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資訊服務變革
The 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Services at National Taichung Library

俞維澐 Andrew Yu
國立臺中圖書館資訊小組輔導員
Counselor, National Taichung Library
李宗曄 Tsung-Yeh Lee
資訊小組助理輔導員
Assistant Counselor
賴麗香 Li-Hsiang Lai
副研究員
Associate Researcher


【摘要Abstract】
  國立臺中圖書館自民國 81年開始規劃圖書館自動化業務,隨後陸續推動多項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本文從國立臺中圖書館資訊服務的空間、環境、人與設備談起,分別敘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全球資訊網、數位典藏、數位圖書館服務的演進以及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業務,並對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提出建議與期許,希冀藉由國立臺中圖書館多年來的資訊服務變革能鑑古知今,展望未來。
  National Taichung Library began the process of automating its services in 1992.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it introduced many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public libraries. This paper begins by discussing the space, environment, people, and equipment related to NTL’s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n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its automated system, global information web,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library services, as well as 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web guidance services.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expectations for 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are given, in the hope that NTL’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progress in this regard can give insights into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future.


【關鍵詞 Keywords】
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全球資訊網、數位典藏、公共圖書館聯盟
library automation, ILS, WWW, digital archive, Public Library Consortium


壹、前言

  國立臺中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自動化業務自民國74年7月已開始規劃,截至80年止,已有薪資系統、人事差假管理系統、會計單位總帳系統及閱覽單位讀者資料管理等系統 導入。當時由於網路環境尚不成熟,這類系統均以單機作業模式運行,無法提供館員或讀者網路資訊化服務。自83年起,全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區域網路建置完成後,開啟了本館資訊服務之新紀元。
  84年起本館開始推動共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運作模式,鼓勵其他圖書館以「分館設置」方式連線共享自動化系統,開啟了合作聯盟共享模式。99年因 Dynix系統已經不再開發新功能,本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更換採用ToREAD系統,同時也將臺中市轄區內圖書館納入,共用同一系統。同年10月,成立了中部公共圖書館聯盟,正式推展此一合作模式,此一運作模式更開啟了臺灣地區國家級公共圖書館與縣市級公共圖書館在自動化系統層面彼此合作之先例。
  95年新館遷建計畫正式啟動後,除了自動化系統做了重大變革外,本館線上數位資源服務也因應發展需要又邁進一大步,在新館建設期間各種數位化系統陸續開發,數位電子媒體 亦逐年採購與建置,其過程與內容將於本文進一步說明。

貳、組織人力、空間環境與設備演進

一、組織與人力
  為因應資訊化社會的來臨並提高讀者資訊服務品質及工作效率,本館於 81年3月成立資訊小組,採任務編組方式運作。主要掌理業務為: 1.規劃及執行本館電腦化作業; 2.研究開發及評鑑本館各項應用軟體; 3.規劃、配置、維護及管理本館各項軟硬體系統; 4.辦理本館員工資訊相關之教育訓練; 5.研擬本館資訊作業發展計畫及編列預算; 6.網路連線館際合作業務; 7.公共圖書館資訊業務輔導; 8.配合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置計畫,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及資料庫。置執行秘書一人,工作人員若干人;隨著資訊業務的推展,資訊人力由 81年的規劃階段1名約聘編審人員,增加到 101年進入國立級數位圖書館帶領全國公共圖書館邁入6名正式人員,其專業背景及經驗包圖書資訊、網路、資訊工程、資訊管理等。
二、空間環境
  79年7月臺灣學術網路輔成立, 80年以前本館對外或對內均無建置網路環境,第一處電腦機房於83年建置,到了 91年已經顯得侷促,且空調已經無法應付機房內設備所產生之熱氣。 92年全館辦公空間統一調整,電腦機房得以擴充至12坪,資訊小組辦公空間也從原來的走過榮耀歲月12坪增加為30餘坪;增加一對8.5噸大型氣冷式冰水主機冷氣,電腦機房內空調環境終於獲 得改善。然而,92年至 96年電腦機房設備數量成長量是過去10年的3至4倍,且逐年倍數成長,機房空間又面臨空間不足之窘境。101年新館落成,建置了新一代綠能機房,新機房主機容量為舊館 7倍,電腦機房空間不足窘境終告解除。
三、設備
  本館於 82年採購第一部主機,於 89年擴增至 12部,92年再擴增至 32部,於 97年首度引進虛擬主機( VM)系統後,到 100年已經有 60部主機及 76部虛擬主機。網路頻寬部份,於 83年 起採用 T1的對外網路頻寬,於 90年擴增一組 T1線路, 94年再增加一組 10M光纖線路,並於 98 年取消一組 T1線路,改擴增為 100M之光纖線路。

參、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一、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建置與蛻變
  本館自81年開始規劃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未自動化前之管理與服務完全以人工作業為主。 82年本館完成系統評選後,導入 Dynix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進行圖書管理自動化作業,83 年自動化系統正式啟用,本館總館與黎明分館連線作業,進行內部管理及對外讀者查詢及借閱服務。
  Dynix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運轉至 98年已超過 15年,由於本館承辦「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工作,在輔導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建置集中式圖書館系統審查訪視工作中,本館開始構思如何運用此自動化系統達到資源分享之目標。當時省府教育廳補助地方每個鄉、鎮、區圖書館 50萬經費元建置單館自動化系統,遠高於連線本館圖書館系統每個館約 25萬元「分館設置」之授權費用。但因為全國各縣市鄉鎮區圖書館隸屬不同單位,再加上採購制度無法突破,此一構想始終未實現。最後,終於在 86年臺中縣清水國小圖書館因 Dynix臺灣分公司贊助下,成為本館第一個共用系統之合作館。接著陸續有國立臺灣美術館資料中心、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資料中心、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圖書室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圖書館等五個單位陸續加入以此一模式進行連線架構共用單一系統,連線合作共用系統終於有了初步雛形。
二、成立中部公共圖書館聯盟
  95年本館新館遷建計畫開始啟動,圖書館系統更新計畫亦是本館遷建計畫子計畫之一。 在進行系統更新計畫初期,本館為徵詢五個連線合作館是否有願意與本館一起轉移至新系統,於 97年2月25日召開了連線合作館會議,會議中所有連線合作館一致同意轉移至新系統。
  97年10月臺中市轄區內圖書館以合作共享資源為由,函請本館於自動化系統更新計畫中,將臺中市轄區內 15所圖書館之自動化系統更新也納入規劃,本館函覆同意後,隨即修改系統需求範圍,合作館線館數激增為 21館。 98年本館新舊系統轉換,除了黎明分館與前述已連線共用系統五所合作館全數移轉改用 ToREAD系統,同時也將臺中市轄區內共 15所圖書館,一併與本館同時上線使用 ToREAD系統。
  本館於 98年6月30日召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召開「商討全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未來發展與整合會議」,會中並邀請教育部代表及圖書館界專家學者提供寶貴意見。會議最後做出以下三項決議:

(一)自動化系統整合可分北中南三區,北區由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中區由本館統籌規劃,南區可協調高市圖擔任,一起來整體規劃。

(二)未來國內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發展架構議題,建請教育部電算中心協助成立研究小組進行研究與規劃。

(三)目前各縣市有升格直轄市的迫切性,可以先考量整合系統,若能納入其他縣市一起整合,建議教育部在經費上能優先給予補助。本館於本次會議決議之基礎下成立了本聯盟,並開始朝共用單一系統模式推動臺灣中部地區區域性圖書館系統之整合,原先已連線共用系統五所合作館與臺中市轄區內15所公共圖書館首先成為本聯盟成員,100年6月原臺中縣轄區內35所公共圖書館因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整合成為本聯盟之成員,本聯盟連線館數便從21所增加至56所。



肆、全球資訊網

一、全球資訊網初登場本館於85年開始建置全球資訊( World Wide Web, WWW)網站,全站由館員自行開發製作,供讀者透過Internet連結使用。當時全球資訊網所提供的內容及服務簡介如表 1:

表1 85年版全球資訊網項目及內容簡介


 

 

 

 

 
























85年版全球資訊網


二、全球資訊網首度改版
  90年全球資訊網進行第一度改版,提供的網頁項目內容較之於 85年版更多元豐富,首頁項目包括:本館導覽、出版品、資訊檢索、讀書會、公共圖書館、網路資源、專題區、圖書館利用、參考服務、線上服務、員工園地、志工園地、閱讀天地、意見反映、服務電話、 FAQ、網內搜尋、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館藏及讀者記錄查詢、休館日期、訊息公佈、每週一書、網站導覽及重要訊息,整體網站的內容及資訊架構已經更完善涵蓋本館的各項主要業務範疇。而此一版本的全球資訊網也是最後一個採用 www.ptl.edu.tw網域名稱作為網址的 版本,此後的版本因本館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都是以 www.ntl.gov.tw網域名稱作為全球資訊網網址。

 

 

 

 

 

 

 

 



90年版全球資訊網


三、全球資訊網第二度改版
  93底為配合「文化公民權運動」的展開,開始規劃第二度全球資訊網改版;另本館自 92 年所進行之空間改善工程,已使本館館舍空間及配置煥然一新,對於讀者的服務及公共圖書館輔導業務亦增加許多創新的做法,因此就全球資訊網呈現上,須能配合本館營運及服務上的改變,提供與本館營運及服務現狀符合的線上服務功能項目及內容。
  本館全球資訊網最初自85年開始建置,因採疊床架構方式增加,以致網站整體架構及內容配置不盡理想;以使用者角度觀之,網站內容較為凌亂,最常瀏覽、使用的網頁及功能,並非顯示在最顯著的版面位置,增加讀者尋找網頁資料的時間;不同主題的網頁版面雖然有一致的風格,但在整體網站美工設計上仍未達專業設計風格。
  在93年當時網站設計規劃已屬專業的網站設計廠商之專業領域,本館前兩個版本之全球資訊網內容因大部份由館員自行製作,整體的呈現效果較為不足,因此第二度改版乃透過專業之網站設計廠商協助規劃設計,包括內容分析調整、美工設計及功能整合等,建置吸引使用者瀏覽觀看,並讓使用者快速獲得所需的網頁資料。
  全球資訊網第二度改版從 93年底開始重新規劃、設計,並於94年初建置完成,使本館全球資訊網能提供給使用者更適切的資訊,吸引使用者連結瀏覽網站內容;建置協助讀者服務的網頁功能,延伸實體服務至線上申辦服務;並配合建立無障礙網頁之規範,使改版後之網頁達到無障礙網頁之認證標準。使本館網站能儘量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提升本館線上資訊服務的能力。



 









94年版全球資訊網


四、全球資訊網第三度改版
  本館第三版全球資訊網自93年開始規劃建置, 94年完成上線,同年於世界各地的全球資 訊網正在展開一系列的改變,而這一系列改變於 2004年底被Tim O'Reilly稱作 Web 2.0,其相關技術應用及衍生包括: BLOG(部落格、網誌、博客)、 Wiki(最著名的為維基百科)、 RSS(網路訊息摘要)、共享書籤(像是 Delicious)、標籤雲( Tag Cloud)、 Twitter(推 特、微網誌)、SNS社群網路服務及 LBS(基於地理資訊的服務)等。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應用,第三版的全球資訊網,修修補補亦提供了近7年的資訊服務,但因網站整體架構、內容配置及美工設計均侷限於舊架構設計,不易彈性調配,漸漸顯得雜亂、缺乏互動、彈性,及介面設計過時。為了符合當代主流規格,提供更適切的資 訊服務與新館的新門面,於100年,在呂館長春嬌的提議下,由館內同仁跨課室成立網站規劃與維運小組,為全球資訊網第四次的改版,共同進行腦力激盪與發想,並利用心智圖工具 (MindMap)進行網站重新組織與規劃。並於同年由資訊小組完成規格需求的擬定並進行公開招標,交由得標之專業網站設計廠商依據規格需求完成建置,於 101年2月正式上線,提供使用者更便利舒適的介面設計,整合社群網路服務,以及符合無障礙與W3C標準,特別強化「聯絡我們」專區的案件追蹤功能,以加強與民眾意見交流之即時性及有效性,並提供行動 裝置版本、兒童版、銀髮族及多元文化族群的分齡分眾服務,打造一個符合全民需求的公共 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網站規劃與維運小組以心智圖重新組織與規劃全球資訊網















101年版全球資訊網


伍、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服務

一、數位典藏
(一)國中圖數位典藏的濫觴─《民報》數位化
  配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推動,本館於 91年開始進行「舊版報 紙數位化作業」,將本館所收藏之《民報》,從 34年10月11日至 36年2月約 1年5個月的報紙 予以數位化,包含報紙全版掃描、新聞標題建檔、廣告資料建檔及資料轉出,同時需與當時 所使用的報紙標題索引系統結合,所建置之索引及影像檔,需能轉出 XML格式,以便轉入 檢索系統,供使用者檢索使用。
  93年將「舊版報紙數位化作業」的收錄範圍擴增為本館 34年到四十年代所收藏的18種 舊報紙,包括:正氣中華、外交部周報、工人報、太倉明報、臺灣力行報、成都晚報、國際 現勢周刊、青年新報、內外、自強晚報、天聲日報、大華新聞、臺東新報、更生報、攝影新聞、中國日報、商工日報、清光日報共十八種舊報紙數位化建置。
  96年再從本館所收藏已經停刊的《臺灣民聲日報》挑選出早期五十年代前之報紙進行數位化作業;此外,前二期本館已數位化 19種報紙中,《正氣中華報》因典藏未盡完整,特與金門日報社合作,將其典藏《正氣中華報》全數數位化,補全此報缺漏部分。
(二)古文書的數位化
  92年,本館針對臺灣大學李文良教授之「臺灣關係已刊印古契約文書調查收集計畫」所徵集之資料,及臺灣地區古文書收藏單位,包括: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族文物館暨永漢民藝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收藏之古文書予以數位化,建置「臺灣地區古文書資訊網」。
(三)日文舊藉數位化
  95年,配合本館遷建計畫,將朝建置國家級數位圖書館的方向發展;而「典藏數位化」 為數位圖書館重要的項目之一,本館典藏日據時期日文舊籍,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官方及坊 間刊行之各種出版品,有圖書、雜誌、官公報,總數共計 23,276種,目前多數均已絕版。這 批舊籍十之八九為印刷品,少部份為手抄本、照片,內容稀有、珍貴但形式脆弱,由於保存年代多為五十至百年之久(明治、大正、昭和20年間出版,最早於天保 15年[1844年]),破損蟲蛀之情形屢見不鮮,文書紙張自然老化不堪翻閱的現象亦無法避免。由於這批舊籍其中不乏研究臺灣歷史有重要相關性之珍貴資料,其維護與保存,實刻不容緩。為防書籍持續劣化,導致珍貴文獻毀損,透過數位化技術將文獻永久保存,實有迫切之需要。
  本館規劃分期進行日文舊籍數位化工作,推動之初,本館邀請具備史學與法律、文學、教育等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柳書琴、許佩賢、陳培豐、王泰升等四位,針對日文舊籍評選出對臺灣歷史極具重要性、相關性資料,或在其他圖書館罕見之珍貴資料計 2,349種,做為初選書目著手進行數位化並將成果開放各界研究應用。日文舊籍數位化工作分七期進行,數位化書目累積數量達 3,493種 4,533冊( 1,958,101頁)。
(四)數位典藏服務網
  96年,本館已完成的數位典藏包括舊版報紙、古文書、日治時期日文舊籍及地方文獻等四大主題,因其發展時期不一,並未整合在同一系統架構,讀者使用時常感不便,管理上亦耗費許多人力及財力。
  因應 21世紀資訊網路蓬勃發展及為提供讀者更好的服務,本館規畫建置全民數位典藏,將層次從「國家級」拓寬為「平民化」、「大眾化」,並透過 Web2.0的機制,由民眾上網貢獻個人收藏(或家族收藏)、著錄 metadata記錄 …等等互動方式、來吸引全民參與。此外, 未來本館數位典藏除朝優質化寄存典藏資料庫外,並要與其它典藏機構合作海納其數位成 果。於 96年底,依此需求建置數位典藏管理系統,亦即現今的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全國民眾自由近用。
二、數位圖書館服務
  本館成立於12年,已有89年的歷史,其間歷經遷址、設置分館與多次改制,88年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名為國立臺中圖書館,以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塑造良好閱讀環境,推廣全民閱讀活動,營造終身學習的書香社會為宗旨。
  由於整體面積與舊有格局已不敷使用,為因應資訊時代的變遷與圖書館功能的快速轉型,配合本館遷建計畫的整體規劃,朝數位圖書館所提供的各種電子資源、網路服務等構思,結合社教文化機構服務,兼顧教育、休閒生活、藝術,多元開放的文化環境與生態,以期興建一座兼具建築意象與核心功能的數位化公共圖書館,展現文化的影響力,提供民眾更快速便捷的全方位圖書資訊服務與數位學習的優質環境。
  圖書館從早期以紙質媒體的典藏,配合電腦科技的發展開始有電子文件,到利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整合圖書館作業,引進各項電子資源,並進入網路環境的複合圖書館時代,近幾年更因寬頻、高速、高密度的數位傳訊與數位典藏環境,造就數位圖書館、網站圖書館時代的來臨。然而傳統圖書館與數位圖書館均有不足之處,數位圖書館亦有多面向之功能與呈現 方式。因本館屬公共圖書館之性質,具有提供民眾閱讀、休閒、典藏文獻之任務,並輔導及支援全國縣市文化處(圖書館)及鄉鎮圖書館,正可以有效運用數位資訊網路,以全國 500 多所公共圖書館為資訊擷取點,傳送加值的數位資源至偏遠鄉鎮,落實城鄉數位落差,亦符合行政院「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發展優質網路社會( u-TAIWAN)計畫」創造公平數位機會 --普及偏鄉上網之目標。
  本館以建構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為目標,大量蒐集、典藏及整合各種數位資源、電子資料庫及數位影音資源,提供民眾使用。並將各項數位資源分享供全國公共圖書館使用,透過網路及資訊交換方式,達成資源互利共享,縮減城鄉數位落差,建構全民終身學習平台,提升國家競爭能力。以下說明 95年起數位圖書館各項建置執行情形。
(一)資源管理系統建置計畫執行成果
  1.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更新作業

   於 97年度執行,包含伺服主機、磁碟陣列、磁帶機、Oracle資料庫、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含聯盟館)、館員使用者端授權、公用查詢目錄無限人數版本授權、MUSE 異質性整合查詢系統、 ERM管理系統、OpenURL電子期刊查詢暨延伸連結服務系統、ToKNOW!數位圖書館 Web 2.0探索平台等。


  2.微型圖書館建置

   於 98年度建置微型自助圖書館3座,設置地點在臺中火車站、衛生署臺中醫院、中醫附設醫院各1座,建置費用含99年~101年三年營運委外管理。


  3.數位體驗區及相關設備建置

   於 98年度建置數位體驗區,包含:親子數位學習區、益智遊戲體感區、 AR互動體驗區、數位太極拳譜、觸控閱讀區、數位互動桌、電子書體驗區、觸控閱讀B區、數位學習教室等。本區建置將作為新館數位建置之參考。


(二)數位館藏資源購置、製作及數位化計畫」執行內容與成果
   1.數位資源採購作業
   (1)電子資料庫(含電子書資料庫),於 95-99年度執行。
   (2)繁體中文電子書(含青年文學創作徵集作業),於 96-99年度執行。
   (3)數位影音資源( VOD),於 95-97年度執行。
   (4)數位學習教材,於 95、96年度執行。
   2.公共圖書館數位資源入口網,於 95年度執行。
   3.視訊隨選系統擴充改版作業,於 96、98年度執行。
   4.數位資源伺服主機相關設備,於 95、97、98、99年度執行。
   5.電子書服務平台建置,於 96、98年度執行。
   6.數位典藏作業(含政府出版品數位化作業)。
    於 95-97年度執行,例年執行情形如表 2。

表2 數位典藏作業95-97年度執行成果








 












   7.數位典藏系統建置整合作業
   於 96年度執行,成果如表 3。

表3 數位典藏系統建置整合作業執行成果







 

   8.數位資源管理及長久儲存系統建置及擴增作業
   於 96、99年度執行,成果如表 4。

表4 數位典藏系統建置整合作業執行成果













   9.互動教學系統及相關軟體購置

  於98年度執行,購置項目為 Realsend互動教學系統及授權,共 1套及 200個授權, 提供讀者線上諮詢與互動服務。
(三)100年度執行內容

  1. 建置電腦機房:不斷電系統、整體環控機制、機櫃冷氣機制等,含新館全館水平網路佈線工程。

  2. 增購主機與網路主幹設備,擴充儲存空間,並建置關鍵系統備援機制。

  3. 服務管理相關系統開發:新館座位預約管理系統、新館場地登記管理系統、會場報到管理系統、預約導覽系統等。

  4. 擴增互動體驗設備及應用軟體開發。

  5. 視聽服務設備購置及系統開發:視障擴視設備、自動閱讀機、視訊音訊整合控制軟體及裝置等。


(四)101年度預計執行內容
  配合新館於101年正式開館營運,新館服務空間為目前館所之六倍大,擬辦理「讀者服務及資訊設備建置計畫」購置以下資訊設備,俾開館營運能提供入館民眾充 足之電腦設備、快捷之網路資訊服務設備:
  1. 擴充新館讀者服務所需電腦查詢用資訊設備
  預估種類與數量如下:

 (1)個人電腦 420台、筆記型電腦 60台。配合服務區域之性質,提供特殊需 求之電腦設備,例如繪圖專用電腦、安裝不同語言作業系統之電腦、 適用視訊擷取剪輯製作之電腦、視障用電腦、適合兒童使用之電腦 等。

 (2)設置資訊便利機台( Kiosk)15組以上。

 (3)無線網路及資訊安全設備購置及建置。

 (4)電子書閱讀設備 50組以上。

 (5)投影機、觸控螢幕、印表機、事務機、繪圖機、電腦講桌、電子白 板、掃描機、廣播教學系統等。


  2. 擴增RFID相關設備
  包括增設自助借還書機、館員工作站等。另為因應未來增加民眾持悠遊卡免費辦理智慧 卡借閱證服務,各櫃台含自助借書機等全面加裝悠遊卡讀取器。













新館空間情境氛圍示意


陸、辦理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業務回顧1

  本館對於縣市公共圖書館之輔導向來不遺餘力,在資訊業務方面於 83年起即積極投入。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為協助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及鄉鎮圖書館有效建立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系統,於 84年12月成立「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小組」,即由本館(省立臺中圖書館)承辦相關業務,邀請圖書資訊學界學者專家擔任諮詢委員及執行小組委員,透過召開會議、訪視輔導、訂定規劃要點、審查圖書館自動化計畫書及規格需求書、辦理人員資訊教育訓練等工作,協助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建立整合式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並逐步推展資訊服務。
一、隸屬演變
  「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小組」成立於 84年, 85年9月31日更名為「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 86年5月15日臺灣省政府成立文化處,本館因移撥文化處,委員會業務亦一併移撥。 88年7月因精省作業,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仍負責圖書館及委員會業務,但委員 會名稱更改為「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其行政業務由本館(改隸文建會更名為國立臺中圖書館)續辦。 90年1月起,委員會業務則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名稱沿用,繼續輔導原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化相關業務,行政業務仍延續委請本 館承辦。
二、輔導目標
  委員會輔導目標如下:

(一)整合臺灣省縣市立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連結架構。

(二)建立臺灣省各級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資訊網路系統及需求規範,充分共享資源。

(三)加強臺灣省各級公共圖書館人員自動化及網路相關訓練,使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更具效。

(四)輔導讀者使用圖書館資源,使圖書館成為民眾終身的學習資源中心及教育中心。

(五)加強民眾資訊利用教育,提升民眾資訊素養。


三、輔導實施方式
  委員會採定期及不定期召開委員會議、執行小組會議或工作小組會議,並擬訂年度工作計畫,分項執行。年度結束前召開年度工作檢討會,並將輔導成果彙編成冊,印發各圖書館參考或上網供各界參閱。
四、輔導成果
委員會自84年成立至 90年止,共計執行了 6年,期間輔導成果斐然,舉其犖犖者,如下:

(一)訂定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架構(優先建立當時文化中心之自動化系 統,所屬鄉鎮圖書館不另購置系統)。

(二)舉辦分區座談會,了解各館的情況與困難,並讓相關單位及人員了解委員會的輔導功能及主管機關的政策方針,取得共識,以利業務之推展。

(三)舉辦分區觀摩研討會,讓與會研習人員透過專題演講、參觀、經驗分享及分組討論,對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有正確及整體概念,提高工作效能,並提供尚未自動化的縣市立文化中心及鄉鎮圖書館建立自動化及網路系統參考。

(四)審查及修正各縣市所提自動畫計畫書及規格需求書。

(五)訪視輔導各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實際需求,同時凝聚縣市內各館之共識以便積極配合。

(六)辦理研習進修,增進同仁資訊相關知能。

(七)研究發展,針對迫切探討之課題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作為輔導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發展之參考。88年及 89年共完成 4項研究計畫,分別為:「公共圖書館誠鄉 合作模式之調查研究」、「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及「 921地震災後公共圖書館復原及重建問題之研究」。

(八)依據 88年度「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研究結果,於 89年度試辦縣市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文物之收集、整理並進行數位化典藏、提供查詢與利 用。主要目的在有系統地整理地方文獻資源並進行數位化,透過網際網路有效 保存及推廣地方文獻文物,展現地方特色。

(九)各縣市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基礎建設及自動化系統逐步完成建置,縣市公共圖 書館借閱圖書一證通用亦逐步推展。

(十)透過自動化、網路化及數位化系統之建立,建置「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 (Public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PLISNet),透過 WWW提供民眾 多元資訊查詢服務。

(十一)統一採購公共圖書館全國共用資料庫,供全國公共圖書館讀者使用,是國內公共圖書館界首項電子資源共建共享計畫。

(十二)辦理資訊推廣利用,如成果觀摩、參加美國 ALA國際海報展及臺北國際書展。


五、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化作業補助經費
  從83年起,前臺灣省政府逐年補助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第一期軟硬體設備經費;教育部之「加強公共圖書建設五年計畫」自 88年至 90年度編列預算予以補助,但主要補助對象為已完成第一期自動化系統的縣市,項目為第二期軟硬體設備、系統擴充、書目建檔及統一購買公共圖書館共用資料庫; 90年度,文建會「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縣市政府生活重建作業要點」及教育部「加強圖書資訊系統建設計畫」也編列經費補助。自83年至90年止,累計政府補助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基礎建設相關經費金額為新台幣 439,795,757元。
  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諮詢委員會是國內公共圖書館界首次成立資訊方面的輔導組織,自84年12月成立至90年12月共執行了6年,歷經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文化處及文建會三個主管單位及本館為唯一的承辦單位。在主管單位給予行政及經費的大力支持;委員熱誠與專業的輔導;本館秉持服務的職責與信念,承辦委員會行政業務,落實執行各項工作計畫;各縣市文化局(中心)在有限的人力下仍積極配合,負起整體規劃及推動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及網 路化作業之重責大任,使得委員會各項業務得以順利推展,臺灣公共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化作業也得以逐步建置完成,奠定今日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網路化及數位化服務的基礎。

柒、展望未來

一、對於聯盟合作的建議
  聯盟合作並非只是換一個共同使用的圖書館系統單純工作。就職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圖書館技術與社區學習機構的 Bocher(2009)在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aring an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一文中之結論說到:「共享的自動化系統雖然對參與圖書館和他們 所服務的顧客提供了許多好處。此選項應始終深入探討如何規劃為單一一個自動化的系統 為基礎。任何團體合作成功的集團化進程,實現共享的自動化系統有賴於成員之間保持緊密 的合作夥伴關係與承諾彼此妥協之意願。因此,發展聯盟並非簡單的工作或單純只是換另一 個自動化系統而已,聯盟合作共用一個系統是每一個參與合作聯盟的責任,並非是系統的責 任。欲參與聯盟的圖書館不應期許圖書館系統可以解決所有聯盟合作之後所遇到的問題。」
  依目前臺灣地區各縣市公共圖書館現況,自動化整合連線作業只能做到縣市層級,跨縣市之整合仍有實際上的困難。除了需要更多經費的支持外,還需要每個縣市都有意願朝這一目標配合才能落實。國中圖目前共用系統之聯盟方式,僅提供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整合選項之一。長遠來看,如要整合系統達到全國一證通用之理想,建議臺灣地區可朝以下三個方向去推動:
(一)整合需更換自動化系統之縣市圖書館,以聯盟方式共用單一系統。
(二)臺灣地區南部與北部推動成立區域性公共圖書館聯盟。
(三)建置臺灣地區圖書流通借閱交換平臺,落實一證通用之理想。
二、未來環境預測與期許

(一)數位化資訊的產生、流通、傳遞等速度前所未有,圖書館必須針對各種數位資源加以蒐集、應用及長久保存。因此未來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目的主要有三:1.教育學習:擴展素材運用彈性與範圍,提供教育學習內容給一般大學或中小學師生,由於網路使用普及,提供這些珍貴資料具有普及教育的價值,供公眾使用;2.學術研究:將數位化後的素材置於網路,讓學者容易透過網路找尋所需的資料,提供一個完整的數位化研究環境;3.文化保存:透過數位化方式以保存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並可整合各單位收藏的珍貴史料、藏品、與研究成果。

(二)在資訊科技推動下,以知識為主軸的資訊社會是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而知識的累積 必須透過不斷地學習與創新才有競爭力,政府必須在完整的網路資訊及數位資源環境 下,提供優質應用環境與各種學習機會。而許多優質的數位資源無法免費取得,必須 透過圖書館購置並提供服務。

(三)國內資源集中在城市,偏鄉地區交通條件不佳,使資源進出不便,造成教育和所得等 程度之差異,形成城鄉生活落差加大現象。透過全國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可以提供 各種資訊服務,使得偏遠地區及弱勢族群之學習機會得以保障。

(四)「網路素養」( internet literacy)是目前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發展指標,網路資訊 的應用,已經深化在民眾日常生活起居中,未來運用網路資訊提供各項服務的層面,必定更為深入及全面性。基於網際網路的日新月異,促使政府必須積極調整及創新為民服務模式,滿足民眾透過網路獲得各項服務的需求,不僅在自動化和數位化等方面 需積極努力建設,同時也要協助與輔導各縣市鄉鎮圖書館儘速推動網際網路的連線及服務,讓全國資訊網絡無遠弗屆,不只使服務普及各角落,也可大大的降低城鄉數位落差,臻至資訊無國界的「知識全民共享」境界。



【參考書目】
Bocher, B. (2009).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aring an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檢自http://www.dpi.state.wi.us/pld/sharing.html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