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箭、盤尼西林、原子彈和核能發電、DNA、小兒麻痺疫苗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份,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些文明條件不存在的過去。
在那個時代,文明之眼彷彿尚未大開,探索外太空是個遭人嘲笑的幻想;此外,所謂的「生機論」(一種哲學思想,認為生物與無生物不同,『活』的東西不只由原子和分子組成,還有一種科學無法分析的特質)仍是醫學與生物認識的主流觀點,各式各樣的「民俗療法」大行其道。這種認為人體中有科學無法解釋的『靈』的概念,在日後才逐漸被「還原論」所替代,還原論主張即使是最複雜的物質與構造,也可被還原至最簡單的分子與原子的形式。
那個時候-其實也不過僅僅一百多年前,梅毒和猩紅熱等惡疾肆虐,沒有藥物可以解決細菌感染,染上這些病症就等於沒命了。
當然,在那個時候,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無法想像核子能夠釋放的巨大力量,這些能量一方面供應人類的可觀的能源需求,一方面卻被製作成史上最強大的武器,具備有讓地球瞬間毀滅的邪惡性力量。
歷經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科學的急速發展,今日我們對於這些科學發明習以為常,但到底這些科學上的創見是如何產生的呢?他們又如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呢?
說個好故事吧!
人類逐步脫離黑暗與神秘,走向一個明朗而以理性為基礎的世界。在這個我們已經理所當然的世界裡,科學逐漸成為人類生存的主要依持,而它的發展的每一步其實都是非常艱辛且具有啟發意義的。
總部在德國漢諾瓦的『懷疑論者』出版公司有一部《現代科學的創造者》叢書,專門介紹過去兩個世紀內發生的重大科學發現,這套叢書最近由『幼獅文化』推出再版。這套叢書將兩個世紀內的重大科學發明/發現,以故事化的手法呈現,帶領我們重溫這段現代科學發現之路。
在前面提到的梅毒和猩紅熱肆虐的時代裡,細菌學家佛萊明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到一種青黴菌會產生某種物質,可將周圍的細菌殺死,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盤尼西林,在後來發生的二次大戰期間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也讓梅毒不再是絕症。
而當現代基因療法和重組DNA技術日漸成熟,DNA的發現其實源於一九五三年,詹姆士‧華生和法蘭西斯‧克力克一次偶然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