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新校園運動─各位同學好 我的教室在孔廟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你們有看過孔子的樣子嗎?我看過孔子的畫像,他有著像兔寶寶的牙齒唷,長得高大,孔子也是中華文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們尊稱他為至聖先師。」忠義國小六年級的小小解說員們,正在比手畫腳地跟一年級的學弟妹介紹著孔廟的歷史以及文化,不時引來小朋友一陣哈哈大笑。

  忠義國小實施鄉土文化的本位教學課程已經很多年,其中一個便是培養小小解說員的課程,看到他們從陌生、害羞、緊張,到現在可以自信、生動的在眾人面前精采解說,校長吳淑美眼裡盡是滿滿的驕傲與感動,而我站在一旁也不知不覺聽得入神,跟著鼓掌叫好。

圍牆倒了,視野就開闊了

台南市定古蹟武德堂是忠義國小的禮堂。  外地人來到台南孔廟,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這裡還有個美麗的精緻國小,校舍採書院式的斜屋頂造型、光影交錯的迴廊、彩繪地磚,還有一條清澈的成功溪潺潺流過校園,午後的陽光將小溪照耀得如同一條閃閃發光的緞帶,環繞著老樹,還有許多魚兒優游著,好不幸福,更別說學校禮堂還是市定古蹟,原為日治時期的武德殿呢!

  會有現在的景致,吳校長笑著說:「也是經過了一番努力啊,和全體師生一起當工友揮汗分工下的成果,像現在廣場的石磚也是看到孔廟剛好在改建,一早大家搶時間去搬撿回來,廢物再利用的。」忠義國小創立於1940年,因為位在台南市的市中心文教區,學生人數增加得十分快速,校舍不敷使用便不斷地向上加蓋,形成了舊建築頂著新教室的「老背少」情況,十分危險,加上1997年台南市政府規劃孔廟文化園區時,曾有廢、併校之說,認為忠義國小建築量體太高,妨礙視覺軸線,四周高聳的圍牆,阻隔整個文化園區的動線,造成視覺隔閡及景觀的衝擊。

  透過辦理多次公聽會,最後贊同學校繼續保存,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的創意概念重新打造忠義國小,但為維護一級古蹟孔廟周圍街廓的歷史特質,決議學校規模縮小,以小學30班、附設幼稚園3班,全校共33班的量體,配合園區作整體規劃,自2004年開工,至2006年竣工。從硬體改建及到軟體的教學融入孔廟文化園區,成為一所與古蹟並存極富人文氣息的優質學校。

培養「可以帶著走」的文化能力

武訓牆。  因為孔廟文化園區就等於是學校教室的延伸,以及周遭古蹟眾多,無一不是現成的教材,所以忠義國小在規劃學校本位課程時,以鄉土文化為學校特色課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不一樣的學習目標。

  一年級從開學式就是到孔廟舉行啟蒙禮,並用說故事的方式,讓新生認識自己的學校作為出發;到二年級就從學校內擴大到社區,認識好厝邊:莉莉冰果店、永華宮、司法博物館、府中街、文資館等;三年級是認識台南的故事、老字號的小吃、俗諺、俚語等;四年級展開古蹟探索之旅;五年級從事不同主題的探討;六年級則以實地導覽解說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孔廟文化園區,經過上課、筆試、口試到實際導覽等層層關卡,通過後頒發小小解說員的證書及導覽證。

  而每一學期都會有一次「大手攜小手」的活動,讓六年級的小小解說員帶著一年級的小學弟妹,一起遊覽孔廟,許多小小解說員甚至自己動手做道具,只希望能讓「小手們」能更清楚了解孔廟。看著這群小小解說員眉飛色舞的模樣,除了解到他們從這課程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外,也培養獨立思考及解答問題的能力,他們不只是一年級小朋友的榜樣,更是忠義國小的驕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