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溫馨書香─我的土地我的愛 作家不變的關懷

文:王淑華 照片提供:王淑華

  7月12日下午,國家圖書館的簡報室出現了季季、蔡素芬、郝譽翔三位作家。這是《文訊》雜誌為「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1928年以前出生)照片巡迴展」所舉辦的座談會,三位作家分享了家鄉對其創作的影響,及家鄉與文學間的巧妙結合。

作家蔡素芬。  地誌文學,即是指對某個地方的記述,作家季季認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寫對家鄉的感情,而另外一個是旅遊文學。但兩者不同的是,旅遊文學對其所描繪的土地介紹較深入;而以家鄉為主軸的地誌文學,大多描述的是家鄉人們和土地的和諧相處,強調人們與自然間的互動,對土地的刻畫不如旅遊文學詳盡。

  地誌文學所描述的每一塊土地,都有著人們與自然間的和諧相處。在台灣文壇上,有許多書寫地誌文學的作家,如楊牧、陳黎等人的詩作,充分描述了太魯閣峽谷;吳晟的著作,則對於濁水溪有詳盡的介紹。這些早期知名的作家,在地誌文學的表現上成功書寫了人們對家鄉土地的感情,帶動了地誌文學的風潮。

生命與土地的結合

  文學創作的題材靈感,除了來自於作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及寬廣的視野外,文學最重要的源頭是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在這些資深作家的作品中,透露出作者對這片土地的關愛。在早期的文學作品裡,熟悉的家鄉土地往往成為文學創作的時空背景。季季表示,作家選擇的創作背景,往往是他們小時候所生長的故鄉,畢竟家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無法逃避的事實,熟悉的故鄉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就容易成為作家筆下的角色,人們與土地間的互動發展成為地誌書寫。這些以自然景物為主軸的地誌文章,透過作家細膩的文字,刻畫出人們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藉由文字,讀者可清楚了解書中的地貌。不論是耳熟能詳的地名,抑或是不為人知的小村莊,經過文學的記錄與閱讀,都可以讓讀者與這塊土地產生對話,即便沒去過這個地方,也能知道人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情形。季季說道:「當來到鹿港這個小鎮,會想起李昂在《不見天的鬼》小說中對鹿港的詮釋;讀到蕭麗紅的《桂花巷》,就彷彿踏在鹽水這塊土地上,與當地的人一同經歷書中的情節;放眼濁水溪畔會想起吳晟的著作;來到通霄,《沙河悲歌》中的景色紛紛浮現腦海中。」作家將對故鄉的感情化為文字,藉著文字的書寫,記錄各個時代不同的風貌。

文學,時代變遷的見證

台灣資深作家們記錄了各個時代的風貌。  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去辛勤儉樸的農村生活已不常見,隨處可見的景象是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忙碌的生活也佔據了人們大多數的時間,如今我們若是想要體驗清幽的鄉村生活,享受田園的樂趣,就得遠離高樓大廈。現今繁華的都市,是經過工業化後所發展出的產物。

  北投,在現代人的眼中,是溫泉勝地,提到北投,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溫泉飯店。而對於故鄉在北投的作家郝譽翔而言,記憶中的北投卻和現在相差甚大:過去的北投,四周所見盡是田園面貌,映入眼簾的只有稻田,當時的北投給人荒涼的氣氛,夜市賣藥者甚多,雙頭蛇也很常見;而現今的北投,到處是現代化的建築。郝譽翔說:「幾年前重回北投,看到現在的北投出現超市、書店和圖書館,著實嚇了一跳。」對照今昔的變遷,興起了書寫衝動的郝譽翔,希望能將她記憶中的北投記錄下來。回想起人事全非的北投,郝譽翔顯得惆悵…

  對故鄉的感情,是作家的文學創作來源,蔡素芬所著的《鹽田兒女》一書,即是她對故鄉的回憶。《鹽田兒女》以人性為基點,除了在人物的刻畫上顯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外,更寫出了鹽田地的生活形態,以及社會的變遷。蔡素芬表示:「創作這本書的念頭,是為了記錄鹽田的地貌,以及對這塊土地的不捨。」某天在媒體上,看到所生長的故鄉鹽田將被改建成機場,心中的不捨油然而生,激起蔡素芬動筆寫下此書,記錄鹽田的風貌。結合當地的勞動人口與這片土地,作者筆下的人物,與這塊土地產生和諧的對話,充分顯現出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透過文字的書寫,讓讀者對鹽田這個地方有股熟悉的印象,即便時代快速變遷,過去的面貌仍留在腦海中。實際來到此地,宛如書中的場景映入眼簾。

  每個作家,因為生長背景及環境因素的不同,在地誌的書寫上也迥然有異。時代的變遷,造成環境的差異,現在高樓大廈林立,有多少人能知道這些建築物如今的所在地,在過去是什麼樣子?蓋的是什麼樣的樓房,抑或是荒野一片?唯有文學,見證了城鄉的今昔、地理的變遷及社會文明的發展。

地誌文學的魔力

  文字的描述,帶領了讀者進入書香世界,徜徉在書海裡,感受文字的魔力。作家以文字傾訴其對故鄉的感動,記錄地景的變化;對讀者而言,即便不曾去過當地,也能感受這塊土地的生活,彷彿就身在其地。

  閱讀文學作品,對於作家筆下的自然地景,總是會不禁興起好奇之心,起了親自去造訪當地的慾望。郝譽翔笑著說道:「當我讀完王聰威的作品後,看完他對旗津的描寫,就去了一趟旗津,雖然我在高雄出生,但對於高雄,我卻沒有很深的印象;而看完許正平的文章,就覺得新化這個地方彷彿在對我招手。」

  循著作者筆下的足跡,走訪書中所描述的地點,來趟充滿神祕意味的文學之旅,是地誌文學最大的魔力。在作家的筆下,表達的是不為人知的地誌發展及風俗民情,呈現出人與故鄉的情感,並帶領讀者進入真實與虛幻的國度。

帶動地誌書寫的風潮

  在早期,地誌書寫盛行,賴和、黃春明、吳晟、鍾理和等作家,寫的是地景的變遷,字字透露著台灣的風俗民情;而新一代的作家,卻甚少以地誌角度去書寫,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學、網路小說等。自旅遊文學興起後,不少作家回過頭去書寫家鄉,王聰威、許正平等對於故鄉的描寫,開啟了大家對台灣各地的認識,以不同的風貌去認識台灣,擴展讀者的視野,也盼能帶動地誌書寫的風潮。

作家季季。作家郝譽翔。作家筆下記錄的是時代的縮影。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