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推手─愛的書庫 湧現閱讀漣漪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鄭懿瀛

  身材高瘦,充滿書卷氣息的南投縣旭光高中老師陳一誠,經常利用放學後走路回家的半個小時路程,或是假日到廟裡靜坐的時間,細細地思考,如何才能將閱讀文化持續不斷地推廣,就像漣漪一樣,從臺灣的地理中心向外擴延,直到最遙遠的角落,都充滿著書香與希望。

書香漣漪 循環不已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受到書香薰陶,個個氣質出眾。  「今年是民國100年,而『愛的書庫』已在去年搶先突破100座,因此,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便提出『書庫百座、愛心百顆』的閱讀活水計畫,作為今年推動的主軸,希望引進更多資金挹注,讓『不山不水』的偏遠地區學童,能獲得新的好書、新的活水源頭。」

  陳一誠談起閱讀文化基金會的理想,眼神中自然散發出熱切的想望。因為,早在2005年2月,921震災重建基金會資助設立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的前身「台灣閱讀推廣中心」時,他和一群熱心推動班級共讀的老師,就是幕後最重要的推手。

  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計畫建構一個「共讀好書、循環運用」的模式,也就是後來在同年4月於草屯虎山國小率先設立的「愛的書庫」,在夢想之湖丟進第一顆種子石頭,然後,閱讀漣漪便一圈一圈湧動而出。

新竹貨運 免費物流

  921震災重建基金會階段性任務結束後,為了讓「愛的書庫」能夠永續經營,便在2006年12月,協助「台灣閱讀推廣中心」轉型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持續推展「愛與分享、智慧循環」的信念。

  「具體的作法,是由基金會捐助經費,購置大量『好書』,同一本書採買40冊裝成一箱,由老師主動提出申請,物流業者就會將一箱一箱書籍運往有需求的地方,讓同班同學能夠人手一冊,共讀好書,交換豐盈的成長和喜悅。」

  陳一誠特別感謝新竹貨運公司,在漣漪擴展的過程中,提供完全免費的物流服務,讓「愛的書庫」可以迅速地進駐到一個又一個偏遠的角落,點亮一盞又一盞知識的明燈。

  新竹貨運是在3年前投入這樣無怨無悔的旅程,讓原本因為裝書、搬書經常閃到腰的老師們放下不少重擔。「起先是響應花蓮東華大學的推動計畫,協助運送選定書籍到花蓮山區各國小;後來,有鑑於南投縣信義與仁愛這兩個山區鄉幅員也十分遼闊,新竹貨運又繼續將服務的觸角深入到中央山脈的這端;半年後,東西向的雲、嘉兩縣也成為這項物流服務的受惠地區。」

  由於物流服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基層教師的反映下,教育部從98年度起開始編列一年250萬元的預算,讓全臺「愛的書庫」的書籍流通,正式由新竹貨運全面負責。「其實,全部的物流費用,一年大約500多萬元,扣除教育部的補助款,其餘約300萬元左右,仍由新竹貨運全部吸收,讓人非常感恩。」

百年樹人 愛心無限

  陳一誠進一步指出,「愛的書庫」能夠在短短5年時間內迅速超過110座,除了新竹貨運的大力贊助外,還有很多志工、退休老師也捲起袖子,同樣無怨無悔地投入這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偉大工程。

  而「好書」的篩選與整理,則主要由埔里育英國小、南投國中、竹山延平國小等學校的老師負責,先分低、中、高年級適合的書籍,再評選出優、甲、乙不同等級,提供給基金會作為購書優先順序的參考。

  另外,一些工商企業界的老闆,也在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廖祿立的熱情感召下,踴躍地捐款或認養書箱(一個書箱40本書,一年認養費用1萬元,而成立一個書庫約需50箱書),並且在企業內部成立一個又一個讀書會,播撒閱讀的種子。

  總計前年共募得1,500萬元,去年則成長至2,500萬元購買5萬本書籍,購書總量則已達44萬本左右,除了提供各「愛的書庫」新書循環外,光是學童響應「寫10(篇心得)贈1(本書)」活動便送出1萬本,而88水災時,基金會更捐出2萬本新書給受災學校,重建閱讀的資源。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一些基層的老師們,熱情響應班級共讀的理念,不但積極爭取『愛的書庫』的建置,輔導小朋友養成閱讀的習慣,甚至把整個閱讀課程拍攝下來,放在網路上提供有心推廣者一個示範觀摩的管道。」

選好書、送好書,是陳一誠最大的心願。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出版會刊,記錄愛的書庫成長的點滴。書架收藏好書,也收藏愛與溫暖。

廣泛閱讀 養分多樣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在眾人的參與協助下,終於見到讓人欣慰的成果,談起當初的發想,這個共讀計畫的主要推手陳一誠,心中實在有百般感觸。

  「我服務的旭光高中是一所完全中學,國中部升學班學生一心一意的目標,就是要考上理想高中,於是,經常會有大大小小的考試,逼使他們不得不將全副精力放在苦悶的教科書上,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通通被扼殺掉。」

  陳一誠認為,閱讀就好比吃飯,不能只挑教科書下肚,有時還應該吃一些清粥小菜,也就是看一些課本以外的好書,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養分均衡,成就健全的人格;反之,如果不能多方攝取知識的養分,即使熟背教科書擠進明星學校,終究還是會營養不良。

  基於這種想法,再加上他曾接觸過九年一貫教材的研發工作,發現國內出版界其實出了許多適合國小和國中學生閱讀的好書,當時他就在想,要怎麼樣才能將這許多「幸福資源」,讓每天為沈重課業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學生也能夠享用,讓他們能夠攝取更加均衡的養分?

  「剛好921之後,重建基金會希望能在災區重建工作上,添加一些新的重生元素,我們的班級共讀好書計畫,便獲得落實和推廣的機會……我們的想法是所謂的『三七比例』,也就是希望學生能分配70%的時間研習課本,30%的時間閱讀課外的好書。」

書香滿屋 人文變革

  如今,陳一誠等人的理想已一點一滴地在實現,不但讓偏遠地區的學童有機會接觸到精選的好書,也讓一些過去只知猛K課本的學生,得以重新享受純粹閱讀的喜悅,一場人文變革正在悄悄地進行中。

  而扮演這場變革關鍵性角色的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除了在去年湊足經費擴充現址之外,也全面推動基金會財務獨立,由外聘會計師來監督審核各界捐款的利用情形,「讓每一份愛心都能散播出去。」

  另外,經過靜思冥想後,陳一誠也在去年12月,向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會提出民國100年「書庫百座、愛心百顆」閱讀活水計畫,希望各界能夠踴躍捐款,挹注各「愛的書庫」新的活水,在2至3年能全面換置新書,使得共讀活動能夠更加豐富而精緻。

  陳一誠和服務於虎山國小的妻子林芳智,不但是「愛的書庫」重要的推手,他們也以身作則,除了自己喜愛讀書,也陪伴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陳一誠笑說:「我希望他們能透過閱讀,來讓自己的天賦能夠獲得自由的發展空間。」

  現在,在陳老師和林老師家,就讀幼稚園的老么正聚精會神地聽媽媽唸故事書給他聽,已經國中三年級的老大除了課業外,還會抽出時間「沒有目的地閱讀」,單純地只是因為「喜歡閱讀」。於是,喜歡閱讀,便成為心靈提升的力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