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民眾議院-自然寫作新座標

文:顧敏耀

  哇!沒想到離台北這麼近的地方有這麼漂亮的溪流!」這是與劉克襄一同走在「內寮古道」上的美國賞鳥家尼克忘情的驚呼。很多人讀了這本新書,恐怕也會發出同樣的驚嘆:原來台灣有這麼美的地方!

最完整的山林踏查

北台灣漫遊  作者劉克襄長年進行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而本書是他繼早年成名作《台灣舊路踏查記》之後的另一部詳細介紹古道/舊路的長篇著作。本書號稱是「自伊能嘉矩以來百年來最完整的山林踏查」,伊能嘉矩是日治時期撰成《台灣文化誌》三大冊的台灣文史大家,不過,伊能恐怕也沒有像作者這般專門為北部諸多古道寫下如此詳實的調查紀錄。如果仔細翻閱書中內容之後,將會發覺封面所標示的「劉克襄五年來嘔心瀝血之力作」恐怕不是廣告詞而已——作者總共介紹了一百條不知名的山徑,再附上逾百張他親自手繪的精密地圖以及許多精緻的素描與攝影照片,這的確是極為實用而新穎的山林踏查紀錄,讓國人領悟到欣賞山林之美,並不需要花大筆金錢遠赴歐美紐澳。

以直覺取代衛星定位

  本書共分兩大冊,涵蓋地區從北海岸一直到新竹關西。劉克襄放棄傳統山系的地理歸類,而轉以自己的直覺、旅行的經驗和地理情感來做排列;他同樣也不使用GPS衛星定位,認為那長串的數字堆疊會讓人覺得「彷彿在外太空星際漫遊」。總之,作者將冷冰冰的「登山指南」化為帶著濃厚人文氣息的文藝作品。書中每一條步道至少都有一張彩色地圖指引,而圖上的地物標示符號,諸如竹林、瀑布、三合院、古墓以及炭窯等,也都十分小巧別致。那些地圖不只清楚輔助讀者了解文字敘述內容,其本身也帶著別出心裁的趣味。劉克襄還將山上特有的動植物,例如野兔、蕨類、斑蝶、藥草以及野菜等等,運用素描或者照片清楚的穿插其中。我們一翻開扉頁,各式各樣的插圖便紛至沓來的奔赴眼簾,形成圖像與文字相得益彰的混合式文本,除了看出作者的多樣才華之外,也屬於本書的一大特色。

  劉克襄將他的登山健行心態稱為「漫遊」,且發展出一套「新漫遊主義」——不是汗流浹背的一味往前疾走,亦非毫無目的隨遇而安;他是有一個既定的目標與路程,將身心放鬆,有如氣功之吐納,舒緩的享受眼前所看、耳中所聽以及身體所感受的山中靈氣。正因為作者並不以「攻頂」為目的,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因此,他除了仔細提供行程、步行時間與適宜對象等實用性知識之外,也試圖解決眾多登山者在「漫遊」過程中所升起的疑惑:為什麼這邊要叫做這個名字?此山中聚落的拓墾歷史為何?他們的謀生方式呢?附近有哪些哺乳動物出沒?這些古蹟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等等,作者想必也是一位好奇寶寶,他早就透過書面資料收集以及訪談當地居民來解決這些謎團,甚至還主動重現歷史現場,例如他就在「五坑越嶺道」尋找日治時期號稱「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在戰後躲避當局特務而失蹤的地點,在「菜公坑古道」遙想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貧困的童年與母親上山撿柴的孱弱身影,於「獅球嶺古道」則彷彿眼前就浮現「清法戰爭」與「乙未之役」在砲台基地發生的慘烈戰鬥。藉由這些當地歷史記憶的重新被喚起,讓古道踏查不僅是欣賞當地的自然環境,更進一步在歷史的縱深中,體會其背後豐富的人文背景。

在山林中體悟人文

  走在旖旎迷人的山徑上,劉克襄更會順手拈來許多美麗的台灣古典詩作,例如在「內寮番婆路古道」上,他引用了清代竹塹著名詩人林占梅的〈由芝蘭山過金包里〉,在「燦光寮舖小徑」則想起了「開蘭名宦」楊廷理的〈上三貂嶺〉,在「紗帽山小徑」引出日治時期女詩人李如月的〈草山途中即景〉,詩作與美景兩相輝映。除了諸多優美的的古典詩之外,還有古碑文、民間歌謠以及其他早先西方踏查者的紀錄文字也都穿插出現。原來作者正是利用這些山徑古道做為平台,在其上縱橫交織著許多不同形式與內容的文本,使得原本樸質的文字也變得五彩繽紛起來:讀者或因為與前人有著同樣的感受而驚喜,或因為體會到滄海桑田而感嘆世事無常,眼前的山林景色給人的感受因此而更顯多樣而豐滿。

  劉克襄說道:「我是走路平緩的人,速度不若一般常登山的山友。」也正因為他採用這種緩慢的行走方式,因此往往能夠注意到一般登山者所忽略的事物,例如路旁的小土地公、萬應公、石頭公或大樹公的矮小祠廟,其背後卻也有一番耐人尋味的歷史文化意涵。甚至作者在「鹿堀坪越嶺道」還細心的看到平常人不會注意到的一個玻璃酒瓶,他仔細端詳瓶外的字樣發現竟然寫著「日本麥酒株式會社」,經過一番考證之後得知這間製酒公司原來是日本人在青島設立的,也是現今「青島啤酒廠」的前身,因此作者心中漾起了眾多思緒:「猜想這個酒瓶是日治時期某一個林班的工人,帶上來喝掉而遺棄的吧。而一個當年由日本主控,在中國青島製造的啤酒,竟在一甲子之前,出現於遙遠台灣島的山上,我不免有著異樣的感傷和好奇。」心思已藉著酒瓶馳騁在數十年前的台灣山林。不過,筆者同時也想到:那位林班工人絕對也意料不到他隨意丟棄的酒瓶,在數十年後,會被一位作家寫到書中吧!這些額外的樂趣,正是作者透過比一般人細膩的眼光所發現。

北台灣漫遊  這兩本台灣北部山徑的介紹,文辭並沒有刻意精雕細琢,但是在淺顯樸實的文字背後,卻形成一種帶著知性與感性卻又輕鬆悠閒的獨特風格。走吧!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之下,一邊欣賞著山林美景與人文建築,一邊採集腳邊的野菜、辨別著耳邊是哪種鳥兒在啼叫,悠閒的「漫遊」過這諸多不知名的美麗古道吧!

(編按:本專欄開放各界人士投稿,請參閱目錄頁聯絡信箱)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