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星期五-現代文明病的探討與解決之道

文:周一嫻(專業翻譯)

  還記得《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嗎?法國作家米歇爾‧杜尼耶依據原著寫成了《星期五》這本書,被譯成數國語文,廣受歡迎,還拍成了電影。

  杜尼耶書中的主角也叫魯濱遜,二十五歲,航海為生,一七五九年航行中遇到海難,他被吹落到一個孤島上,剛開始他還寄望有船經過,但終未如其願,他只有自立救濟,造了一艘名為「逃避號」的船,他仿「諾亞方舟」的樣子,耗時耗工的完成了這艘船,卻忘了把它建在近水處,以致於他根本拖不動這艘船下水。這個打擊實在太大了,他開始自暴自棄,學山豬浸在泥沼中,用以痲痺自己。漸漸地,他開始產生幻覺,看到死去的姊姊露西,終於,他了解到沉淪只會使人走向瘋狂甚至死亡,他再也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不可知的海上,而應腳踏實地的接受現實,掌握他能控制的東西-眼前的這個孤島。於是他將小島命名為「希望之島」以示其決心。

  杜尼耶假設魯濱遜所處的小島物產豐富,加上殘船留下的日常用品足以使他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卻仍無法彌補孤獨對他的啃蝕。魯濱遜的情形不正是許多現代人的寫照嗎?很多人有充足的物質享受但寂寞依舊。「逃避號」包含的寓意是有人將空虛的心靈寄託書本、宗教,卻發現它們和事實有距離;還有人沉淪於肉體的放縱,如書中的泥沼,這更是迷失的開始。

  魯濱遜在幻覺中看見死去的親人,這使他心生警惕,他決心振奮起來,開始種田、養殖、做麵包、蓋房子、制定了日曆、度量衡、訂定法規:星期五禁食,星期日休息。他自己任命自己為島主,島上的一切都制度化、規則化,並利用禿鷹的羽毛與魚噴出的墨水製成紙筆,記錄他的心路歷程。

  從這個過程中,著者探討的主題是工作是否能填補不安與寂寞呢?工作的慰藉顯然是脆弱的,著者借用書中罹難船長的話說:「成就是表面的,幹練是表面的。」當人給自己制定宗教、社會、道德規範的同時,就等於加諸桎梏於自己。當魯濱遜終日汲汲忙碌時,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竟然笑不出來了,因為他變成了一個嚴肅的工作狂,除了事業還是事業,這不也正是許多現代人的寫照嗎?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但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就後,就再也捨不得既得的東西,比如物質、比如地位、比如慣性的生活方式。人們對工作產生了嗎啡般的依賴,正是因為人的心靈中除去這些,找不到更好的寄託,然而工作帶來的壓力與競爭使人變得冷酷殘忍,就像著者所形容的:「好像在一個變形的鏡子中看自己。」人變成了畸形的怪物。

  有一天,來了一些野人在島上舉行祭典,魯濱遜在無意中救了準備被祭祀的人,他給他取名「星期五」,因為那天剛好是星期五,從此,他多了一個奴隸,他教他各種文化儀節,想把他訓練成一個「文明人」,但星期五野性難改,有一天,他在偷抽菸時被魯濱遜發現,情急之下,把煙斗丟向火藥(這是舊船留下的東西),島上的建設毀於一旦。

  魯濱遜和星期五的關係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探討。朋友是寂寞的良方,但結交容易相知難。星期五對魯濱遜心懷感激,因為他是他的救命恩人,但這不意味著他從此必須丟棄原來的自我(野性),完全去遷就另一個人的生活模式,這是違背人性、違背自然的,終究不能長久。星期五對主人的服從只是為了感恩,連繫他們倆的是權利與義務,缺乏互敬與了解,這種壓抑終有爆發的一天(書中的爆炸事件),想想我們的週遭,無論是老闆與員工,夫妻、親子、朋友間的相處不都是同樣的道理嗎?

  爆炸摧毀了魯濱遜所有的財產,但同時也打破了他和星期五之間的藩籬。他不再高高在上,因為他失去了經濟上(物質)、政治上(統治)的優勢,然而他卻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長久以來,他受夠了管理上的繁雜瑣碎與強裝出的威嚴,卻不知如何跳脫出來,現在他和星期五都得到了解放,甚至情況完全顛倒,因為沒有了物質文明,一切倒回自然狀況,魯濱遜必須向星期五從頭學起。他學星期五剃了鬍子,脫去衣服,徜徉陽光下;星期五將公羊的骨頭製成豎琴,邀魯濱遜聆聽自然的樂章;他們還各做了對方的玩具替身,將互相對待的情況重演一次,讓彼此都有反省的機會,卻無暴力或惡言相向,從互相了解中發展出真正的友愛。

  他們的新生活是由和自然共鳴與互愛構成。杜尼耶認為這是重建文明最好的良方。許多人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中,杜尼耶認為人可以免去這種精神的折磨,他提出的解決之道首先是遊戲,不單指玩樂的遊戲,而是指「遊戲的心」,也就是去除過度的嚴肅與壓力感,凡事得失心不要太重;其次,常常接近大自然,學習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對於他人,能以同理心對待。

  杜尼耶在書的最後製造另一項人性的考驗,那就是當魯濱遜與星期五正快樂的享受平靜的生活時,一艘名為「白鳥號」的船剛好經過,發現了他們,但船員們對於島上豐富物產的興趣顯然遠超過這兩個「野蠻人」,他們隨意砍樹,殺羊取樂,其中一人發現了兩枚金幣,他們竟然放火燒草原,想找出更多的金幣。當船長請魯濱遜上船吃飯時,他看見一個小水手,只因小小的過失,就被毆打虐待,魯濱遜驚駭於這些所謂「文明人」的行徑,決定繼續留在島上。

  第二天起床,魯濱遜發現星期五不見了,原來他受了船員的引誘,離開了他,魯濱遜傷心欲絕,突然,一個身影從山洞中出現,原來是那名小水手,他受不了虐待,選擇留在島上。

  魯濱遜為什麼選擇留在島上?並不是因為目睹船員的粗暴、殘忍與貪婪,而是看透了人永不知足的本性,不斷追求財富與各種滿足卻不知節制,一心向外求而少有內省力,他看透了人性,得到真正的智慧。星期五是繼續追求智慧的人,他還需要更多的歷練,小水手則是剛起步的新生。

  杜尼耶善用小故事傳達寓意,但卻不強迫讀者接受他的觀念。《星期五》這本書的結局出人意表,它留給讀者無限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決定書中人物的命運。杜尼耶在書中提出的文明病,我們感同身受,他開出的藥方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開過,如物極必反(爆炸);陰陽調和(和諧相處);順其自然等等,都使我們對杜尼耶有著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