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學雜誌 留住時代的聲音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易繼中

  文學,穿梭於城鄉,流轉於國際,它代表著不同族群在不同時間中,針對特定空間、共同關懷的議題所產生不同的興發。於是,循著文學雜誌演變的軌跡,便也能看到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差異,當然為了解文學雜誌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將不能只聚焦於文學創作的內容,也應緊扣著文學雜誌如何因應時代以最適切的姿態,引發共鳴。

文學雜誌的困境

不畏環境險惡,文學雜誌仍舊孕育文學大夢。  當網際網路發展後,有一大部分的人疏離了紙本的閱讀;當出版市場百家爭鳴之際,銷售數字的起伏則讓文學雜誌社產生經常性的焦慮;當報紙副刊、書籍的稿源充足且豐富之時,台灣文學雜誌的發展更有如雪上添霜,似乎是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喜好文學的讀者多以副刊、書籍為主要的文學資訊和閱讀來源,於是,台灣往往缺乏有閱讀文學雜誌習慣的讀者。但也有部分文學作家常視文學雜誌為作品發表的第二管道,以至於文學雜誌的稿源較副刊匱乏,難以樹立權威。

  除了先天條件的阻礙外,使得文學雜誌的經營經常出現困境。一旦編輯形態、策略也欠缺議題的設定和策劃,或者議題無法扣緊社會脈動,當然就無法吸引讀者的關注。

  雜誌的訂戶與零售量皆無法有所突破,在發行量不足,廣告價亦差的惡性循環下,如何持續營運與強化編輯人力,便考驗著台灣文學雜誌生存的問題。

順應時勢 帶動文學

  儘管從整體環境看來,文學雜誌的營運並不容易,不過,在台灣還是有老字號的文學雜誌,長久以來持續不斷地為喜愛文學的群眾服務;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還有新興的文學雜誌不畏環境的險惡,持續孕育新文學雜誌的大夢,並付諸實現…。

  出版,總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出某種平衡。過去,在出版市場美好年代裡的文學人總認為「商業主流思維」是文學雜誌的敗德指標;而今文學雜誌則以成熟的出版概念,從內容、編輯到行銷通路都關注到了,也形塑文學雜誌的當前面貌。

發聲的舞台

鋪滿時光塵灰的文學雜誌,同時也承載深厚的歷史情感。  長期蒐集並整理台灣文學資料的《文訊》雜誌,在創刊二十周年慶推出「台灣文學雜誌專號」,並在西元2003年對外舉辦「台灣文學雜誌展」,展示日治時期迄今的文學/相關文學雜誌,共達353種。其中,有很多不為文學界所知,或者為人所知但已散失的雜誌,在鋪滿時光塵灰和時代風漬的書籍中被揀選出來重見世人,所承載的歷史情感是深厚、長遠且不易說明的。

  曾有人說,「一個文學家如果沒有發表的舞台,就等於沒有文學生命一般。」在實用取向的雜誌市場中,文學雜誌如何突破重圍,實現雜誌編輯、文學家與讀者三者之間的共贏,的確是文學雜誌身為發表舞台最甜蜜的負荷。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