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機器人博物館 讓你玩得不亦樂乎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迷人!」這是對機器人博物館最貼切的一個形容。很多小朋友進館後總是興奮地先跑到鋼彈機器人區,熟練地談論在遊戲或卡通中關於機器人的種種……,之後,隨著館內人員認識構成機器人的基本原件、傾聽兩百多具機器人的故事、還可動手組裝「六足機器昆蟲」……,特別的是,組完了才可回家。機器人博物館主持人潘同泰博士表示,「藉由喜愛機器人,進而推動機器人科技讓科學教育往下扎根,是邁向夢想實現的開始。」

  累積了多年的展場經驗,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籌畫設計的「機器人博物館」已在日前開幕啟用,是台灣校園首創、世界唯一的機器人博物館。館內包含「生物機器人館」與「人型機器人館」兩大主題館,除了珍藏全世界超過兩百種機器人外,也呈現北台灣科技學院電機系所的研發成果,還發揮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教育推廣功能。

科技資源 創意結合

  玩機器人已經二十多年的潘同泰,常帶領著學生拆解生物機器人,還曾在系上舉辦「鐵蟲三項」競賽,以激起學生發揮創意、設計32足的機器蜈蚣,比賽登山、涉水、跨越障礙物等高難度動作。而「生物機器人館」內正展示著他們共同拆解、設計的智慧結晶,解說員、同時為電機系所的同學說:「買來,就會動的機器人,其實內在的學問可不小!」光是將生物機器人拆開研究、寫程式,了解內部機械及電子構造的變化,就需花上兩個多小時。

  幸運的是,現在只要走一趟「機器人博物館」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步進馬達角度控制」裝置,是經由驅動器驅動,以電子脈波使馬達前進一個步進的角度,可控制旋轉角度及方向,是機器人頭部與四肢轉動常用的裝置。

  還有極具環保意識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將太陽光的能量轉換為電能,使機器人的馬達有源源不絕的電力。而展出構成機器人的基本元件,還有小型化智慧型機器人驅動器、生物機器人動力與傳動機構……等,在一旁附上的說明介紹文字,也讓學習機器人變得更簡單。許許多多機器人的設計原理,都在潘同泰與學生們拆解過的裸體機器人身上一覽無遺。除此之外,潘同泰為具體呈現每一個動作的原理,也藉由樂高積木與電路板的結合清楚呈現。

  如果在了解機器人中含有的齒輪、輪軸、槓桿、結構、力學……等基本科學原理後,還是不過癮的話,展場一旁還提供「史賓第一代」與「史賓第二代」讓參觀民眾能夠實際動手操作機器人,以實際體驗科學技術在機器人身上的運用。

  當有民眾前來參訪時,解說員總是細心地解說還不忘提醒:「機器人會動的關鍵就在於電路板。」因此,要賦予機器人動作,就需要從設計電路板著手。如此一來,機器人便拉近了民眾與科技間的距離,這對台灣機器人科學普及教育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機器人博物館」內可見五代同堂的智慧型新力愛寶狗。圖為博物館主持人潘同泰博士發表設立宗旨。日本的端茶機器人由日本K.T公司出產的第一個鐵皮機器人,已經七十歲了。

聆聽機器人的故事

  而另一間「人型機器人館」則按照機器人的時間順序排列,無論是西元1939年由日本K.T公司出產的第一個鐵皮機器人,會跳舞、翻滾、打招呼的史賓機器人,或是難得五代同堂的七隻智慧型新力愛寶狗(Sony Aibo)……等。機器人博物館內展出的機器人有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遍及德國、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等地的設計共約200種,是潘同泰近10年來走訪各地,或上網採購的寶貝收藏。

  走進機器人歷史區,彷彿走進一處連空氣中都充滿了故事的空間。每一個機器人都守住所處時代的故事,解說員指著展示櫃內仿400年前日本的端茶機器人或射箭機器人。其中,小朋友最喜愛的則是與他們時期最相近的「鋼彈機器人系列」,小朋友們無論是從卡通或遊戲中認識的機器人,幾乎每一位都能說上一長串與機器人相關的故事,比如它的演進、角色轉變或功力如何,都是擔任解說的同學考不倒他們的。

  當然,機器人博物館也絕不是只提供娛樂或交換情報的場所,機器人愛好者潘同泰為讓參觀的小朋友能帶著滿滿的收穫離開,還特別訂下了「入館參觀後,還必須了解原理、組裝完成六足機器昆蟲才可回家。」只要依照組裝的教材並且專注的拼裝,平均一小時後,小朋友們都能踩著充實的步伐離去。

科技新體驗

  潘同泰從事教職多年來,不僅為台灣學生引介國外機器人的製作技術和智慧,還選擇從機器人博物館開始大力推廣科技的教育。他表示:「如果不是興趣、熱忱,還有學校的支持,實在很難堅持至今。」

  還覺得配合精密微電腦控制與驅動的機器人雖好玩,內部構造卻很複雜嗎?走一趟「機器人博物館」從與機器人間的共有情感切入,對於「科技」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