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擊」出精彩的年代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的起源與發展

文:許瓊丰 照片提供: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19世紀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棒球運動,在1876年由日本留美學生平岡熙帶回日本後逐漸受到歡迎。1883年學校紛紛成立棒球部,是高中校園的熱門運動,1895年稱霸日本棒球多年的一高棒球隊(第一高等學校)中馬庚引進ball in field概念後,直譯baseball的ベースボール改譯成為漢字「野球」一詞,故將這一年稱為「野球元年」,並於1897年出版第一本棒球專書《野球》。可以說棒球已經是許多日本人日常的一部分。
 

「野球」是日本棒球運動的專有名詞。

  日本統治臺灣後棒球運動也隨之進入,但因臺灣人還未有體育運動的觀念,加上認為棒球危險,故初期以北部的日本人為主,直到1920年代才在臺灣各地逐漸發展、興盛起來。臺灣人除了接受棒球運動,棒球比賽中的團體紀律與勝利榮譽,提升了選手們的價值觀,賽程中勝負之爭的激烈情感讓臺灣民眾有了共同的參與感,對臺灣棒球的熱愛持續至今。在此背景下,本展策劃「『擊』出精彩的年代: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的起源與發展」展覽,利用館藏日文舊籍介紹這段光榮的歷史。


前進甲子園 「天下嘉農」KANO成為臺灣之光

  1920年,在臺灣總督府主導下成立臺灣體育協會,開始主辦全島中等學校棒球賽、全島都市對抗賽、少棒、軟式棒球等賽事。日本知名的六大學棒球聯盟,陸續來到臺灣做交流,臺灣人也開始組織棒球隊,1921年一位熱愛棒球的花蓮人林佳興,看到原住民有打棒球的天賦,於是組織了以阿美族人為主的「高砂棒球隊」(後改稱「能高團」)。

 

1968年臺中樂舞臺戲院播出電影《紅葉少年棒球隊》。

  在不同組隊與分齡比賽中,中等學校棒球賽最受矚目,此與日本1915年起每年夏天舉辦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有關。這是朝日新聞社創辦的一項比賽,1924年起比賽遷移至新完成的兵庫縣西宮市甲子園球場,此後每年在此舉行,甲子園成為高中棒球比賽的代稱(1924年起每日新聞社亦於每年春季在此舉辦「全國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甲子園棒球大賽,是與來自日本各地、朝鮮、滿洲國等地預賽中的冠軍隊伍比賽,因此競爭非常激烈,能夠進軍甲子園是很大的榮耀。


  1923年臺灣開始參加甲子園大賽,1928年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成立嘉義農林棒球隊(亦簡稱嘉農或KANO),在近藤兵太郎教練的嚴格訓練下,1931年首次取得參賽權,代表臺灣前進甲子園,並獲得准優勝(亞軍),轟動日本與臺灣。這支球隊是具有臺灣的漢人、日本人、原住民「三族融合」特色,加上其不凡表現,讓現場的日本人及收音機前的民眾認識了這支球隊,而博得「英雄戰場、天下嘉農」稱呼,此後又有4次打進甲子園。成員們日後在各行業、各領域持續發揮力量,對臺灣棒球發展影響深遠,於是嘉義市有「棒球原鄉」之稱。

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優勝旗。 嘉義市KANO園區裡的各式棒球裝置藝術。

 

成為臺灣「國球」

  二戰後,1950年代許多機構紛紛組織棒球隊,並舉辦省運、協會盃、華銀金像獎、銀行公會盃等棒球比賽,另外有以學生年齡區分為少年棒球(少棒)、青少年棒球(青少棒)、青年棒球(青棒)的三級球隊單位。1965年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訪臺,以及1968年臺東的紅葉少棒隊擊敗日本關西明星隊,開啟臺灣民眾的棒球狂熱時代。翌年1969年,臺中金龍少棒隊首次進軍美國戰勝美國賓州威廉波特 (Williamsport)少棒賽中拿下冠軍,至1974年立德少棒隊、美和中學青少棒隊及中華青棒隊皆取得世界冠軍,臺灣取得「三冠王」佳績,1992年中華隊在巴塞隆納奧運獲得銀牌,確立棒球為臺灣「國球」地位,這樣的成果凝聚大家對臺灣的信心與認同。

 

1931年嘉義農林棒球隊選手參加甲子園棒球大賽,結束後返臺抵達臺北車站。

「『擊』出精彩的年代:日治時期臺灣棒球的起源與發展」展覽

展覽時間:2023年5月16日(二)至8月20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3樓期刊櫃檯旁迴廊區(週一休館)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