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公共圖書館館員在資訊素養活動的教學服務

文:莊道明(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摘要】

  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覺知資訊需求,並具備檢索資訊、運用資訊、整合與利用資訊,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公共圖書館館員從事資訊素養的活動,乃是偏向教學服務導向的服務。館員不但應深入了解讀者的資訊需求,協助讀者運用館藏資源建構知識體系,也應主動告知讀者解決資訊問題的方法及策略。最終目標乃使讀者能擁有如專業館員的資訊能力,能獨立分析資訊的需求,透過有系統的資訊查詢,解決讀者個人的資訊問題。

【Abstract】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to find, evaluate and us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Public librarians who involve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 which is an instruction-oriented service, not only have to understand readers' information needs, but also help them to construct knowledge map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learning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The final teaching goal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 are to enable readers to have the information skill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librarian, to empower reader to analyze information problem independently, and to search information to solve problems effectively as well.

關鍵詞:資訊素養,圖書館利用教育,公共圖書館,教學服務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library instruction; public libraries ;instructional service

一、前言

  廿一新世紀由於人類年齡壽命的延長,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與終身學習教育理念的重視,資訊素養逐漸成為現代國民邁向資訊社會與知識經濟發展中一項重要的核心能力。當前各國政府無不致力於推動教育改革,希望在教育鬆綁、提升教育品質與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目標下,使學生有更寬廣的學習空間與獨立學習能力。當前這股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正如同過去工業革命之後,各國政府在提升國家競爭力與國民生產力前提下,為掃除文盲所施行讀寫算的國民教育一般。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與資訊社會的來臨,資訊素養也將繼傳統素養之後,成為下一波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趨勢。依據美國圖書館學會的定義,資訊素養是指國民具備覺知何時需要資訊的能力,並且有效地查尋、評估、與使用所獲取的資訊。(註1)具體而言,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了解資訊的價值,有能力對所需要的資訊選擇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率地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應用。當社會變遷、資訊爆炸與傳播愈快速之際,如何在繁雜的資訊來源中,擷取與過濾出有用的資訊,以解決個人所面臨的問題,並享受到資訊所帶來的便利性,便與國民的資訊素養能力強弱息息相關。

  資訊素養與傳統素養差異之處,在於資訊素養並非單一技能的學習,而是綜合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等多項技能。(註2)就學習的性質而言,則是偏重於程序性的知識。因此,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不能只侷限於學校正規的教育,應結合社區、資訊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諮詢服務站、民眾服務中心、社教與文化中心、電腦網路等各種資訊來源,共同營造一個完整的學習環境。以使國民能在此環境下,有系統地學習與了解資訊的組織結構,並逐步建立對資訊價值的判斷力。而在以上眾多單位中,公共圖書館則為培育國民資訊素養最佳的學習教室。公共圖書館是配合地方或社區的需求,透過收集、整理、保存與應用圖書資料,以發揮社會教育、提升地方文化、傳播知識與倡導休閒生活等目的所設立的社教機構。(註3)台灣地區的公共圖書館設立地點不但深入地方鄉鎮,且在開放時間或活動空間上,皆以滿足民眾需要為服務宗旨。因此,公共圖書館無論就空間或功能上,都是推廣資訊素養活動的適切場所。

二、資訊素養是圖書館利用教育的延伸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即肩負推廣民眾使用圖書館資源,以達到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公共圖書館在推廣讀者教育服務方面,均以館藏資源為基礎,針對不同讀者舉辦各種活動,以教導讀者了解圖書館進而利用館內各項資源,落實社會教育及傳播文化的理念。而公共圖書館經常舉辦的讀者教育活動約有幾種方式,包括圖書館導覽活動;圖書、藝文展覽活動;演講、座談或研習活動;圖書館簡介與使用手冊出版品印製;諮詢服務、參考資源利用指導;資料庫利用指導;讀書會活動等。由於每種活動性質不同,涉及的教學認知領域也不同。根據教育目標的分類,學習技能的認知能力領域,可分成五種不同的技能(註4):

  1. 概念化能力(conceptualization)
  2. 理解能力(comprehension)
  3. 應用能力(application)
  4. 評估能力(evaluation)
  5. 綜合能力(synthesis)

  根據以上五種不同學習的認知能力層次,分別檢定圖書館讀者教育活動內容,可得表一:

表一、公共圖書館讀者教育活動分析

公共圖書館讀者教育活動 教學活動內涵 知識內涵 教育目標
(認知能力)
(一)圖書館導覽活動 介紹圖書館各種資源與設施,協助讀者增加對圖書館的認識
  1. 館藏資料種類的基本認識
  2. 各種資料空間的分配
概念化能力
(二)圖書、藝文展覽活動 藉由展示館藏內容或社區藝文作品提升讀者對館藏的認識與生活品質 對圖書、藝文作品的欣賞與認識 概念化能力
(三)演講、座談或研習活動 透過專家學者的演講,傳播新知識或新觀念
  1. 新知識或觀念的了解
  2. 技能的練習
概念化能力
(四)圖書館簡介與使用手冊出版品印製 透過平面媒體印刷物,傳播圖書館服務訊息,協助讀者利用館藏
  1. 獲知新消息
  2. 了解圖書館新服務或資源
概念化能力
(五)諮詢服務、參考資源利用指導 圖書館專人服務,協助讀者解決問題與指導館藏工具書的應用
  1. 參考工具書使用方法
  2. 館藏查詢
  3. 認識參考工具書
概念化能力
理解能力
(六)資料庫利用指導 以課程方式介紹、指導、操作與利用書目型資料庫
  1. 認識資料庫內容
  2. 認識檢索資料庫的策略
  3. 操作資料庫
概念化能力
理解能力
應用能力
評估能力
(七)讀書會活動 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與場地舉辦讀書會活動,鼓勵民眾閱讀,建立書香社會
  1. 圖書知識
  2. 經驗分享
概念化能力
理解能力

  由以上的分析顯示,在眾多圖書館讀者利用教育活動中,除「諮詢服務、參考資源利用指導」、「資料庫利用指導」與「讀書會活動」運用較多的認知能力外,大多數活動均是以介紹、導覽、推廣等以概念化能力為主的教學活動,使館員的服務工作,亦偏向導覽性的介紹,而非真正具有教學性質的服務。長久以來,圖書館在營運績效壓力之下,必須經常舉辦圖書館推廣活動以刺激圖書館的使用率。因此公共圖書館所舉辦的利用教育,即脫離不了活動型態的方式。而公共圖書館專業館員人力普遍不足,常使得具有教學性質的活動無法有效推展,使得資訊素養教育多數停留於理論階段。

  當前圖書館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在推廣活動或讀者教育工作上,改以「資訊素養」取代傳統襲用的「書目利用指導」(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簡稱BI)、「圖書館利用指導」(Library Instruction, Instruction in Library Use)或「讀者教育」(User Education)等傳統名詞。部分學者質疑此種作法是否恰當?Varleys認為資訊素養並非全新的觀念,只算是圖書館界推出的一個動聽響亮的名詞,然而圖書館界若能藉由資訊素養的概念,整合服務且賦予具體的理論架構,使社會大眾明瞭圖書館推展國民資訊素養所具備的專業性、社會角色及推廣功能,則資訊素養未嘗不是一個可推廣運用的名詞。(註5)Snavely與Cooper整理比較資訊素養的定義後,發現資訊素養的定義範圍相當廣泛且內涵模糊,並未產生一致的定義。因此,圖書館學界在使用資訊素養時,應明確界定其內涵。(註6)針對資訊素養與傳統圖書館利用教育定義的問題有下列三項觀念值得注意:

 (一)資訊素養教學是以增進讀者資訊應用能力為學習目標,利用圖書館資源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同於圖書館利用教育活動,乃以增進圖書館資源的運用為教育目標:圖書館為增進館藏的利用率,經常針對讀者舉辦圖書館利用教育活動,以促進讀者了解圖書館服務、設備、及資訊的組織與查詢方法。利用圖書館關鍵性的技能,即能掌握與應用圖書館的書目。因而教導讀者認識館藏目錄、書目資料庫與使用檢索策略,即是圖書館讀者教育最重要的工作。然就讀者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而言,能覺知資訊的需求、具備查詢、組織、與利用資訊,除透過學校正規課程學習外,亦可能由其他學習管道方式學習。而在眾多學習管道之中,圖書館則是一個具備系統性與組織性的學習環境。因此,讀者若能熟悉圖書館的利用方式,對增進個人資訊素養能力,將產生具體的學習效果。從讀者學習觀點而言,圖書館利用教育是個人學習資訊素養的一個重要管道,最後的學習目標應在於讀者是否學習到運用資訊的技能。這點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館藏利用率是否增加或讀者有無正確使用館藏資源,在學習目標上顯然有相當大的差異。(註7)

 (二)施行資訊素養活動時,圖書館不只是知識的寶庫,亦應是民眾的資訊素養教室或實驗室,而館員則是民眾資訊素養學習的教師或助教,協助民眾學習如何運用資訊: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並非短時間即可完成。當前圖書館空間仍是以館藏配置為主體,讀者要利用館藏時,多數仍是依靠自己的經驗來建構搜尋資料的方式。但對讀者而言,圖書館像是一座知識的迷宮,而讀者猶如遊走於其中的老鼠一般,必須在不斷試誤的學習過程中努力找到一條出路。館員若能投入相當時間,以教學方式教導讀者運用圖書館的技能,並使讀者具備系統性搜尋資訊的技巧與解決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則有助於讀者將此經驗與技能應用於生活其他層面。此種資訊素養能力的培育過程,是透過學習利用圖書館的經驗予以擴散獲得。因此對讀者而言,圖書館不但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寶庫,亦是學習資訊素養最佳的教室與實驗室,而館員則是最佳的教師與實習助教。

 (三)資訊素養教育要求公共圖書館由傳統資源管理轉變為以讀者需求為導向的教學服務,同時在讀者服務哲學上,也由資訊服務轉變為以協助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服務:在第三次全國圖書館會議中,教育部曾志朗部長在致開幕詞時,便談及他與他兒子在美國期間,利用當地公共圖書館的實際經驗。有一次他讀小學的兒子告訴他,在歷史課中老師指定研究美國總統,而他抽中一位美國總統McKinley,要求撰寫有關此總統的報告。便詢問曾部長是否知道此人。曾部長也不熟悉,於是兩人便一同到附近的社區圖書館查詢相關的資訊。抵達公共圖書館後,曾部長鼓勵他兒子自行到參考櫃臺詢問館員。他兒子鼓起勇氣向櫃臺的參考館員詢問是否有美國總統的相關資料,參考館員馬上問是不是某小學幾年幾班的學生?曾部長的兒子很驚訝的問:「您怎麼知道?」參考館員回答說:本週輪到某小學的要做自然科的報告,而某學校幾年級幾班的歷史報告是有關美國總統,我有蒐集各校的資料。至於美國總統的相關資料,我都已經整理在這一座書架上。你抽中的是哪一個總統呢?曾部長的兒子回答:「是McKinley」。參考館員回答:「你抽中這位總統很好。因為這位總統也是一位被暗殺的總統,一般人都只知道林肯及甘迺迪總統是被暗殺的,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此後曾部長的兒子便非常喜歡到該社區圖書館。(註8)從以上曾志朗部長的兒子與參考館員的對話當中,參考館員不但展現出充分掌握社區學生的資訊需求,同時對學生撰寫報告的主題也有所了解。參考館員不僅將館藏資料預先整理妥當,同時也掌握主題資料的內容,指導讀者解決問題的方向。對學生而言,館員的建議不僅降低學生因欠缺研究資料所產生焦慮,同時也提供學生研究的方向,以協助學生深入研究的議題。

  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若透過資訊素養活動的推展,將可大大擴展其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亦可提升專業館員的服務內涵與專業水準。

三、公共圖書館館員的教學服務角色

  公共圖書館館員在資訊素養活動的教學服務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幾項基本原則:

 (一)館員的服務哲學偏重教學服務導向:由於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廣,知識經濟成為政府的重要的政策,以及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在職教育管道的暢通,與即將施行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等趨勢,使民眾對知識的追求產生結構性的變化。傳統固定填鴨式的教學逐步減少,有創意與彈性的教學方法受到鼓勵與提倡。教導學生手腦並用、從做中學習的教學方式,大幅出現於教材之中。單一課本已無法應付學生學習的需要,而與學習相關的圖書、百科、網路資源、資料庫或視聽資料等,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考教材。面對學生運用公共圖書館的各種資源,以解決課業需求越來越高之趨勢,公共圖書館館員能扮演的服務角色,將不只是一個資料的提供者,尚可針對學生課業學習的需求,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此種具有教學性質的服務活動,不僅有助於館藏利用,同時亦加深館員服務的深度與內涵,對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品質與館員的社會地位,都可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館員須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協助讀者運用館藏資源建構知識體系,以解決讀者的資訊問題:依據庫爾莎(Kuhlthau, C.C.)對讀者資訊尋求的研究發現,讀者搜尋資訊解決問題的過程,猶如在建構一個知識拼圖。每位讀者在建構知識拼圖的過程中,由於讀者個人的經驗、對問題認知的程度與相關知識背景等差異,造成讀者解決資訊問題的歷程差異性頗大。由於讀者在資訊尋求過程中,欠缺必備的資訊與知識,常造成讀者情緒上的焦慮與不確定感。因此館員若在讀者資訊蒐集的過程中,適切地協助讀者搜尋資訊並給予適當的研究指引,不但有助於降低讀者的不確定感,且可舒緩因資訊焦慮所引發的不安定情緒,對讀者在建構知識拼圖的過程中有莫大的幫助。(註9)

 (三)館員對讀者所詢問的問題,除協助搜尋解答外,應主動告知解決資訊問題的方法及策略:圖書館在一般民眾的刻板印象中,只是一個看書與借書的場所,對圖書館所蘊藏的資訊與知識架構並不熟知。多數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式,是依照個人的習慣與經驗使用,大多不懂如何求助專業館員的協助。庫爾莎觀察學生從事學業報告撰寫的過程,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報告撰寫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例如無法擬定研究題目、不知道資料的來源、不知如何研擬大綱等)先從周遭的朋友、父母、或教師等徵詢意見,只有極少數會考慮向圖書館館員尋求解答。而當讀者不得不向館員尋求協助時,大都是周遭人士無法提供有用資訊,或用盡各種檢索方法仍無法尋獲有用的資料的狀況下,才會硬著頭皮向圖書館館員求助。(註10)當館員面對讀者的諮詢請求時,若直接給予答案,雖立即解決讀者的問題,但對增進讀者的資訊素養能力而言,並無法產生任何效益。比較適切的作法應是館員協助讀者查詢資訊時,應該同時將選擇、查詢、過濾與應用資訊資源的流程或策略,逐步講解給讀者了解。讀者從館員解決問題的步驟說明中,不但明瞭資訊是由何種途徑獲得,同時在往後面對相同資訊問題時,亦可學習與模仿館員資訊搜尋的策略。

 (四)館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教導讀者也能擁有如專業館員的資訊能力以使讀者面對問題時,能獨立分析資訊的需求,並透過有系統結構化的資訊查詢過程解決個人的資訊問題:圖書館館員都是經過長期專業訓練,且擁有圖書資訊專業知識的人員。雖然圖書資訊學常被批判沒有學科專業知識內容,但學科的本質即是偏重於「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的一個學門。程序性知識強調對「操作」或「實作」過程的學習經驗。(註11)而圖書資訊學課程「操作」或「實作」的知識內容中,即是一套完整的資訊素養訓練教材。一位專業的圖書館館員實際上就是一位資訊素養的專家。當圖書館館員從事資訊服務時,即是向讀者展示一種運用資訊素養,解決資訊問題的歷程。讀者透過與館員的互動學習過程,逐漸學習獲取專業館員資訊素養技能。使得讀者逐漸由資訊問題的求助者,轉變為資訊問題的解決者,達到資訊素養教育最終的目標。

  專業館員從事資訊素養教育服務,應清楚認知自己扮演的角色,逐漸由一般服務轉變為教學服務。如何充實館員的教學服務能力與深度的諮商技巧,對資訊素養活動的推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公共圖書館在營造資訊素養的學習環境上,也需要由組織面與政策面等適當調整,以協助館員能進行深度的教學服務。

四、建議發展方向

  以長遠觀點而言,公共圖書館從事資訊素養教育活動時,不但提升民眾的資訊素養,同時改變讀者對公共圖書館館員的印象,將圖書館視為一個學習的重要機構。建議公共圖書館朝以下幾個方向推展資訊素養活動:

 (一)以任務編組方式,增設教學館員(instruction librarian):當前台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大都面臨專業人員不足,而讀者服務人數與服務工作不斷增加的問題。若在人力允許下,可採取任務編組方式,遴選適合的參考或閱覽部門的館員,從事資訊素養活動的設計與教學服務。館員可採取主動方式與社區鄰近學校教師聯絡,收集老師的教學大綱或教學計畫,根據課程或作業內容,以館藏資料為範圍製作專題書目,提供教師教學或學生習作的參考。此外,亦可接受各學校教師委託,介紹如何利用館藏資源。針對社會一般讀者亦可開設一系列,以圖書館資源利用的資訊素養課程,教導民眾如何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以提升自我的資訊素養能力。這一連串的資訊素養教學活動,都需要有教學館員的投入,以從事課程設計與執行教學任務。若能設立專職館員從事此項工作,將是最佳的方式,否則在人力不足之下,採任務編組方式亦是一個變通的方法。

 (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與學校發展合作教學計畫:當前資訊素養教育的推廣雖大都集中於學校及大學圖書館,但對成人或社會教育而言,公共圖書館不僅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也可系統性協助與支援鄰近社區的學校圖書館,共同推展學生的資訊素養教育。美國學校圖書館1988年起接受DeWitt Wallace-Reader's Digest基金會四千萬美金的捐贈,從事為期十年的「圖書館能力」(Library Power)計畫,協助各級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更新館藏、設置專業人員。整個計畫內容是以資訊素養為核心,推動圖書館資源、圖書館員與學校教師整合與發展新課程等。計畫歷經十年的推廣,已造福約七百個學校圖書館並使四十萬名學生受益。(註12)該計畫雖然以學校圖書館為捐贈對象,也擴大與社區公共圖書館合作,營造整體的教學支援系統。此外,台北市立圖書館也計劃與社區學校建立合作關係,以協助學生課業的學習,並爭取學校老師協助館務運作,希望透過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合作的方式,向成立綜合圖書館的方向努力。(註13)類似藉由不同單位的合作方式,共同營造一個資訊素養學習環境的合作計畫,也正在許多地區發展中。

 (三)針對不同讀者開授「資訊蒐集與研究」相關課程:隨著網際網路興起與國內外各種媒體開放,多元化資訊的發展趨勢,已使得民眾感受到資訊爆炸的壓力。如何在眾多媒體當中,搜尋適切的資訊以解決問題,成為民眾急切需要學習的技能。公共圖書館可針對不同年齡層與職業的讀者,開授「資訊蒐集與研究」等相關課程,教導民眾有系統搜尋、過濾、整理與應用資訊。例如國家圖書館於民國88年12月20日,即針對一般社會大眾、中小學教職員、圖書館義工與臨時人員開授「終身學習與圖書館資源利用研習班」。從民眾踴躍報名與參與課程的情況來看,(註14)圖書館透過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以增進民眾資訊素養,確實有其發展的空間與潛在的需求。

 (四)與社區大學或社區學院共同發展課程:公共圖書館在社區扮演的角色,常視其發揮的功能與民眾互動的情況來決定。目前由於終身教育理念逐漸深入地方,許多社區大學或學院逐漸在地方發展。此種具有濃厚社會教育功能的社區大學或學院,大都需要借用當地圖書館或民眾活動中心作為上課的地點。圖書館若能適時與社區大學共同合作,發展一系列資訊素養課程,透過館員有系統介紹圖書館資源與運用,則無論對提升圖書館的專業服務或民眾的資訊素養,都將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註釋】

  • 註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Chicago: ALA., 1989)
  • 註2:C.R. 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 115-125.
  • 註3:王振鵠,「公共圖書館」,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上冊),胡述兆總編(台北市:漢美,民國84年),頁357。
  • 註4:概念化是指有能力對資料內容的概念予以辨識、定義及類化;理解能力則是對資料所蘊含的資訊有能力閱讀、解釋及推斷;應用能力是指能釐清問題或情境,並能運用適切的原則或程序解決問題;評估能力是有能力分析與選擇恰當的資訊、資料或情勢以從事決策;綜合能力則是有能力對新的假設與複雜問題予以解決,並延伸生出創意或解答。
    A. Dean Hauenstei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es.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 53-55.
  • 註5:Jana Varleys, "Information literacy: Just another buzzword?"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How to Learn: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Symposum of the Graduate Alumni and Faculty of the Rutger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 6 April 1990, ed. Jana Varleys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1991), 1-3
  • 註6:L. Snavely and N. Cooper,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debat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3:1 (1997) : 9-13.
  • 註7:M. B. Eisenberg and R. E. Berkowitz.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ew Jersey : Ablex, 1990), 11-12.
  • 註8:「教育部曾志朗部長致詞」第三次全國圖書館會議議事錄(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9年12月),頁33-34。
  • 註9:C. C. Kuhlthau.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ew Jersey: Ablex, 1993), 5-7.
  • 註10:同上註,頁129-131.
  • 註11:莊道明,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料蒐集與寫作課程為例」大學圖書館3卷2期(民國88年4月),頁101。
  • 註1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 137-138.
  • 註13:曾淑賢,「圖書館與社會」在第三次全國圖書館會議議事錄(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9年12月),頁144。
  • 註14:鄭寶梅,「邁向終身學習社會」在中華民國89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市:國家圖書館,民國89年12月),頁79。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