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原住民部落進行「部落遊學」,在近年來越來越熱門。長期關心部落議題發展的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劉炯錫表示,過去台灣是殖民地,部落、村莊都曾經被殖民過,因此部落的「去殖民」一直是個很重要議題。劉炯錫認為,到部落遊學可以學習到十九世紀祖先所遺留下的知識,像是回到一、兩百年前的時代,學習當時的智慧、美感與哲學。
強調「去殖民」的核心價值
身兼台東大學教授的劉炯錫指出,我們從沒好好珍惜過去祖先所遺留下的知識與美感,就像建築物雖然琳瑯滿目,但美感可能還比不上二、三百年前的閩南式建築;原住民歌謠是經過幾百年來所醞釀出來的歌曲,而現代人卻只強調創作;部落遊學表面上是一種學習,但主要重點是希望透過在地文化,引導學員認識台灣山林生態與生態文化,並學習與自然生態共存之智慧。部落遊學強調的重點,是透過學習來了解前人的智慧;人類早期是以部落為主,部落後來變成國家,卻淪落為「暴戾集團」,像帝國主義般「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也把部落完全消滅瓦解,還透過教育體系、警察體系管制思想與言論,這就是國家主義所強調的統治與獨裁,這與部落社會所強調的部落主義大有不同。部落主義社會結構比較鬆散、不嚴謹,但每個人卻很平權、有尊嚴,因此,部落遊學最主要的核心是強調「去殖民」。
劉炯錫舉例說明,部落遊學其中一項活動即是採集體驗,原住民與農民之間的觀念有很大的差異,因為農民所講求「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穫」,但原住民的採集並不是如此,人們不需耕耘就會有收穫,而對自然態度是尊重並非干擾或控制,農民就會控制,所以農民伴隨的就是帝王社會,而真正部落社會就沒有所謂求償或統治者。劉炯錫強調,過去很多人習慣用「封建思想」看原住民部落,將頭目或酋長看做是國王一般,事實上,在部落裡沒有這種人,沒有所謂國王或統治者,部落社會是崇尚自然的一種社會文化,並沒有誰想去控制誰。劉炯錫強調,平權概念是因為帝王社會出來之後,人類要爭取權力才會用平權,但對部落社會而言,是強調關懷跟愛、以及人與人之間良好之互動關係。劉炯錫語帶無奈的說,當然現在原住民社會已經不再是部落社會,算是被殖民過的社會,但在蘭嶼還存留部落社會的感覺,老人家講話是非常尊重每個人,而其他地方可能被西方社會弄得一塌糊塗,完全改變昔日的文化與部落之主體性。
打破文明框架
劉炯錫說,透過部落遊學之活動,希望啟蒙多元文化,並藉此打破農業文明、工商業文明的框架,以及強化在地思考的自信心,讓人認識本土的南島語言與文化,加強確立在地主體性,並回歸在地思考與在地行動。除此之外,還希望讓到部落裡的人能體認部落的長老與居民們是如何努力或掙扎地重建部落主體性,讓學員能目睹推動部族公民運動的過程,進而引發學員參與社區總體營造、關心公共事務的意願與能力。
由於部落留學能夠提供親身體驗部落生活、採集、搭屋、野炊等,以及登山體驗,透過登山活動了解在地傳統與文化,所謂登泰山,「曉」天下,事實上每個部落都以自己為中心,而「曉天下」是指知曉自己傳統領域,透過登山學習如何跟自然相處,除此,還有助於讓學員們養成自動自發、勞動、主動以及互相合作的生活習慣。
舉辦這項活動的預期效益,劉炯錫表示,希望透過活動達到「去殖民」以及達到建立「台灣主體性」的目標。原住民部落推動傳統領域的生態產業,是近幾年部落推動之重點;部落遊學強調的是希望藉此去除國家主義、資本主義的殖民思想,進而營造「生在這裡,活在這裡,靈魂留在這裡」的部落主義社會。
看見生命的價值
劉炯錫認為,台灣從古至今的教育價值觀與行為模式都偏向於單元,包括美醜的價值觀,現在的美醜價值觀就是要白皙、高身兆、大眼、豐乳、五官端正且還要細皮嫩肉…這完全是被殖民的結果,這樣的殖民對尤其南部的族群或原住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不知多少女孩子還為此留下眼淚。台灣的環境呈現多樣化,尤其受到國家主義之影響;二十世紀初,原住民部落陸續被日本、中華民國占領與統治,難怪台灣人沒有自信,因此台灣應更從多元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劉炯錫還提到,部落的生活方式是一個非計畫性的生活模式,不講求時間觀念,反倒訴求隨興之生活方式,希望有緣份的人可以一同參加體驗部落生活,會讓學員有意想不到的人生體驗之旅。劉炯錫還強調,學習尊重部落,就像尊重自然一般,因為「只要太陽照著、水流著,這個大自然將會給予我們生命與力量」,相信參加部落遊學的人,只要尊重部落,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透過部落遊學,讓生命更為寬廣,進而找到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