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五都圖書館─五都圖書館 整合再創新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侯聰慧

「當閱讀力碰到國家競爭力」高峰論壇。  「閱讀決定國民素養,素養影響國家的競爭力!」2009年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發布「閱讀素養」評量結果,臺灣名列全球23名,評比不但比之前退步,更在東亞國家中墊底。是PISA評量欠公允,還是臺灣閱讀素養出了問題?為了挽救臺灣閱讀風氣,提升國家競爭力,無疑地,地方首長對於閱讀的重視度,是決定性的關鍵。

  去年年底,臺灣地方歷經五都選舉,圖書館界為了引發地方首長重視閱讀,繼給五都候選人的一封信「下一代,遇見閱讀」、召開「五都整併談公共圖書館體制」座談會後,也在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當閱讀力碰到國家競爭力」高峰論壇,邀請教育部、五都代表與專家學者暢談五都閱讀政策。

臺北市:推動閱讀精進年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康宗虎。  臺北市長期處於閱讀資源豐富的地區,自然有助於閱讀習慣養成,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康宗虎表示,臺北市閱讀人口雖居冠,但絕不可掉以輕心。閱讀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城市進步的動力,為響應閱讀推動,臺北市將2011年訂為「臺北市閱讀精進年」,以「場域一百」營造處處可讀的優良空間,除了今年將新增以旅遊叢書為主題的松山機場智慧圖書館,提供旅客搭機出國前,可先到圖書館借書,歸國後再還書;也推動學校優質圖書館,規定每年不得低於15%的設備費,作為校方購置圖書設備。

  「好書一百」由圖書館精選100本好書給各年齡層閱讀;還有「無礙一百」,透過數位科技協助,將60%以上的優良書籍製作成點字書與有聲書,讓視障、聽障朋友也能享有閱讀樂趣;「週讀一百」則接續廣受好評的學校晨讀,並培訓種子教師;最後「愛閱一百」,重點在推行家庭、學校和社區的閱讀習慣。

  康局長說,從個人、家庭到社會,臺北市要藉由日常生活的閱讀習慣養成,打造一個全民、便捷、數位閱讀及學習型城市的臺北。

新北市:人力資源待重整

新北市文化局局長林登讚。  環繞在臺北市周圍的新北市,過去29個鄉鎮圖書館的主導權為各鄉鎮層級官員,升格後統一併入新北市立圖書總館成為各分館,首當其衝,閱讀資源參差不齊是新北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新北市文化局局長林登讚虛心表示,根據調查新北市近400萬人口,有一半不愛讀書,圖書館藏書量也只有300多萬本,遠不及臺北市一半,加上城市落差、人力分配失衡,確實值得檢討。

  他指出未來圖書館資源將分區發展,公共圖書館藏書則依各區需求提供專業書籍典藏,並強化各圖書館的基本配備。同時也舉辦閱讀嘉年華會,連結社區、親子閱讀、讀書會、說故事等活動,提升新北市民閱讀競爭力。

  針對圖書館人力不足問題,文化局會設法增補人力,短期內,市圖將以內部研習營提升圖書館人員專業能力,增進圖書館服務品質的完善度。

  除此之外,新北市將打造一座融合科技與智慧的綠建築閱讀未來城,除了建立電子圖書館,營造地方閱讀的特色,更為開車的市民首創免下車還書得來速等貼心個人化服務,使新北市成為知識創造與分享的區域樞紐,為新北市注入閱讀新活力。

臺中市:重新檢視閱讀教育

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  面對縣市合併的臺中市,則以檢視臺灣閱讀教育現況作為閱讀改革的決心,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認為,一直以來,臺灣升學主義掛帥,教育只重視教科書的閱讀,加上多數師資不懂得指導學童閱讀課外讀物,導致臺灣閱讀力退步。臺中市深深領悟到要摒除目前的教育盲點,就必須從閱讀出發,用心思考,建立知與德的有品社會,帶動更多民眾關注閱讀。

  升格後,臺中市政府團隊積極提出5個願景和10大策略,重新整頓閱讀教育現況。其中5大願景是用5個W建構而成,分別為──「What」閱讀開步走、「Why」文化大臺中、「Who」人人喜開卷、「Where」處處有書香、「How」快樂且自在。

  10大策略包括,加強館校合作、將提升閱讀納入學生學習重要指標、推動閱讀護照、開發英文線上認證系統、培訓閱讀教師及提倡全民運動等,臺中市要以新思維、新態度、新行為,建立人文色彩的城市。

臺南市:兌現書香大臺南

臺南市教育局局長鄭邦鎮。  根據《遠見雜誌》人均公共新書金額調查顯示,臺灣有18個縣市每年每人公共圖書經費不到20元,素有文化古都之稱的臺南市,竟只有6.66元,連1顆茶葉蛋也買不起。

  看到這樣的數據,臺南市並沒有氣餒,臺南市教育局局長鄭邦鎮打趣說:「臺南市還是相當有元氣,我們從一粒沙看到一個宇宙,從一顆蛋也能看到一片願景,每年有2、3百個晴天的城市,體會與覺悟閱讀的重要性,值得期待。」

  鄭局長表示,臺南市總面積為2,200平方公里,每個圖書館服務面積為53.45平方公里,臺北為4.94平方公里,相較之下臺南市館數明顯不足。加上城鄉需求落差,未來將以點、線、面重整圖書館資源,人口集中的都會區,鼓勵社區設圖書室、閱讀站、市圖借閱站,民間也會投入資源建立讀書會;原有臺南縣較偏遠的地區則設立行動圖書館,並提供書箱宅配服務,行動不便者政府還會補貼書箱運送費用。

  另外,賴清德市長在競選時提出的「書香大臺南」政見,也會一一兌現,像是於公立圖書館增設盲胞閱聽設備、釋出地方電視台公益頻道辦理讀書會等。

高雄市:整合城鄉弭鴻溝

高市圖館長施純福。  高雄市,一個「天生不麗質」的重工業城市,近年來,在陳菊市長力求轉型的政策下,原為文化沙漠的城市也生出綠洲。

  設立公共圖書館是城市閱讀的基礎,高雄市府投入20億興建5個圖書館,過去2年,楠仔坑、左新、小港3個分館已正式啟用,接下來,每年至少有一處圖書館要興建。

  為了縮短城鄉差距,未來4年將投入1億6千萬更新費,整修原有高雄縣圖書館硬體設施,每年撥3千萬改造閱讀空間,1千萬提升圖書館設備。而自動化系統跨縣市服務與網路通閱,在升格前高雄縣市早已開始規劃啟動,分別於今年3月及6月正式啟用。

  此外,原高雄市的故事媽媽、高雄縣和佛光山合作的雲水列車,都是城市閱讀的一種傳承,合併後,資源將重新整合,持續為大高雄市民服務。

  當然,最受矚的焦點,還是預計103年完工的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市府耗資14億經費打造一座以「新時代圖書館風貌」為主題的圖書館。

  陳菊巡視新總館基地時曾強調,一個偉大的城市,必然要有一座經典的圖書總館,臺南市教育局局長鄭邦鎮與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施純福也再度呼籲,為縮短南北資源落差,南二都的閱讀人權,希望教育部及國家圖書館能重視,讓高雄市與臺南市也能分別擁有一座國家圖書館,建置南北平衡的優良閱讀環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