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館藏穩定狀態理論,談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淘汰

文:王元仲(國立台中圖書館採編組組長)

【摘要】

  本文以「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觀點,說明公共圖書館館藏淘汰工作之進行,包括館藏穩定狀態理論之內容概述、該理論在美國及英國發展的情形,並歸納出其促成背景、實行前提及運作項目與方法等,從而探討公共圖書館館藏淘汰的範圍與步驟。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ubic libraries' weed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ory of coll ection steady state. The text in cludes both sketches of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nd England. The background, prerequisite and operating items and ways of theory of collection steady state are listed in addition. Finally, the scope and steps of collectino weeding of public libraries are discussed by the theory.

關鍵詞:館藏淘汰;館藏穩定狀態理論;公共圖書館

Keywords:weeding; theory of collection steady state; public library

壹、前言

  「人間四月天」在國內掀起一股復古流行風潮,徐志摩的「數大便是美」再一次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名句」。對於圖書館館藏發展而言,館藏量的多寡常是圖書館評鑑的指標之一,「數大便是美」同樣被人們應用於館藏發展上。儘管沒有非常強而有力的理論研究顯示,館藏量的大小與圖書館的服務品質間呈現何種關係,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圖書館學研究院院長柏克蘭(Michael K. Buckland)更認為我們有理由期盼「合理的館藏」(optimal size)這個課題成為圖書館文獻的一個中心議題,但目前在討論圖書館最低限度館藏的流行觀念,仍以為「大就是好」(bigger is better)(沈寶環,民81,p.2)。柏克蘭在解釋「大館思想」(large system)時說:「圖書館方面對於『大』的觀念實際上非常簡單:『圖書排在書架上,讀者無論是個人或多人,能夠在書架上找到某一本書或是其他更多的圖書資料』,就是大館。」(Buckland,1983,p.30)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圖書館館長杜瑞(Peter Durey)指出,這「大就是好」的館藏發展政策正遭受到質疑,他說:「誰也不能否認質量並重的道理,但是『量』經常被誤導為『質』的同義字,在實際運作時,『量』常為業績成效的唯一量表。」(Durey, 1978, p.68)。

  以我國圖書館界而言,雖然圖書館不願承認追求館藏量的增加是館藏發展的目標,但由於量化數字容易估算,且可以明顯表現出圖書館的成長,再加上資訊呈爆炸性遽增,及文教預算逐年增加等因素促使下,圖書館的館藏量持續不斷地快速升高,使得圖書館空間的擴充趕不上資料增加的速度,造成圖書館「書滿為患」的困擾。一個超出圖書館所能負荷館藏(指空間不能負擔),不僅整個瀏覽空間顯得擁擠不堪,而新舊藏書夾雜,更遑論能夠保持新穎性及適當性的要求,妥善地發揮服務讀者的功能。

  面對「空間不足」的問題,圖書館提出的解決方法大致如下(何光國,民75,p.107):(1)建築新館或擴充舊館﹔(2)密集書庫﹔(3)發展特別藏書庫﹔(4)利用他種型態媒體(如:縮影資料、光碟等)取代印刷資料﹔(5)註銷、出售、交換或贈送。第一項解決方案,是最能完整保存館藏、但也是最花費人力與金錢的方式,加上臺灣地狹人稠,為新館舍尋找適當空間實屬不易;其他四項則是屬於館藏淘汰的範圍,它們都需要經過淘汰的過程選出欲淘汰的資料,再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資料,與第一項解決方案比較,的確是更為經濟且有效的方法。

  本文擬以「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觀點,說明公共圖書館館藏淘汰工作之進行,包括館藏穩定狀態理論之內容概述、該理論在美國及英國發展的情形,並歸納出其促成背景、實行前提及運作項目及方法等,從而探討公共圖書館館藏淘汰的範圍與步驟。

貳、館藏穩定狀態理論

一、名詞界說
  「館藏穩定狀態理論」(theory of collection steady state)是英美等國圖書館界提出的一種有關圖書館控制館藏無限成長的理論,又稱為「館藏零成長理論」(theory of collection zero growth)。

  steady-state這個名詞原先是用於天文學和工程學上:在天文學稱為穩恆態假說(steady-state hypothesis),是一種宇宙學的觀點,用以形容宇宙元始及性質的理論;而工程學的原意是指調整人造系統的輸出與輸入,以達到平衡的境界。兩者原意均與經濟或效益無關。

  圖書館學借用steady-state這個名詞是近年的事,其運用則完全基於經濟與效益的考量。關於steady-state的中譯,沈師寶環譯為「不變成長」(沈寶環,民81,p.6),胡師述兆總編輯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稱steady state library為「靜態圖書館」(吳明德,民84,p.2283),筆者不揣學識之鄙陋,較偏愛「穩定狀態」這個說法,其理由將說明於後段。

  根據《美國圖書館學會術語辭典》的解釋:「當館藏淘汰舊書的數量等於登錄新書的數量時,稱為steady state。」其同義字為零成長(zero growth)或無成長(no growth)(Young & Belanger, 1983, p.217)。

  狄因(John Dean)則認為steady-state和zero growth之間有程度上的差異,steady-state以較少負面(less negative)、較模糊(more ambiguous)的字眼來形容zero growth。(Dean, 1978, p.98)

二、內容概述
  「館藏穩定狀態理論」最早在一九六年代由一些圖書館學家和建築學家提出。該理論的主要論點是:「大型圖書館不要無限制地發展館藏量,應該在館藏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控制其增長,在一個相對時限內,圖書館入藏新書的數量和剔除舊書的數量大體相當,使藏書的實際成長率近於零,從而保持館藏量的穩定。」(周敏,民84,p.2287)也就是要求建立有限規模的圖書館,在圖書館達到一個可靠的目標(館藏量、功能等指標)之後,淘汰舊書的速度應當等同於採購新書的速度;即圖書館新購的資料只是對準備淘汰的資料的相對補償,館藏實際的成長速度為零,因而使圖書館收藏的資料總量保持一種穩定狀態。實行這種理論的圖書館被稱為「限制增長的自我更新圖書館」(蕭自立,1993,p.150)。

三、理論發展情形
  圖書館館藏的不斷成長,歷來被看做是自然的規律,甚至被認為是圖書館的神聖權利。然而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知識的加速發展和圖書資料的激增,圖書館累積的各類型資料急遽膨脹,大約每十五年左右就成長一倍,造成了人力和經費的短絀,使服務效率降低,讀者也不滿意,特別是建築空間無法相對發展,成為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在七0年代以前,設計圖書館建築一般都考慮留有二十年左右的館藏擴充餘地;但是到了七0年代初,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出這樣規劃的實際困難。例如,美國高等學校在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四年間有一波建館與擴館的高潮,六百餘所院校新建了價值達十九億美元的館舍,宣稱可容納一億六千三百萬冊的藏書,但與此同時卻入庫一億六千六百萬冊的圖書資料,空間依然不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93,p.150)。

  一九七四年美國圖書館學家高爾(Daniel Gore)在〈向亞歷山大告別〉一文中提出「高功能、零成長」的概念,該文試圖解答「圖書館到底需要多大」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高爾認為現有的各項答案都是要求圖書館更大一些,實際上仍是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傳統,即館藏無限增長,規模越大越好,但這在現代已經不可能了。高爾提出一種不成長的高功能圖書館理論,首先論及大學圖書館「零成長」的概念。圖書館館藏的成長彷彿像個無底洞,吸引著人們的注意。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至十八日,美國中西部聯合學院在芝加哥舉行了一次學術會議,主題就叫做「摸摸無底洞的底」,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二百三十位圖書館館長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的重心在研究圖書館的空間、館藏成長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探索通向不成長的高功能圖書館的途徑。會後,由高爾編輯了會議論文集,以他在一九七四年的論文〈向亞歷山大告別〉為書名,在一九七六年出版。

  英國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一些圖書館館長在一九六0年代開始接受限制圖書館規模的思想。一九七四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主席但通(F. S. Dainton)指出,無論是從長遠考慮或是近期安排,都沒有可能籌措足夠的資金來為大學圖書館建築適合其藏書成長需要的館舍,即使有這種可能,是否應當這樣做也值得懷疑。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為此成立了一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從一九七五年初起進行一系列的專門調查。一九七六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發表了以艾金遜(Ross Atkinson)教授為首的工作委員會的報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主張圖書館藏書規模的穩定狀態。其中第一條建議就是設想未來大學圖書館建築需求應當以自我更新的圖書館理論為依據。

  艾金遜報告是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認可的文件,而大學撥款委員會是英國官方為大學和大學圖書館撥款的機構,所以,這項報告是以財政支付手段為後盾的一次官方宣言,換言之,英國政府接受這一理論,並用撥款的方式控制。至此,館藏穩定狀態理論已不再是在圖書館界之間爭論的學術問題,也不僅僅是少數圖書館的經驗,而成為一種標準、一種方針和一種資金分配的辦法,在英國高等教育學校圖書館實施著。

  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的這項選擇,是希望解決大學圖書館面臨的幾個難題:(1)削減經費;(2)對大學圖書館不明確的館藏範圍加以某種限制;(3)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從表面上看,穩定狀態是通過淘汰舊書來實現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因為:

 (一)穩定狀態要求藏書達到最佳規模,艾金遜報告中稱為「成熟的藏書」(mature collection),即要求藏書達到一定的水準,達到一個「可靠的目標」之後才能實行。一般而言,在經費、人員、館舍、任務等各種條件制約之下,能達到最好效用、發揮最大效能的館藏規模,就是最佳規模。這個規模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隨著不同的館、不同的目標、功能、服務對象等各種條件自然形成的,最終要以滿足讀者需求的狀況為基礎,一所圖書館如能滿足讀者需求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他的藏書就可算是達到了最佳規模。

 (二)穩定狀況的實現要求不斷淘汰舊館藏,在藏書達到規模以後,總會有相當數量的舊館藏是無用或者罕用的,因而可以隨著新書進館而把這些舊館藏淘汰。

 (三)廣泛實行合作館藏發展,分擔徵集,建立中心圖書館及儲存圖書館,達到資源共享的理想,使本館所不能滿足的百分之十至二十的讀者需求,能方便地借閱與複製。

  對於這種理論,在英國引起強烈的爭論。反對的意見主要來自英國國家和大學常務會議、大學教師協會、全國學生聯合會、副校長委員會及主要大學的評議會等。他們主要擔心館藏穩定狀態會降低圖書館支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有的說,如果這種理論被濫用來削弱圖書館及其對社會的貢獻,顯然將是一場災難;有的說,科學知識是沒有完結的,不能建立一種人為限制的圖書館,所謂圖書館的自我更新,不如說是圖書館的慢性自殺。持中立態度的人認為,在財政緊迫的時代,圖書館館藏不可避免地要有某種穩定狀態的解決辦法,但穩定狀態的圖書館本身也會產生特殊問題而有待研究。爭論各方都認為,做為圖書館發展和維持的長期政策,還要求更多的情況調查做為基礎。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在一九七七年又成立了一個圖書館研究籌畫指導小組,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考察,並支持類似問題的研究。一九七九年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發表了一個新的報告-福特報告,卻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把重心放在館藏淘汰的工作上。

四、綜合研討
  歸納以上關於館藏穩定狀態之理論發現:

 (一)促成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背景有三:

    1. 減少費用的需求;
    2. 對於圖書館館藏無限制擴充予以某種程度限制的需求;
    3. 提高服務的需求。

  因此,館藏穩定狀態理論是以經濟為主要考量,即對於圖書徵集、館藏維護與讀者服務等圖書館主要服務,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尋求最符合經濟效益的經營方法。

 (二)館藏穩定狀態理論之前提是建立在「館藏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即「圖書館達到一個可靠的目標(館藏量、功能等指標)」時。華森(Elizabeth A. Watson)將圖書館的館藏分為三級(Watson, 1978, p.6):

    1. 最佳級(optimum size):表示館藏數量已達到了最高標準或極限,讀者對館藏感到最大的滿足。
    2. 成熟級(mature size):表示館藏數量已能滿足百分之八十至九十讀者的需要。
    3. 合理級(reasonable size):表示館藏數量雖然不多,但已到了一種合情合理的地步。

  一所圖書館之館藏如要實行穩定狀態理論,藏書必須滿足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讀者需求,即館藏應達到「成熟級」才能實行。

 (三)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運作項目有三:

    1. 吸收新穎有用的資源─採訪工作(acquisition)
    2. 淘汰相等數量的廢物─清除工作(weeding)
    3. 保持館藏穩定的體型─維護工作(preservation)

  從表面看其運作可清楚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 增加資源
  (選擇與徵集)
  ↓
  第二步 減少資料
  (淘汰與清除)
  ↓
  第三步 維持相當穩定的館藏數量
  (館藏維護)

  沈師寶環以為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因為資源的增減是實際工作的手段,而館藏維持穩定是實行的目的,合理的解釋應為(沈寶環,民81,p.7):

  第一步 增加資源
  (嚴格地選擇)
  ↓
  第二步 健康的館藏
  (維護與運用)
  ↓
  第三步 減少廢物
  (淘汰不合用的資料)

 (四)延續上述觀點,實行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方法是「控制圖書館館藏數量的增長」,也就是在一個相對時限內,圖書館入藏新書的數量和剔除舊書的數量大體相當。這裡需要強調是:所謂「館藏成長速度為零」,並不表示圖書館不再繼續徵集圖書資料,而是圖書館新購的資料需對準備淘汰的資料的相對補償,使館藏實際的成長速度為零。因此館藏不但不是靜止不動的,反而是充滿活力、生氣勃勃的,僅是其相對之館藏量不變,相對之成長率為零,故筆者以為「穩定狀態」似乎較貼近steady-state的原意。

參、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淘汰

一、館藏淘汰的意義
  「淘汰」一詞,英文用字以"weeding"為主,其他文獻尚有"deselection"、"pruning"、"purging"等用字。關於「館藏淘汰」的定義,歷來圖書館學家有如下的看法:

 (一)麥高(Howard F. McGaw)認為館藏淘汰是:「將多餘的複本、罕用的圖書及不再使用的圖書註銷或移架儲存的工作。」(McGaw, 1956, p.270)
 (二)羅依(Loriene Roy)以為:「淘汰是從館藏中選擇資料以便將資料撤銷的工作。」(Roy, 1988, p.141)
 (三)桑庫斯基(Andrew Sankowski)視淘汰為一種能提供空間給新徵集資料並協調館藏偏頗的方法。(Sankowski, 1987, p.272)
 (四)艾利亞特(C. W. Eliot)將館藏圖書歸類成「被使用的圖書」(或稱為活的圖書)與未被使用的圖書(或稱為死的圖書),淘汰是一種將館藏劃分為「被使用」與「未被使用」的一項工作。(Roy, 1988, p.144-145)
 (五)馬修斯(Eleanor Mathews)與泰寇遜(David A. Tyckoson)將「淘汰」定義為:「從圖書館館藏中排除不再有用資料的過程。」(Mathews & Tyckoson, 1990, p.129)
 (六)吳師明德將館藏淘汰定義為:「將罕用、不堪使用或不再被使用的館藏予以註銷(discarding)或轉移至他處儲存(storage)的一項過程。(吳明德,民80,p.198-199)

二、館藏淘汰的目的

 (一)節省空間
  許多圖書館在剛開館時都會在每層書架保留空間,以便容納新書,然而每所圖書館的館藏都在不斷地成長,雖然有些圖書館成長率較高,有些成長率較低,但書架空間越來越少則是不爭的事實。館藏增加,空間減少,圖書館如不進行館藏淘汰,則新到館的圖書將無處容納。

  利用館藏淘汰來節省圖書館藏書空間,就是為其他更有價值的資料製造新的儲存空間,圖書館館藏的成長應該有個上限,到了某種程度就不應該無限制的擴張,以圖書館實際作業而言,也就是採購和淘汰圖書數量是相互平衡的,使館藏量維持不變,換言之就是控制館藏成長,運用館藏淘汰來節省藏書空間;但值得注意的,無論是零成長或是穩定狀態的圖書館,都不應該僅限於館藏數量上的爭執,更應注重整體館藏品質的維護與對讀者服務的提升。

 (二)可提升館藏的使用率
  新舊圖書雜陳於書架,新書往往淹沒於眾多罕用或已不再被使用的舊書之中,新書曝光率降低,自然影響到館藏圖書的使用率。郝爾(Blanie H. Hall)認為館藏越多,並不代表越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因舊書充斥,可能影響讀者對於新書的獲取(Hall, 1985, p.69)﹔麥基(Penelope McKee)更明白指出,藏書量減少時,圖書的流通量會增加(McKee, 1981, p.298)。

  由於利用館藏淘汰改變了藏書的成份,使現行使用率高的圖書在館藏中所佔的比例更大,以致於對流通發生了影響:若圖書館藏書看起來破舊不堪且讀者已經不再感興趣,儘管這些圖書有些仍還在使用,但圖書館讀者的總數在減少,每冊圖書的使用率平均來說是較低的;如果藏書讓讀者覺得更有朝氣且吸引人,而且他所感興趣的圖書在館藏中所佔比例較高,那麼讀者就會使用更多的圖書,進而使整體館藏的使用率提升。要知道館藏的改善是提高圖書館使用的強大力量,尤其是當讀者體認到這種改善和變化對其有所助益時,這種力量的增強更是明顯。

 (三)降低保存維護圖書的成本費用
  當館藏量增多時,圖書館必須增加儲存圖書的書架與空間,而購買這些新書架或圖書館空間的拓展(例如將原本不是書庫的空間改裝成為書庫),都需要不少的經費;另外,修補舊書的工作亦需要費用,維護愈來愈多目錄的更新,與增補維持目錄人力的成本也會增加,因此淘汰罕用或不堪使用的圖書能使圖書館節省保存館藏的維護費用。

 (四)提供館藏強弱之訊息
  當圖書館進行淘汰工作時,會發現某些類別的圖書使用率特別高,某些類別的圖書被讀者使用的程度則較低,這就是藉由館藏淘汰工作提供給圖書館的館藏強弱訊息。此時,採訪單位即可以利用淘汰後所呈現的訊息來調整今後館藏發展方向,增加讀者感興趣且使用量高的圖書,並可考慮是否添購複本以應付讀者需求,自然而然就能提升整個館藏的使用率;但採訪單位也要注意整個館藏的均衡性,不可因為增多某一類別的圖書而使整體館藏失之偏頗。

 (五)剔除錯誤資訊,使讀者不受其誤導:
  無論讀者到圖書館來找何種圖書資料,都希望所找到的是正確無誤的資訊,而提供讀者最完善且最正確的資料也是圖書館員責無旁貸的義務;尤其像是百科全書、年鑑等參考性資料,每年不斷地都有更新的版本或補篇,館員應該比較舊版與新版間內容的差異,如果新版已經加入舊版所沒有的內容,甚至更新了舊版的資料,這時淘汰舊版書就是必要的工作,如此才不至於令讀者接觸到不正確的資訊,甚而誤導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使其無法獲得正確且新穎的資料。

三、館藏淘汰的範圍
  淘汰應與採訪一樣,是圖書館的例行工作,但淘汰比採訪更困難的是不容易制定出客觀、確定且普遍符合各圖書館目的的淘汰標準。費希爾(William H. Fisher)指出,淘汰工作不普及的原因之一是淘汰的範圍不易確定(Fisher, 1985, p.29)。

  許多圖書館學者嘗試列舉館藏淘汰的標準或範圍:

 (一)麥高列舉館藏淘汰的八個項目(McGaw, 1956, p.270):

    1. 複本;
    2. 不請自來或不需要的贈書;
    3. 過時圖書,尤其是屬於科學類的圖書;
    4. 舊版圖書;
    5. 破損圖書;
    6. 字體過小;
    7. 未被使用或已無需要之套書中的單冊;
    8. 沒有索引的期刊。

 (二)賈德納(Richatrd K. Gardner)舉館藏淘汰的七個考慮項目(Gardner, 1981, p.214)

    1. 外觀的吸引力;
    2. 破損狀況;
    3. 複本;
    4. 過期舊版本;
    5. 拙劣的內容;
    6. 書齡;
    7. 使用情形。

 (三)利德史考特(Jutta Reed-Scott)則認為應考慮以下項目(Reed-Scott, 1985, p.61):

    1. 與該學科的相關性;
    2. 歷史價值;
    3. 該書之內容在其他版本中是否可找到?
    4. 書齡;
    5. 是否被收錄於標準書目中?
    6. 使用的頻率。

 (四)恩格(June Lester Engle)在Emory University實施的館藏淘汰工作訂定了明確的範圍(Engle, 1983, p.27):

    1. 非館藏的學科;
    2. 在館藏政策中列為基礎級的非相關資料,已過時、被新版取代的舊版圖書、或外觀破損不堪的圖書。
    3. 不再被使用的多餘複本;
    4. 過時的基本參考書;
    5. 過時的書目工具;
    6. 過時或已被新版取代的現況報導類資料;
    7. 過時或已被新版取代的視聽、電腦、複製設備之硬體、軟體有關技術之資料。

 (五)黃靖斐就進行淘汰工作時所使用的淘汰標準綜合整理如下(黃靖斐,民85,p.70-71):

    1. 以圖書外觀為淘汰標準;
    2. 以複本書為淘汰標準;
    3. 以圖書內容為淘汰標準;
    4. 以資料類型為淘汰標準;
    5. 以圖書出版年為淘汰標準;
    6. 以圖書使用率為淘汰標準;
    7. 對贈書的淘汰標準;
    8. 其他淘汰標準;
    9. 圖書的保留標準。

  相對上述各種淘汰標準,還有一些是圖書館必須保留而不應該予以淘汰的館藏,這個保留標準,可以視為館藏淘汰標準相輔相成的另一面。

  淘汰範圍必須根據許多因素小心考量,例如圖書館的發展目標、館藏深度、館藏範圍及年代限制、圖書館所支援的學術計劃、與各方面的限制壓力(包括:讀者的反對、法令的限制、維持館藏數量的需要、與館員心理對淘汰圖書的障礙等等);當衡量圖書內容好壞與使用價值時,實施淘汰的館員必須考慮該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歷史價值、其他版本或相類似資料的可獲性、作品的時效性、是否被收錄在標準書目上、以及使用的頻率等等(黃靖斐,民85,p.70)。

四、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淘汰工作
  眾所周知,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與階級,而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而建立的,因此,這些需求往往是短暫而易變動的。許多的暢銷書可能在某一時期使用次數頻繁,圖書館因而採購若干複本來滿足讀者的需要,但過一段時間後,這些暢銷書就乏人問津。許多暢銷書是平裝本,經過讀者反覆的使用,外表破損不堪,如任其留在書架上,不僅影響書庫整體觀感,也可能減少讀者在書架間瀏覽的興趣。準此,公共圖書館必須經常不斷進行館藏淘汰的工作。

  公共圖書館在進行館藏淘汰時,必須訂定良好的實施步驟,以有效地達成館藏淘汰的目的,實施步驟如下(吳明德,薛理桂,民84,p.159-163):

 (一)分析館藏淘汰的可行性
  在探討館藏淘汰的可行性時應該考慮:

    1. 誰來規畫執行淘汰工作?
    2. 淘汰工作的定位:是持續的工作嗎?有那些應付急需的臨時工作?規模的大小?
    3. 技術服務部門有無人力來修改館藏紀錄?

 (二)檢討本館的館藏發展政策
 (三)訂定淘汰的範圍與標準
 (四)決定淘汰後的處置方式
  圖書館淘汰後的圖書處理方式有註銷、移架、或複製為縮影或光碟形式,這些不同的處置方法,對於讀者未來使用資料的方便與否有很大的影響。

 (五)選擇館藏淘汰的方法
  以圖書的價值來決定某書是否應予淘汰缺乏客觀性,因此必須以較客觀的「使用情形」做為圖書淘汰的依據。史洛特(J. Stanley Slote)在《圖書館館藏淘汰》(Weeding Library Collections)一書中舉出四種依據圖書使用情形來淘汰館藏的方法(Slote, 1989, p.87):

    1. 書後卡法(the book card method)
    2. 書背標示法(the spine-marking method)
    3. 歷史重建法(the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method)
    4. 電腦輔助法(the computer assisted method)

  其中前二種方法較容易執行,常被圖書館使用。
 (六)找出待淘汰的圖書
 (七)由館員或其他人員進行複審
 (八)修正館藏紀錄
  圖書館進行淘汰工作前,必須要有良好的計劃,倉促的決定與執行將對圖書館造成損害﹔圖書館應該公開宣導淘汰計劃的執行,並且解釋實施館藏淘汰的原因,如此可避免與讀者間不必要的糾紛與困擾。

肆、結論

  館藏穩定狀態理論原為英美大學圖書館為解決無法籌措足夠的資金,來為其修建適合館藏成長需要的館舍而研擬出的解決方案,然而因大學圖書館必須有豐富的館藏以支援教學與研究的需要,多半認為藏書量多就代表館藏實力強,同時對於學術研究的需求很難預估,所以在大學圖書館中不僅懼怕做出錯誤的淘汰決定,可能影響未來的使用,反而加強徵集與收藏回溯資料,所以該理論在大學圖書館實行時反對聲浪頗高。

  相較於大學圖書館,館藏穩定狀態理論應用於公共圖書館上,似乎較為可行,原因是因為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而建立的,這些需求往往是短暫且經常變動的,許多暢銷圖書在某一時期使用次數頻繁,圖書館為滿足讀者的需要,可能必須購買若干複本,這些暢銷書經過一段時間即乏人問津,加上經過讀者重複的使用,外表常破損不堪,如任其留在書架上,不僅影響書庫觀瞻,也可能會減少讀者在書架間瀏覽的興趣,更有甚者,阻礙讀者需要的新書資料入庫利用。僅此一點,就說明了公共圖書館為何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館藏淘汰工作,以維持館藏穩定狀態。

  綜合言之,館藏穩定狀態理論的前提是「館藏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目的是「使藏書的實際成長率近於零,從而保持館藏量的穩定」,而方法是「控制館藏數量的增長」。該理論要求圖書館應在經費、人員、館舍、任務等各種條件制約之下,能達到最好效用、發揮最大效能的館藏規模之後,才能實行。為達到上述館藏規模,一所圖書館必須擁有成熟級的館藏,即能滿足讀者需求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穩定狀況的實現要求不斷淘汰舊館藏,在藏書達到規模以後,總會有相當數量的舊館藏是無用或者罕用的,因而可以隨著新書進館而把這些舊館藏淘汰。因為資源的增減是實際工作的手段,而館藏維持穩定是實行的目的,所以館藏成長速度為零,並不表示圖書館不再繼續徵集圖書資料,而是圖書館新購的資料需對準備淘汰的資料的相對補償,使館藏實際的成長速度為零。廣泛實行合作館藏發展,分擔徵集,建立中心圖書館及儲存圖書館,達到資源共享的理想,使在本館成熟級館藏所不能滿足的百分之十至二十的讀者需求,能因此方便地借閱與複製。這是館藏穩定狀態所必須架構的社會環境與建立的社會保障機制。

  印度學者阮甘納桑(S. R. Ranganathan)在他著名的圖書館五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中曾經提及:「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The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這裡所謂的『成長』,從積極的觀點來看,是指圖書館為滿足讀者需求,蒐集各種資料,所以圖書館在正常運作情況下,館藏量必有增加之趨勢,而這種『成長』不應只是盲目的膨脹與擴充,更需有目標、有計畫地求長遠的進步,保持圖書館的生機;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由於讀者的真正需求難以完全掌握,圖書館多假設讀者可能的需求來建立館藏,而這依據假設的讀者需求所建立的館藏,難免會與讀者真正的使用情形有所差異,因此圖書館館藏中有未被讀者使用過的圖書也是正常的情況,這時圖書館除需修正館藏發展政策,更要透過館藏淘汰將罕用或不再被讀者使用的圖書剔除於圖書館藏書空間之外,以便騰出空間來容納更新穎、且符合讀者需求的館藏。

  現今我國公共圖書館已存在空間緊絀、經費缺乏與人力不足等類似的問題,想要達到保持一新穎且適當館藏的目標,進而提升使用率,促使圖書館建立館藏淘汰制度,成為一項嚴肅且需嚴肅面對的課題。該理論提出一些問題及建議措施,日漸受到重視與接受,例如:認真精選文獻資料,注重館藏質量;控制成長速度,不盲目追求數量;館藏淘汰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視,剔除量在逐年增加;開展館藏協調合作,研究資源佈局,實行資源共享等得到廣泛的認同與支持。館藏穩定狀態理論所提出的問題比該理論所提出的解決辦法給人們的啟示意義更大。

【參考文獻】

  • Buckland, Michael K. Library Services in Theory and Context.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3.
  • Dean, John. "Growth control in the research library. "In Steady-state, Zero-growth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ed. Colin Steele. London : Clive Bingley, 1978.
  • Durey, Peter. " Steady state and library management." In Steady-state, Zero-growth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ed. Colin Steele. London:Clive Bingley, 1978.
  • Engle, June Lester. "Weed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ction: an experience using student assistants." Collection Building Fall (1983) : 5-28.
  • Gardner, Richatrd K. Library Collections: their origin,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 Hall, Blanie H. Collection Assessment Manual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Phoenix: Oryx, 1985.
  • McGaw, Howard F. "Policies and practice in discarding." Library Trends 4 (1986): 269-282.
  • branch of Toronto Public Library by the Slote method: a test case." Library Research 3 (1981) : 283-301.
  • Mathews, Eleanor & Tyckoson, David A. "A Program for the systematic weeding of the reference collection."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29 (1990) : 129.
  • Reed-Scott, Jutta.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weeding program." Collection Management 7 (1985): 59-67.
  • Roy, Loriene. "Does weeding increase circulation? a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Collection Management, 10 (1988) : 141-156.
  • Sankowski, Andrew. "The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s." Catholic Library World 58:6 (1987) : 272.
  • Slote, Stanley J. "Weeding Library Collections: library weeding methods. 3rd ed. Englewood, Colo. : Libraries Unlimited, 1989.
  • Watson, Elizabeth A. "The concept of the steady-state library whose definition." Steady-state, Zero-growth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ed. Colin Steele. London: Clive Bingley, 1978.
  • Young, Heartsill & Belanger, Terry. The ALA Gloss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3.
  • 沈寶環。「略論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閱讀部份有關文獻後的初步認識」。<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9卷3期(民國81年),頁1-11。
  • 吳明德。<館藏發展>。臺北市:漢美,民國80年。
  • 吳明德。「館藏淘汰」。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胡述兆總編輯,頁2283-2284,臺北市:漢美,民國84年。
  • 吳明德,薛理桂。<圖書選擇與採訪>。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民國84年。
  • 何光國。「館藏控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期(民國75年),頁107-111。
  • 周敏。「館藏穩定狀態理論」。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胡述兆總編輯,頁2287。臺北市:漢美,民國84年。
  • 黃靖斐。「臺灣地區大學暨獨立學院圖書館館藏淘汰之調查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17期(民國85年),頁67-80。
  • 蕭自立。「館藏穩定狀態理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頁150-151。臺北縣新店市:錦繡,民國82年。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