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無國界─古蹟保存爭議多 人類價值的抉擇

文:魏楚陽

  200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轄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決議,將已經列為世界遺產的德國科隆大教堂,列入紅色名單之中。被列為紅色名單之中的世界遺產,就是被判定其維護受到威脅,須特別加以觀察的世界遺跡。若不見改善,有可能被聯合國將其從世界遺產之列除名。

科隆大教堂與德國人的感情

  消息傳回德國,馬上引起了極大的議論。科隆大教堂位於科隆市的萊茵河畔,教堂外觀極為壯觀,塔尖高達157公尺,此一教堂的興建歷史從13世紀到19世紀,共歷經了600年之久,是全德國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著名的觀光勝地。因此當科隆大教堂被認定可能失去世界遺產名銜的消息傳出後,令德國人感到相當震驚。然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事實上,科隆大教堂本身保持得相當完好,出問題的,不在教堂本身,而在科隆市的都市計畫。科隆大教堂能成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遺產,不僅在於其教堂本身建築保持完整,也在於周圍環境與教堂能夠保持和諧。因此當科隆市政府核准在教堂對岸的萊茵河畔,可興建數棟高達140公尺的高樓時,UNESCO馬上就提出了警告,因為這些現代高樓若興建完成,勢必將影響教堂周圍的視覺整體性,讓整個景觀顯得相當突兀。

  在聯合國警告之後,這件事馬上成為全國大事,各方壓力隨即接踵而至。經過了政府與民間的漫長協商,UNESCO終於在去年七月,將科隆大教堂從紅色觀察名單中去除,也就是科隆大教堂可以繼續保有其世界遺產的名銜,事情總算是圓滿解決。聯合國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原因在於科隆市相當認真的看待聯合國的警告,在兩年之中改變了科隆市原先的都市計畫,且重新限制了當初已經核准,並正在興建中建築物的高度,也決定之後不再核准高樓的興建。這意味著,往後科隆市的都市計畫,都必須將科隆大教堂納入考慮,且都市的景觀必須與大教堂保持和諧。

聯合國公約與公投的衝突

  科隆大教堂的案例,是一個成功保護古蹟景觀的案例。但是最近德國另一個世界遺產,德勒斯登(Dresden)的易北河谷(Elbtal),同樣被聯合國列入紅色觀察名單,世界遺產地位岌岌可危,但目前的發展卻是不像科隆大教堂一樣樂觀,反而是極有可能真的被聯合國從世界遺產中除名。

  德勒斯登為德國東部重鎮,流經當地的易北河,與當地的古堡,還有河岸的風景,形成了長達20公里絕佳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觀的組合,因此於2004年7月,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遺產,德勒斯登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

  但如果興建了一座橫跨易北河谷的大橋,易北河谷的自然人文景觀,就會面臨極大的衝擊。然而事實上,基於交通需要,在2005年2月,德勒斯登當地舉辦了一次公民投票,結果是三分之二的多數,贊成在易北河谷興建跨河大橋。對於此一決定,聯合國立刻對德勒斯登提出警告,並在去年7月,將易北河谷列入紅色觀察名單。

  然而事情並未因此而告一段落。今年3月,德勒斯登所在地薩克森邦的高等行政法院做出判決,公民投票所決議的大橋興建工程,必須立刻動工,因為公民投票的結果有其法律的強制性,必須加以執行。法院判決還特別指出,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公約,德國雖然是締約國,但是該國際法若要在德國國內有拘束力,就必須將該公約的內容經由國會立法的過程,轉化為德國國內法,否則該公約沒有直接的約束力。而事實上,德國國內法也沒有針對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的相關規定。若繼續如此發展下去,築橋勢在必行,德勒斯登的世界遺產地位恐將不保,而德國的國際公信力也會受到損害。

親身走趟樂生院,聽聽阿伯阿嬸的心聲,花點心力了解所謂「加害者」的模樣。(易繼中攝)樂生院的爭議,牽涉諸多面向。(本刊資料室)

反思樂生案爭議

  以上這兩個有關保存古蹟的例子,說明了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之中,要保全古蹟實屬不易。而是否成功,關鍵都在於政府的決心,有時甚至像科隆還要收回成命,靈活解決法律的爭議。當然這兩個例子並不足以作為解決當前台灣樂生院事件的範例,因為樂生所牽涉的不只是古蹟保存的問題,它還包含了人權的爭議,這比古蹟來得更為重要,因為人權問題所涉及的是人的自由和尊嚴,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而是民主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否則民主就無異於多數暴力。而多數暴力式的民主,與少數獨裁的專制,同樣都是人性尊嚴的威脅。政府必須要用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且讓國人拭目以待。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