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當虛擬圖書館消失之後…

文:潘彥君 照片提供:潘云薇

  在出版業界串聯控訴後,www.ifile.it及連結程式庫www.library.nu共同組成的網路圖書館已經關閉了,在這場金錢與知識的拉鋸戰中,人們更值得好好省思網路免費資源的界線到底應該劃在哪裡?
 

在這場金錢與知識的戰爭中,人們可藉此好好省思,網路免費資源的使用界線該如何劃分?

  許多人或許對由網路空間(cyberlocker)www.ifile.it及連結程式庫www.library.nu共同組成的網路圖書館不陌生,據了解該圖書館總共收藏40萬本的電子書,供使用者免費下載閱讀。但今年初,幾個國際知名出版業者透過德國慕尼黑的法庭,對該網路圖書館採取法律行動,下禁止令,今年2月中旬,這個網路圖書館被迫關閉。據了解,17個出版公司包括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柯林斯(Harper Collins)、愛思唯爾(Elsevier)及威立(John Wiley & Sons)等一起向慕尼黑法院提出控告,認為該網路圖書館未經過出版社同意擅自將40萬本書籍數位化供人下載,不僅有盜版侵權之嫌,並估計從中獲利高達1千1百萬美元。因此目前這兩個網址都已主動暫停服務,讀者如果到library.nu的網址,會發現網站直接連到Google Books,而ifile.it的網站則是出現「目前沒有上傳伺服器」的字樣。
 

網站負責人駁高額獲利說

  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出版業者的指控完全正確,ifile.it負責人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出版業者說ifile.it賺取高額利潤是不正確的指控,該網站的收入都不夠支付伺服器的費用,哪來的高額利潤。該負責人表示ifile.it是在2011年的11月才開啟額外收費的帳戶,從2006年以來一直都是免費的。該負責人也強調自己的網站一直試著跟出版商合作,使用網站服務的都是有註冊的用戶。


  對出版業界而言,這兩個網站的關閉則是業界的一大勝利,威立公司的CEO認為這顯示出版界對網路資源安全及合法使用的支持與決心。另一個出版業者也強調,該事件凸顯在網路資訊極為流通的現代社會,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更是重要。然而,沒有人可以保證這兩個網站將永遠關閉,ifile.it目前仍然繼續提供服務給已註冊的用戶。


保護智財權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個網路圖書館突然被迫關閉的消息傳出後,在國際媒體引起不少的討論,多半都是圍繞著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副教授Christopher M. Kelty則是從資源分享與學習的角度來看這起事件,在一篇名為〈消失中的虛擬圖書館〉(The Disappearing Virtual Library)文章中,Kelty首先指出該網站所收集的40萬冊書不是一般的小說或暢銷書,而是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書,包括教科書、艱澀的人種志、自傳分析、技術方面的書籍、工程方面先進的研究發現、數學、生物學、社會及人文科學等的書籍。Kelty強調,這當中有不少是絕版但仍受智慧財產權法保護的書籍,有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俄羅斯文,也有少部分是日文和中文的書籍。Kelty認為有人願意花時間精力去掃描這些珍貴的書籍資料,並透過網站分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壯舉。
 

該網站所收集的40萬冊書不是一般的小說或暢銷書,而是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書,使用者多半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生與學者。  但是對出版業者而言,這些人卻是不折不扣的罪犯、野蠻人,企圖藉自由的網路世界圖利。但是對其它許多人來說,這當中有不少是該網站的使用者,面對該網路圖書館的關閉,剩下的是難過、憤怒與絕望。這些業者眼中的罪犯是誰?他們其實是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生與學者。


  對Kelty而言,這個世界有許多想學習的人,世界本該如此,這也是學者努力想創造的,創造一個閱讀、學習、思考與作學問的世界。那些會使用library.nu的人都可能是未來的學者,他們不一定在大學的殿堂裡學習,但他們也有求知慾、想辯論、實驗與寫作,就跟在大學裡的人一樣。Kelty指出,也許這些人曾經是學生,但他們有了不同的生命選擇,有了工作、家庭等,他們不像整天待在大學裡的人可以隨意自由地搜尋資訊獲得知識,也因此Kelty想進一步探討library.nu的關閉究竟代表了什麼?對出版界而言,關掉library.nu代表了反盜版保護智慧財產權又打了一次勝仗,這個勝利意味著業者的獲利將更提高,也更加控制誰有能力買什麼閱讀什麼。而對那些開設經營網站的人而言,library.nu的關閉只會激起更多甚至更好類似的網站,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現今出版業 無法滿足學習需求?

  但是Kelty卻認為,這樣的看法其實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現今出版業根本無法也不可能滿足目前許多人對學習與知識的需求,這是因為目前業者經營出版生意的商業模式和定價方式,這是造成知識傳播不平等最根本且重要的原因。根據Kelty指出,希望和渴望學習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南美洲、中國、東歐、非洲及印度,確切的人數難估計,但如果從twitter以及部落格的文章來看,library.nu被提及的次數或討論,可以推論使用library.nu的人主要是中產階級,這些人相對於自己國家的人民而言並不貧窮,但他們也並不是非常富裕。Kelty分析,這些人當中有些是科學家、學者,他們可能在學校、大學或者企業裡工作,也有些人是完全在這個菁英學習階層之外,也就是一般的上班族或自己做生意的人等,這些人所能接觸到的知識其實是很有限的。世界知名的大學研究機構總是不斷地鼓勵人們要教育自己,要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要為文明、發展與現代化盡一己之力,這裡所謂的人們正是上述的這些中產階級,弔詭的是,一流大學卻往往盡其所能地壟斷知識,讓知識成為有價商品,甚至成為奢侈品。
 

有人質疑出版界當前的營運模式,不利知識的傳播。  對Kelty而言,library.nu正是想打破這樣的知識壟斷,讓更多人能夠有機會學習充實自己。曾經到過library.nu網站的人都知道,網站上沒有琳瑯滿目的廣告,當你輸入想找的書目時,它給你直截了當的答案,不會出現一連串建議你可以購買的書目,它提供使用者免費閱讀40萬冊書目的書評簡介。今天library.nu被認為違法侵權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連結到ifile.it,在ifile.it網站上有完整數位版本書目的收藏,這對出版商而言涉嫌圖利有版權的出版品。但是Kelty指出,library.nu並沒有販售這些書籍,它只是分享書籍,若說library.nu有因此獲利,也只不過是一些微薄的廣告費收入,更何況在為了避開執法單位的關注,library.nu所能吸引到的廣告商也其實很有限。基本上出版業和電影與音樂業者一樣,對網路資源免費分享、學習都是充滿敵意,認為應該受到法律的管制。也因此,網站的經營者必須不斷地增加網站的安全性和執法單位玩捉迷藏,管理網站的人需要能完全掌控哪些是一般正常的使用者,哪些人是可疑FBI幹員假扮的。所以維持這樣的網站,和執法人員之間就像貓捉老鼠一樣。值得一提的是,library.nu之所以被「揭穿」是因為執法單位透過捐款的方式,查到受款人的身分,因為這些「海盜」也是PayPal的使用者。
 

ifile.it關閉後,網站出現「目前沒有上傳伺服器」的字樣。(翻攝於網路)  那麼library.nu的關閉究竟代表了什麼?毫無疑問的,許多包括學者在內的使用者都感到很憤怒,而其他的年輕中產階級也很生氣,因為沒有了library.nu他們得花美金100元才能買到一本教科書。對Kelty而言,關閉library.nu等同於關閉普及學習的大門,許多人因此被拒於門外。在市場經濟運作的邏輯下,出版業者想保護他們本身的財產與利益,也有很多人支持這些業者,認為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事,但Kelty指出,現在學術出版業的運作方式已愈來愈像製藥廠商,例如在90年代,能夠救命的愛滋藥品不但沒有普及,甚至被附上層層使用限制,為的就是保護藥商的專利與利益。


這是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嗎?

  乍聽之下,或許會覺得把書和藥一起比似乎不太恰當,但學術出版品的高價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出版業者不在乎library.nu的使用者?答案很簡單,因為美國和歐洲有的是財力雄厚的圖書館樂於花錢買書。所以與其讓學術研究出版品成為一般人可以消費的商品,出版業界反其道而行,不斷地提高價位,最後只剩下少數有錢的學術機構才能負擔得起,讓知識成了少數人能享用的奢侈品,這樣的閱讀市場其實小得不足以為道。


  然而,在這個追逐金錢的遊戲裡,沒有真正的贏家,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大學圖書館沒有能力購買昂貴的書籍與期刊,更遑論一般書店了,所以最先進的研究成果被丟進出版商的黑洞。孰不知,讓人類文明前進的一大動力正是來自平常人的創造力,任何人都知道,互動與交流是讓知識不斷增長的重要關鍵,所以,到頭來,想走在世界最前端的科學家與學者將是最大輸家。library.nu是關閉了,但它所引起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這場知識與金錢的拉鋸戰中,美國與歐洲學者將站在哪一邊?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