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心得分享

文:王麗娜(人本教育基金會嘉義辦公室秘書)

  一個大學教授,得了重病(疑似漸凍人)在生命僅存的幾個月,他用毅力和愛把自己對死亡的體驗,呈現在世人面前。透過電視和他的學生米奇的筆,讓鎮日忙、盲、茫的你我,得因他的智慧之洗滌,能有所醒悟。他就是本書的主角「墨瑞」。

  墨瑞是一個身體、心靈都自由的人,無論是什麼音樂都能讓全身的細胞動起來。當他獲知得了重病時,以為一切都將停了,但世界仍在進行毫無改變。他開始找尋活下來的目標,他選擇研究自己如何步向死亡,來面對自己的死期。

  他希望在他活著時,便能聽到喪禮時,人們會對他說的話。所以,他為自己預先辦了一場喪禮。

  當電視訪問墨瑞之後,許多人對他有了強烈的好奇心;人們以一種看戲的心理,在觀看墨瑞死前每個階段的模樣。而深層意義面,他是如何能夠以此心境來面對自己的死亡,似乎不是人們關心的。墨瑞幽默的說:「我要做最後的遠征,而大家要我告訴他們,該打包準備些什麼?」即使知道電視公司只是在利用他,他也甘之如飴,認為能將自己的想法,散佈給全世界,這正是他想做的。並且慶幸自己以這種方式走向生命終點。

  墨瑞為何能如此豁達?除了童年時繼母的愛、森林的薰陶外,精神病院工作那幾年,應是個很大的關鍵;書中有幾個例子,其中有個每天起床,便趴在地板上的病患,墨端每天和他一起趴在那兒,終於走入那個病患心裡,並了解精神病患的內心世界。那幾年讓墨瑞深深了解到「人需要被認同及存在的證明」。

  墨瑞在大學裡教的不是最重要的課,但卻是最受愛戴的老師,對學生來說「墨瑞」就是一本人生的哲學大書。

  米奇是一個無法真實展現自我的人,在生活中迷失了,他以為工作上的成就,就是一切;他努力在求取別人的認同;其實他也常有強烈表達自己的慾望,但終究沒有說和真正去作。例:每次和教授吃飯,總想幫他弄掉餐巾上的飯粒,但總是停留在想的階段。他的弟弟生病後,對米奇的關心,總是拒絕的說:「自己過得很好」。米奇其實也知道弟弟需要什麼,但因彼此間的距離,而無法有進一步的付出。

  再次和墨瑞教授見面,並持續十四週生命課程,每週二他們期待生命交會;漸漸地米奇卸下了身上的盔甲,變得柔軟懂得付出愛。十四次會談,透過米奇的筆寫成了這本書。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是本書的副標題;死亡/恐懼/衰老/貪婪/婚姻/家庭/社會/寬恕/生命意義—等,墨瑞皆有獨到的見解;他說:「人初時和結束都一樣,需要依賴別人,現在我開始努力學習享受依賴別人。」墨瑞尋找不同的心,來享受相同的依賴。

  墨瑞覺得人可以拒絕文化,甚而重建新的文化;但「多就好,努力再努力」的社會文化,早就讓人們忘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了。

  看著書中的描述,我們不免質疑,他怎能如此坦然的面對自己步向死亡的窘境呢?其實墨瑞也會自憐自艾,只是他用積極的方式,每天為自己哭泣宣洩,再很快的為自己打起精神。

  同樣的議題,在其他書中也看過,但感覺上卻沒有本書來得深刻和震撼。畢竟是出自瀕臨死亡者,倒數計時之際之肺腑之言。真實的感受總是較易引起共鳴,看這本書使我覺得,生命哲學是如此的容易,但我卻常常做不到。機緣和大徹大悟之間或許有些關連性,但並非絕對性,凡人總是要到「生命的第五章」(見《西藏生死書》)才能經由挫敗到改變,這就是生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