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大學圖書館建築規劃的省思

文:楊美華(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摘要】

  圖書館建築規劃的目的在彙整所有和建築設計有關的資料,以做為建築師在設計上的重要參考,本文探討大學圖書館建築的理念與規劃的步驟,首先介紹圖書館建築之基本觀念、圖書館建築規劃的步驟,分別說明建築計畫書應包含的要素,圖書館設計徵圖要點以及建築工程設計建議書的審核。其次,陳述圖書館建築設計原則,最後總結中正大學圖書館建築的經驗,由其籌備及興建過程的困難與省思,建議未來圖書館建築規劃時應注意的事項。

【Abstract】

  Programming is analysis, design is synthesis. Every successful library building project is based on well building planning. Library building planning is instructions to architect, providing and analyzing all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functional needs required for designing the structure. The author traced her library building experiences with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and some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NCCU library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future considerations.

關鍵字:圖書館建築規劃;圖書館建築設計;圖書館空間配置

Keywords: Library building planning;Library building designing;Library space arrangement

壹、前言

  在數位化圖書館催促聲中,談圖書館建築的課題,有一種屬於世紀末的悲壯情愁。很多人都說未來的圖書館是「無牆的圖書館」,我們要建構的是電子化館藏,但是圖書館學文獻卻顯示圖書館的功能不可能消失,只是轉型;圖書館,做為一個實體,不可能被取代,相反的,它將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學習壓力與校園生活的「避難」所,它提供舒適、方便的空間,供使用者參閱館藏資料,是第二個課堂,心靈的實驗室。(註1)

  本文以中正大學圖書館為例,探討大學圖書館建築規劃的理念與步驟,首先介紹圖書館建築之基本觀念、圖書館建築規劃的步驟,分別說明建築計畫書應包含的要素,圖書館設計徵圖要點以及建築工程設計建議書的審核。其次,陳述圖書館建築設計原則,最後總結中正大學圖書館建築的經驗,由其困難與省思,建議未來圖書館建築規劃時應注意的事項。

貳、圖書館建築之基本理念

一、圖書館建築的哲學觀
  建築設計的本質在求人文的終極關懷,就圖書館而言,「讀者」的意象是圖書館建築空間設計的基礎,在功能上固要求實用,在美感上,更要追求更深遠的意涵,以期表達人與書的交融。換言之,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建築,除了建築物本身有其文化層面上的表徵外,同時還應該是一座存貯知識和製造資訊的機器。圖書館建築設計的構思,應從想像讀書人的心情為何,最理想的場景為何開始,再選擇適當的物以之搭配,亦即,整個工作的重心是放在書與人的關係之上。(註2)

二、圖書館管理的哲學反映在建築的設計上
  在規劃圖書館的空間需求時,須重新思考圖書館工作流程的合理性。要在建築空間上發揮圖書館的功能,必先分析圖書館館藏的佈局是否合理?讀者取向的動線是否全盤掌握?人力的動員是否最為精簡?使圖書館具有藝術感染力,通過造型、尺度、韻律、色彩、綠化等塑造風格。

三、圖書館美學意境的追求
  建築之美不僅能滿足感官上的喜好,也可表現建築物的精神。(註3)就圖書館而論,廣大讀者對構成一座圖書館所有物質的、精神的因素,都有著一種深刻創造與欣賞的美學關係,值得我們去探討。圖書館建築的特色不僅要有崇高深遠的藝術性,更要顯現圖書館寧靜、祥和的心理因素。亦即在外觀和內部結構上都能予人一種「啟迪」:在造型上有時代感,在佈局上有前瞻性,在設施上現代化,以提供讀者一個完善的學習環境─靜、雅、美的境界。以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法學院(Law School)為例,圖書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由窗戶的景觀,可以充分感受造物的美。而國立藝術學院圖書館利用「關渡平原」的美來造景,中正大學圖書館則以「嘉南平原」的綠意來吸引讀者。此外,中正大學圖書館亦考慮到採光的實用性與人性的典雅。(參見圖一)

中正大學圖書館內部景觀

圖一:「館中有園,園中有館」,中正大學圖書館內部景觀

四、圖書館建築設計的原則
  克納.布朗的十誡(Faulkner-Brown's Ten Commandments):(一)靈活性(flexible);(二)緊湊性(compact);(三)適用性(accessible);(四)擴展性(extensible);(五)多樣性(varied);(六)條理性(organized);(七)舒適性(comfortable);(八)穩定性(constant in environment);(九)安全性(secure);(十)經濟性(economic)(註4),始終是圖書館建築設計的準則。各類圖書館的設計都有其具體特點,但有些基本原則是必須共同遵循的,大陸學者指出:(一)充分滿足功能要求;(二)科學先進;(三)經濟高效;(四)環境協調,造型美觀;(五)靈活可變,考慮發展;(六)館與設計密切配合;(七)因地制宜;(八)符合規範等是不可或缺的。(註5)此外,資訊科技對現代圖書館建築的衝擊以及人體工學的考慮亦須注意。

五、因地制宜的權宜措施
  館址是否理想,要根據許多因素和條件綜合判斷,但最重要的是要預估完成後長期使用的效果。此攸關讀者的便利、圖書的維護、造價的合理以及圖書館功能的充分發揮。選擇時宜考慮下列事項:

 (一)位置適中,交通方便
  圖書館是為讀者服務的,它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選址也是一樣,首先應考慮的是讀者的便利性。(註6)

 (二)環境安靜、優雅,防止各種干擾和污染
  為了使讀者能專心一致,集中精神地進行學習和研究,一個安靜環境的創造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即使館舍條件再好,其使用效果也會打折扣。

 (三)選擇館址的自然條件和地質條件
  圖書館的館址要選在採光、通風良好的地方,決定前最好能有地質勘察的報告。

 (四)便於日後的發展、擴建
  除了充分注意發展和擴建的可能性外,在開始規劃和設計時亦必需考慮分段施工的可行性。

  不過,位址的選擇固然重要,但有時「願」與「不願」,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是故,「兩害相權取其輕」,因地制宜的措施實在非常重要。

六、動線流暢的規劃
  任何一個空間均有其單獨之機能,空間與空間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均存有相互之關係,任一空間均為整個系統之一部分,設計完美之建築物必然的使各空間之間維持著和諧、平衡的關係,此種關係之連接稱之為「動線」。傢具的佈置,不要為了節省空間而呈現擁擠,應儘量使讀者的交通線路通暢。(註7)

  分析空間關係,規劃動線時,宜從讀者、館員及圖書資料的觀點來設計,基本動線規劃原則是不迂迴、不重疊。就讀者而言,移動路徑愈短愈好,為節省大多數讀者的時間,宜賦予利用率高之空間,較短之行走路徑,而讓少部分之讀者,走較多的路;將使用率較低之空間,或限制使用之空間,賦予較長遠的路徑。就館員而言,動線的安排影響其工作效率甚鉅,故移動頻繁之垂直或水平路徑,愈短愈好,但不可為了工作人員的方便,而造成讀者的不便,或降低服務的品質。(註8)

七、傢具佈置本身即是設計的一部分
  傢具的設計與佈置,展現不同的空間特性,且反映出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愛好。因此,傢具的設計與佈置是現代室內建築設計極為重要的部分。傢具佈置不但是設計意象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本的部分。建築物的美好或運作,必須靠傢具來表達、襯托。書架的擺置、桌椅的排列、影印機、微縮影片閱讀機、電腦終端機等現代圖書資訊自動化所需儀器之陳設等等,均須經審慎的安排和佈置。雖一吋之微,亦足以影響全盤,所以圖書館的設計圖,滿紙全是傢具佈置和各種不同的設計。傢具佈置對圖書館來說,已經不是重要或不重要的問題,而是圖書館設計的本體。一般說來,傢具的選用須符合專業實用性、規格標準化、經濟原則、人體工學、無障礙設計、顏色材質及與相關環境的搭配等原則。(註9)

  以往的圖書館建築均是由建築師蓋好硬體後,再由圖書館採購傢具,如此一來,將很難發揮整體的調和感,鑑於「從內部設計」(build from within)之重要性,傢具設計最好是由建築師統籌、設計,尤其是水電、空調、網路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

八、環境物理因素的考量
  環境的物理因素包括顏色、聲音、燈光、溫度、濕度等,茲分述如下:

 (一)隔音問題
  說話聲、間歇性的機械聲,例如汽、機車聲音、空調箱,容易干擾注意力,因此,在建築設計上對聲音的處理應特別注意。對於聲音的控制,可考慮下列幾種方式:1.採用地毯作為地板;2.採用吸音材料的天花板;3.利用書架的特殊排列。

 (二)採光問題
  自然採光是最經濟、最實用的採光方法,但過多的直接照射,則有害於書籍及閱讀者,應加以防備。室內的採光通常為人工採光,宜搭配得宜。

 (三)通風問題
  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空氣污染、灰塵、噪音均會影響學習的精神與效率,而溫度與濕度的控制,對資料的維護尤其重要,故通風與否對圖書館建築甚為重要。理想的溫度可在攝氏18-24度之間,濕度則在40%-60%左右。

 (四)色彩問題
  色彩主要為知覺上所產生的心理與生理的功能。圖書館的色彩不但要能與建築物個性相襯,而且要在視覺上發揮舒適、寧靜的功效。

  圖書館的建構,不能光靠一個人的智慧,而是許多人共同的思考、相互的討論所成的結晶;然而,在建館的規劃過程中,館長於擬定計劃需求書時,除了請館內人士參與外,亦須請教專家,如果能聘請具專業素養的圖書館建築顧問,就更為理想。國內建築一般缺乏此觀念,即使有規劃委員的聘請,也僅止於意見的參考,未具實質的影響力。要之,圖書館建築顧問自有其專業本領,其懂得建築和圖書館的語言,在長期的觀察、分析、歸納後,對圖書館館舍的規劃甚有助益。

參、圖書館建築規劃的步驟

  Mason認為圖書館建築計畫依序為基地評選、建築規劃、設計發展及營建工程等四個階段(註10),而Hall認為規劃是藉由蒐集及分析決定新設施需求的資料,以界定問題的科學與藝術。好的建築規劃應包含五個部份:社區分析、基地分析、圖書館本質的分析、預算分析以及空間分析。(註11)大陸學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是「圖書館的任務→職能→功能→平面→結構→造型→裝飾→庭園綠化」。(註12)茲分述如下:

一、規劃作業
  圖書館的建築需要三方面人士的互相配合,每一方面人士在從事這個計劃時都有其特殊的任務:

 (一)圖書館館長:
  館長的職責是決定每一個圖書館活動所需之空間大小,這些活動所須具備的物質及環境上的特色,以及他們之間功能上的相互關係,這些通常草擬成稿,稱為「圖書館館舍計劃」。有道是:「有好的業主才有好的建築」,使用者應將其願景及想要表達的公共意象轉化成規劃書。

 (二)行政主管:
  行政主管須爭取建築館舍的經費,妥善選擇地點及建築師,確定建築師所畫的圖樣是否能符合館舍計劃的需求,以及決定如何評審等事宜。黃世孟指出建築規劃報告書的內容宜包括:1.規劃目標。2.建築需求的外部分析(指社會、環境條件)。3.建築需求的內部分析(指需求預測條件)。4.建築基地與區位分析。5.相關建築案例分析。6.組織企劃。7.經營企劃。8.空間企劃。9.技術企劃。10.企劃案:規劃案製作與評估等。(註13)行政主管須審慎為之。

 (三)建築師:
  建築師的責任在將「館舍計劃」變成一套建築圖樣和規範,使其能在預算的額度內符合計劃中功能的需求,造就一個美觀而堅固的館舍。開始策劃館舍時,以後二、三十年間,影響館舍的任何可能變動,都要先考慮到,且做一決定。這些包括:圖書館新增服務的可能性,變更圖書館組織結構的需求等。

  在策劃館舍的過程中,館長、行政主管、建築師中任何一方面不能克盡全責的話,所建造出的館舍就可能失敗。考慮到建館舍是相當昂貴的工程,以及館舍通常使用超過半世紀這些事實,圖書館人員準備一項非常好的館舍計劃,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二、位址的選擇
  許多文獻顯示圖書館最好是在學校的正中央,如此一來,可以方便各學院的學生下課後,不管是從體育館、餐廳或宿舍等四面八方走來,都有一定的距離,不致於因為交通不方便而影響讀者到館的意願。也因此,圖書館常是一個學校的地標,不是正中央,就是最高聳、最宏偉的建築物。

三、由館方研擬建築計劃書
  館舍的建築計劃書首須說明圖書館設置的目的,分析現況─包括組織、人員、館藏、資料處理及服務設施等,再就館舍的面積大小、服務區上下左右之空間關係及設計上的特殊要求一一敘明。一般而言,「館舍計劃書」應包括下列等要素:

 (一)一般背景資料
  一般背景資料應包括母體機構的歷史、現況、未來發展目標、圖書館服務的哲學、內外在環境的種種變數以及使用者的定性定量分析。

 (二)功能的標準
  功能的標準係指圖書館功能所應參照的標準,亦即應用什麼標準、計算方法決定館舍藏書或座位容量?由那一單位決定書庫或閱覽室面積的配置大小?這些標準有時可以引用國家圖書館標準,沒有這類標準的,也可以參考圖書館館舍規劃之類的教科書或單行本。

 (三)每一區域的簡要描述
  計劃書中要說明在每一區域將會執行的活動、該區的結構要求(如任何必需的特別隔間、水管裝置和照明設備)、設於此區中的讀者座位、書架的數目,以及其它的必需配備等總面積。

 (四)各活動區域間功能上的相互關係
  館舍計劃書常是圖文並用的,那種活動要跟那一種活動緊鄰,以及讀者、資料及館員如何從這一區到另一區相互流動,這些相互的關係可以文字表示或以圖說明。

 (五)建築物在技術上或建築上的特殊需求
  技術上的考量包括聲效、照明、空調設備、標示以及地點問題等。任何「因地制宜」的因素均必須在需求書上一一交待,便於日後的整體規劃。

四、行政單位會商圖書館設計徵圖要點
  設計徵圖要點應要求應徵者針對下列各點提出說明:

 (一)負責本案之工作人員編組與其學歷等資格。
 (二)對圖書館設計有關之工作經驗。
 (三)以圖、模型及簡要文字說明構想,它至少包括:1.整體構想、2.其他配置、3.內部活動、4.動線關係5.建築物形式、6.結構系統、7.機械設備與電力照明系統、8.室內及傢具、9.其他有關設計與管理方面之注意事項,如:節約能源之考慮、符合校園殘障者適用之整體考慮、建築及建築技術等有關法令規定。

五、建築師的選擇
  建築師的選擇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雖然建築師的經驗我們可以打聽,但公家機構必須避免「私相傳授」、「利益輸送」的嫌疑。因此,有競圖遊戲規則的制訂。競圖固然是公開、公平、公正,但也有一些缺點,最明顯的就是許多有實力的建築師不願意參加比圖。其次,建築師與館方的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脫穎而出的建築師是否能尊重圖書館的意見,似難以預料。

六、審核建築工程設計建議書
  一般說來,新建工程計劃書草案係包括下列幾項:

 (一)緒論:1.圖書館目的與任務、2.圖書館發展目標、3.圖書館組織。
 (二)新館建築構想及設計原則。
 (三)新館建築計劃

    1. 本校人數預估
    2. 讀者席位預估及分配
    3. 員工人數預估
    4. 館藏數量預估
    5. 藏書量及讀者席
    6. 內部空間及人數分配
    7. 管制閱覽區空間需求
    8. 行政區空間需求
    9. 資料處理區空間需求
    10. 公共服務區空間需求
    11. 視聽中心空間需求
    12. 新建工程費用預估
    13. 新建工程營運維護費用預估

肆、中正大學的經驗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興建的圖書館約有十所之多(詳如表一),針對目前國內大學院校圖書館在建築發展方面,之所以未曾出現什麼實質性明顯的進步,陳格理語重心長的指出,最主要原因是圖書館在規劃設計階段嚴重缺乏可利用的「參考資料」。其所指的「參考資料」包括:

一、本土性的研究資料
二、使用後的檢討性資料
三、與決策相關的資料
四、具有相當信度和效度的資料
五、與設備運作及使用者在行為、認知或特性方面有關的資料。(註14)

  因此,他本人曾以中原大學為例,探討大學圖書館建築使用後的評估研究(註15),此外,曾思瑜以國立雲林科技學院為例,評估其圖書館空間之使用情形(註16),而蔡佳蓉從成大圖書館的經驗,探討圖書館建築在規劃及設計階段的幾項問題。(註17)最近,劉綺文亦針對淡江大學圖書館討論其評估結果。(註18)

表一:近十年來興建之大學圖書館建築

學校/項目 設計者 啟用年 規模 館藏容量 讀者人數 閱覽席位
中山大學 陳其寬 78 地下兩層地上十層6,000坪 60萬冊 10,000人 2,500席
彰化師大 王秋華 80 五層樓(含地下室)3,059坪 30萬冊 2,000人 1,018席
海洋大學 王秋華 80 五層樓(含地下室)2,154坪 24萬冊 3,200人 855席
中正大學 王秋華 82 地下一層地上八層9,000坪 150萬冊 10,000人 2,600席
雲林科大 黃有良 82 九層樓4,500坪 40萬冊 6,000人 1,500席
中央大學 莊朧 83 地下一層地上八層4,000坪 48萬冊 8,000人 1,538席
淡江大學 邱啟明 85 十一層樓8,200坪(含後棟) 85萬冊 20,000人 2,500席
交通大學 陳柏森 87 地下一層地上八層9,700坪 150萬冊 10,000人 3,300席
臺灣大學 沈祖海 87 五層樓10,712坪 385萬冊 20,000人 2,300席
成功大學 陳柏森 89 地下三層地上五層10,691坪 300萬冊 20,000人 2,000席

  走過從前,益發覺得,圖書館經營的理念影響館舍的配置甚鉅,以下僅就中正大學圖書館(圖二)建館時所遭遇的困難與一己之愚向同道請益:

中正大學圖書館造型

圖二:中正大學圖書館造型

一、館舍配置考量的因素
  館舍如何配置要考量的因素很多:

  1. 圖書的排列依類號或依語文?
  2. 過期期刊是否和圖書並置?
  3. 現期期刊是否和過期期刊緊密相鄰?
  4. 特藏資料是否獨立成一區?
  5. 自修室的設置有無必要?
  6. 研究小間的多寡如何取捨?(註19)
  7. 藝文空間(美感的追求)如何區隔?
  8. 餐廳的配備是否納入?(註20)
  9. 圖書館員工作空間的大小與地理位置如何取捨?
  10. 國際會議廳是否必需?

  以上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各館有各館的特性和包袱,只能權宜輕重,凝聚共識。

二、清潔維護工作必須提早考量

  1. 地毯的採用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2. 落地窗:圖書館的清潔維護非常重要,落地窗非常美麗,但是很難維護。

三、水電設施

  1. 電燈的控制
  2. 空調系統的選擇

四、安全控制

  1. 緊急避難
  2. 安全門
  3. 錄影監控
  4. 消防設備

五、傢具的重要性

  1. 舒適性
  2. 使用者的調查研究

六、圖書館的建築容量
  圖書館的建築是否一定要容納未來20年30年發展的空間?能否分期規劃?應逐步擴展?抑一氣呵成?

伍、圖書館建築未來發展

  誠如歐尼(Jerrold Orne)所說的:「所謂新理念,並非是外形規劃的理念,而是服務的理念─圖書館是學習中心、資訊中心和資源分享的中心」。結合這些理念,才能使圖書館規劃的中心,由館藏空間的需求轉為讀者使用空間的創造。(註21)在可見的將來,圖書館的面積將不會太大,原因如下:

 (一)圖書館的服務觀念已經改變,設計觀念必須以節省讀者的時間為依歸,此包括兩個意涵:

    1. 不必為了求氣派,增加讀者走動的距離。
    2. 館藏零增長的觀念-添購新書也淘汰舊書。

  圖書館之間的競爭不在大小,而在滿足讀者的程度,館藏須專且精。

 (二)人手不足的窘境影響建築的美意
  向政府要錢容易,要人很難,在很多事情都是「一次投資」的政策下,大而不當的建築,其後患無窮。

 (三)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網路的蓬勃發展,圖書館架構已由中央走向分權,系館院館的風氣又再抬頭,而數位圖書館的發展也將挑戰著未來的圖書館建築。1991年,IFLA年會時,圖書館建築和設備小組(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曾經歸納出迫切需要的課題:

    1. 如何撰寫符合圖書館功能的建築計畫;
    2. 儲存非書資料設備的選擇;
    3. 資訊科技使用的安排;
    4. 標示系統;
    5. 座位的擺設;
    6. 適合讀者的燈光。(註22)

  因此,有1991年David Kaiser的"Preparing the Building Program Document",1992年Robert Klans Jopp的"Security in Library Buildings",1993年David C. Weber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y Buildings"以及Harry Faulkner-Brown的"The Initial Brief";和1996年的"Directional Signs"。(註23)

  而David Kaser特別強調圖書館建築的經濟性(Library Economy),這個經濟性包括三方面:1.圖書館設計和營造的經濟性;2.讀者使用圖書館的便捷性;3.因應資訊服務的多變性。(註24)其觀點和1999年國際圖書館學會聯盟(IFLA)圖書館建築設備研討會的原則不謀而合,亦即未來的建築應以有效的管理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和使用最少的維護費為最大原則(註25)。

  Richard Waters(註26)和Ludwig(註27)均認為現代的科技發展和相關的社會變遷對明日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將產生影響,此包括:

  1. 沿用模矩式規劃,以保持圖書館內部空間的最大彈性。
  2. 保留更多的地板方格和線管,以滿足不同的線路(電線、同軸線纜和其它傳輸線路)。
  3. 需要更多的插座和彈性電流。
  4. 重視人體工學,以提供最佳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及生產力。
  5. 利用更有效的溫濕度控制和感應裝置,以維護各種書刊儀器設備。
  6. 採用更多各式各樣的傢具,如個人閱覽桌及研究小間。
  7. 漸增密集書庫的容量。
  8. 增加多功能的會議室,提供教育和資訊服務。
  9. 加強節省能源和維護成本效益的設計。
  10. 結合更精密的安全系統(如圖書資料電子防盜系統及防火、防蛀、防熱等系統)。
  11. 智慧型建築的考量。(註28)

陸、建議事項

一、細心研擬圖書館建築計畫書
  「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自艱辛」,對建築師而言,「建築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提前作業,做好準備工作」永遠是最好的方便法門。圖書館館長草擬建築計劃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廣泛瀏覽有關圖書館建築的書刊。
 (二)參觀各種新建築,特別是新建造的圖書館,可以在參觀中獲得啟示,別人有缺點的地方,應儘量避免,以免重蹈覆轍。
 (三)了解學校的發展目標、教育方針以及其與圖書館的關係。
 (四)與行政當局詳細研討各種可能發生之問題。
 (五)仔細研究圖書館建築可供使用的基地,同時要考慮圖書館建築的位置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六)竭力了解建築的一般情形,以及建築師對建築圖書館之經驗。

  此外,美國圖書館協會亦曾建議有關圖書館建築規劃時應注意的各項準則,如基地的選擇、內部設計、書架排列、安全維護等清單。(註29)

二、掌握新圖書館參觀的重點
  訪問重點在1.選擇建築師的過程和2.師生及圖書館館員參與設計的程度。參觀重點包括:1.外型的美感與創意。2.大門入口是否便利,且引人入勝?3.無障礙空間的落實。4.採光、日曬情形。5.噪音的處理。6.傢具、座椅之質料及舒適程度。7.複印室、研討室、研究小間、展示廳的地點、大小。8.能源效率。9.動線是否流暢?10.功能區隔。11.美化環境之設施。12.安全管理。圖書館建築固然有共同的規範與準則,但每館的性質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提高設計質量
  大陸地區曾於一九八二年三月在西安舉行過全國圖書館建築設計經驗交流會,於一九八六年五月在瀋陽舉行全國高校系統圖書館建築研討會,並於一九九○年在寧波舉辦全國圖書館建築設計學術研討會。台灣地區亦應急起直追。在評估專案時須考慮:應選擇的合理性、適用性、經濟性、高效性、安全性、舒適性、靈活性、可發展性、藝術性、環境質量和建築施工的水平。(註30)

四、做好使用後的評估工作
  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圖書館建築的規劃亦必須與時俱進,配合科技的變遷、使用者的需求予以調整、修飾。陳格理曾經多次為文強調圖書館使用後評估研究的重要性。使用後評估不但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建築環境的使用功能,檢討規劃設計的缺點,亦有助於新需求的認定,因此,一份完善的規劃報告必須包含相關的研究、評估及溝通等方面的資料(註31)。雖然使用後評估有其獨特性,但是相關因素間的關係及其影響層面和深度的評估研究對規劃工作是非常有價值的。

五、儘速訂定「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
  圖書館建築設備標準可供館員在規劃時做參考,亦可據此評估使用成效。大陸地區已訂定許多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我國雖於民國八十四年頒佈「公共圖書館建築設備標準」,但是沒有法定的約束性,而且缺乏量的指標,宜效法美國建立符合國情的基本資料。

柒、結語

  建築大師Moller曾謂「設計良好的建築環境與個人相互作用,不但可以滿足物理的需要,尚可滿足情緒的需要。這樣可喚起人類的自尊,並鼓舞其成長」(註32)。在「虛擬圖書館」聲中,實體圖書館的空間規劃將比以前更來得重要,因為讀者不一定要來圖書館找資料,即使要使用也有諸多選擇。因此,多功能的圖書館建築將是未來的走向。

  鑑於無紙社會的來臨,圖書館的建築將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好用」、「能用」。隨著新科技的日新月異,圖書館的建築須為電腦網路預留足夠的空間;除了朝「智慧型大樓」的目標前進外,亦須考慮日後維護的成本,尤其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更要注意科學化的管理,以最精簡的人力,服務最大的空間。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1999海峽兩岸建築研討會,會後參酌與會學者意見,參閱最新文獻、修正完稿。)

【附註】

  • 註1:Jay K. Lucker, "Library Buildings: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Sci-Tech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ed.by Cynthia Steinke (New York: The Haworth Pr., 1992), p.97.
  • 註2:王俊雄,「好的圖書館建築設計如何產生」,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期(民81年12月),頁38。
  • 註3:王逸如,「圖書館建築設計原則」,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9期(民75年),頁9-15。
  • 註4:Harry Faulkner -Brown, "Some Thoughts on the Design of Major Library Buildings",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Netherlands: the City Library of the Hague, August 24-29,1997.
  • 註5:中國圖書館學會建築與設備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創作委員會,「全國圖書館建築設計學術研討會紀要」,圖書館設計:國情與未來(杭州:浙江大學@pitch(-1)出版社,1994年),頁4。
  • 註6:鮑家聲,圖書館建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 註7:謝寶煖,大學圖書館內部空間配置之研究(台北市:漢美,民79年)。
  • 註8:同上註。
  • 註9:胡歐蘭、陳曉理,「資訊時代圖書館的傢具與設備」,1999海峽兩岸建築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淡江大學,1999年),頁146。
  • 註10:Ellsworth Mason,"Management of Library Building Planning",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卷2期(民國85年10月),頁14。
  • 註11:Richard B. Hall, "Communicating with Graphics in the Library Building Program," Illinois Libraries(December 1978):778.
  • 註12:同註5。
  • 註13:黃世孟,「大學圖書館建築設計條件研擬與案議課題之分析」,1999海峽兩岸建築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淡江大學,1999年),頁287。
  • 註14:陳格理,「圖書館建築與用後評估研究」,大學圖書館,1卷4期(民86年10月),頁18。
  • 註15: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為例(台北市:捷太出版社,1993年)。
  • 註16:曾思瑜,「圖書館空間之使用評估-以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圖書館為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3期(1997年),頁275-285。
  • 註17:蔡佳蓉,「從館員觀點談圖書館建築在規劃及設計階段的幾項問題」,大學圖書館,第一卷第四期(86年10月),頁52-70。
  • 註18:劉綺文,「淡江大學圖書館使用後評估初議」,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築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淡江大學,1999年),頁271-281。
  • 註19:芝加哥大學有儲物櫃與書架供研究生使用,在台灣則會造成管理的死角,此為國情的不同,無法照單全收。
  • 註20:陳格理指出圖書館內的飲食服務空間約分為三類:1.提供正式餐飲服務的餐廳;2.提供冷飲及簡單點心;3.販賣機器。參見其發表於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六卷二期(民77年12月),頁9-17之「從大學圖書館飲食服務空間探討圖書館的建築規則」。
  • 註21:Jerrold Orne, "Library Building Trends & Their Meanings", Library Journal102 (December 1, 1997): 2397-2401.
  • 註22:"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http://ifla.inist.fr/ifla/VII/s20/annual/ann95.htm
  • 註23:同上註。
  • 註24:David Kaser, "Library Economy in Building Planning,"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22(October 1996): 1-28.
  • 註25:Wim Renes, "Introduction", in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wf(para), Hague: the city library of the Hague, August 24-29, 1997, p.7.
  • 註26:Richard L. Waters, "The Library Building Tomorrow", Library Trends 36 (Fall 1987): 445-474.
  • 註27:Logan Ludwig, "Recent Health Sciences Library Building Projects,"Bulletin of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81(October 1993): 358。
  • 註28: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http://www.ifla.org/VII/s20/slbe.htm (visited 2000/1/28)
  • 註29:William W. Sannewald , Checklist of Library Building Design Considerations , 3rded , (Chicago: ALA, 1996).
  • 註30:同註5,頁8。
  • 註31:A. Martin, "The Library Building Program."Wilson Library Bulletin 4,(January 1967):514。
  • 註32:S. K. Moller, "Integrating Build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Tools, in the Big Picture-Proceedings of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s 4th Regional Conference, Sydney, November 1996.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