他畢業於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但在分享植物知識和寫作的過程中,不喜歡介紹植物的生物分類法或葉子特性等生硬知識,而是從聽者感興趣的領域或日常生活切入,帶出植物與永續之間的故事與關係。


  胖胖樹笑著說:「植物本身不會說話,與動物相比又相對沒那麼可愛,許多人提到植物甚至會覺得跟他無關。」但真的無關嗎?他常在演講時問聽眾:「今天早餐吃什麼?是饅頭、吐司、稀飯,還是麥片,搭配紅茶、咖啡還是豆漿?」藉此引導人們思考,日常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幾乎都與植物相關,而人類很早以前就懂得永續利用植物資源,只是工業革命後,欲望超越了實際需求,才導致不永續的發展。

 

董和庭(左)與吳悠(右),分享了他們如何透過不同的活動與計畫,在學校生活中推動永續發展,充分展現學生的創意和熱情。

  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植物,胖胖樹除了撰寫科普書籍,也經常參與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甚至與企業合作舉辦展覽,將書中的植物立體化呈現。此外,他也在嘉義購買土地,打造成實體植物園,邀請民眾參與種樹活動。


  胖胖樹強調:「科普推廣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要成功傳播知識,必須善用故事行銷的技巧,引發大眾的好奇心、認同感和危機感,並提供實際價值。因此科普工作者必須留意社交媒體的觸及率和演算法,才能更有效地傳播資訊。」他也期待,未來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不僅是座海島或群山之島,更是一座移民之島。每個時期的移民都帶來了不同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與臺灣的歷史息息相關,也是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重要紐帶。


從生活中實踐永續行動

生態研究保育社社長董和庭分享,社團會積極進行校園棲地再造和物種保護行動。

  明道中學高中部2位高三學生—董和庭與吳悠,分享了他們如何透過不同的活動與計畫,在學校生活中推動永續發展,充分展現學生的創意和熱情。例如,「荒野高飛老英計畫」藉由線上教學提升偏鄉學童的英語能力;「漫星灑人間」為鄰近的小學舉辦寒假營隊;「泰北服務學習計畫」則讓學生到泰國北部進行國際志工服務;「時傾營隊」透過遊戲互動關卡,帶領附近的小學生認識SDGs 的每個目標。

 

  身為生態研究保育社社長的董和庭分享,社團是從原本的紫斑蝶保育轉型而來,因為他們意識到生態保育不能只保護單一物種。因此,社內成員除了參與紫斑蝶的標放工作,還積極進行校園棲地再造和物種保護行動,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全面關懷。曾擔任明道中學永續發展委員會(SDGs Summit Committee)召集人的吳悠,則分享自己與同學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像是「早安旅行團」深入發掘長照需求,與附近的機構合作舉辦關懷行動;「餐盒行動」和「書愛流動」則分別處理園遊會垃圾和二手教科書問題,這些行動也會在SDGs Summit Committee 裡展示,帶動更多人參與。

 

明道中學永續發展委員會聚集眾多學生們參加與分享親身實踐的永續行動。

  儘管學生團體在運作中也面臨人員更替快、時間有限等挑戰,但董和庭與吳悠認為這些經驗為同學們埋下了永續發展的種子,為未來在社會中實踐這些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繪本創作到科普推廣,再到校園行動,無論身處何種年齡層或領域背景,每個人都能為永續發展貢獻己力。面對全球永續挑戰,需要每個人發揮創意和行動,從小處著手,共同為地球的未來努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