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墾丁,開始刮起陣陣的落山風,而一群來自遠方的驕客—灰面鵟鷹(灰面鷲)也將風塵僕僕地抵達恆春半島,牠們將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歇歇腳,然後奔赴下一個旅程。
每年的秋天,對於墾丁來說,候鳥過境是一大盛事。恆春半島位於台灣最南端,中央山脈自此逐漸平緩形成山坡起伏的丘陵地帶,是南遷至菲律賓度冬候鳥的天然通道,因此成為候鳥過境的重要驛站,包括紅尾伯勞及灰面鷲等候鳥,在落山風初起時,就會一波波陸續到訪。
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表示,灰面鷲每年在東北亞漸漸變冷以後,就開始南遷,飛到東南亞過冬,沿途必須飛越4千公里左右的路程,台灣剛好就位於南遷路徑的樞紐,讓牠們可以在中途休息及補充食物,而中央山脈的地形也正好提供給牠們可以省力飛行的上升氣流,讓灰面鷲安全展開後續旅程。
灰面鷲又稱國慶鳥
由於灰面鷲抵達台灣的時間,正好是在10月10日前後,所以又被稱為「國慶鳥」,並被我國及華盛頓公約列為保育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但是多年以來卻無法避免成為獵人的捕殺目標。
1980年代,紅尾伯勞與灰面鷲被捕殺食用及製成標本的新聞,因為愛鳥人士的奔走而為國人所知,從此開啟了台灣鳥類保育的新頁,也奠定了自然保育重要的里程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從1984年成立以來,也全面推展候鳥保護計畫,20幾年來,讓保育觀念可以扎根,也大量減少「鳥仔踏」的存在。
台北首映會 近百人觀賞
為了呈現20幾年來致力於候鳥保護的辛苦歷程及成果,墾管處今年委託由劉小如帶領的台灣猛禽研究會攝製恆春半島候鳥生態、保育成果紀錄片,並在9月30日在台北市in89豪華數位影院舉行首映記者會,包括內政部營建署署長林欽榮、歷任懇丁國家管理處長及各界關心保育的人士與民間團體近百人共同觀賞。
在這支只有14分鐘長的紀錄片裡,將歷年來墾管處、國家公園警察大隊墾丁警察隊及相關保育單位在取締獵捕、保育宣導、環境教育、賞鷹活動及研究調查等歷史影像精華加以剪輯,柔性鋪陳國家公園豐富的鳥類生態及歷年的耕耘成果,並藉由影像訴說人、鳥類及環境不可分的關係及生命情感,理性與感性並重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紀錄片並以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灰面鷲〉做結:「高高的緯度啊長長的風,吹來一個遠遠的過客,兩翼還帶著塞外的風霜和江湖傳說的聯想;無邊的秋色攔你不住,雲程迢迢是幾千里的路呢?但願迎你的是美味的蜥蜴,是蛇,是昆蟲,不是獵者;是南方自由的晴空,只為讓你帶著溫暖的記憶回去,『我到過一個,哦,可愛的島嶼』」。
了解候鳥保育 也更認識墾丁
這支呈現許多保育人士為保護候鳥所做的努力,讓全場觀眾為之動容並給予熱烈掌聲。林欽榮在致辭時表示,他在看完後,震撼得不得了,身為台灣人,他不知道台灣對候鳥的保護,做了這麼多的努力,而經由此影帶,讓他更加了解墾丁。
台聯立委陳銀河則痛心地指出,去年10月仍傳出灰面鷲的盜獵事件,慘不忍睹的畫面,這不是台灣該有的。他強調,政府應該要傾全力把「鳥仔踏」清除,讓台灣老百姓沒有一個人去抓鳥,這才是台灣人想要的。
今年秋天過境台灣的灰面鷲,根據學者專家初步估計有機會突破四萬隻,可刷新去年紀錄。為了保護這群嬌客,警政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今年秋季也動員45名警力加強巡邏及取締「鳥仔踏」,而恆春地區民眾組成社區巡守隊執行護鳥工作。陳銀河還透露,警政署長侯友宜已多次向他保證,「今年一隻鳥都不能被殺」。
製片林文宏也表示,雖然像余光中詩中所說,「但願迎你的是美味的蜥蜴,不是獵者」的歷程,可能還很漫長,畢竟捕獵風俗已上百年,移風易俗很難,但是不開始,永遠到不了,而他也希望灰面鷲能夠平平安安地來,平平安安地走。墾管處處長施錦芳也表示,候鳥是國際的保護動物,台灣處在危險的國際處境中,不容許有任何事件,殘害台灣的聲譽。
為了落實保育向下扎根的工作,墾管處也在10月3日邀請恆春半島的小朋友共同觀賞這支「候鳥之旅,墾丁之愛」候鳥保護歷程紀錄短片,讓當地孩子透過影片更了解家鄉及候鳥的生態。而每年因應候鳥過境所舉行的「琅嶠賞鷹季」業已展開,墾管處也邀請愛好鳥類的朋友一起來賞鷹,感受群鷹滿天的「鷹海」及灰面鷲的美麗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