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實體到線上 圖書館在疫情中的數位轉型

文:蔡蜜綺 照片提供:莊震烽 圖片╱Shutterstock提供
疫情促使圖書館加速適應靈活應對新挑戰,像是人流管制、使用場域的限制等問題。
新冠肺炎(COVID-19)不僅改寫防疫歷史,社會型態也為了因應防疫政策而有所轉變。疫情影響層面極廣,各級公共場域首當其衝,包括服務模式的改變、營運挑戰和財務壓力等,防疫初期各機關可謂草木皆兵,就連圖書館也無法倖免。

 

   疫情促使圖書館加速適應數位化和靈活應對新挑戰,與此同時,也顯現出資源分配的脆弱性,像是人流管制、使用場域的限制、館員人力不足等問題,該如何有效重整現有資源,並反饋在圖書館服務上,成為一困擾難題。


服務模式的改變與挑戰

  佛光大學榮譽教授曾淑賢以「COVID-19對圖書館的影響及臺灣公共圖書館的數位轉型」為題,圍繞在3個重點展開。首先,探討疫情對臺灣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其次,介紹臺灣公共圖書館在疫情期間如何快速實現數位轉型;最後分享「建構合作共享的公共圖書館系統計畫」的現況與目標。

 

佛光大學榮譽教授曾淑賢介紹臺灣公共圖書館在疫情期間如何快速實現數位轉型。

  COVID-19對圖書館管理決策和領導的挑戰不容小覷。曾淑賢說明,根據美國文獻分析,圖書館領導和館員在危機處理方面準備不足,遠距工作程式不完善,導致疫情期間的圖書服務無法順利轉型,使得圖書館的價值被質疑。如何在線上提供服務和保障館員福祉成為一大挑戰。還有,圖書館是否應該開放的決策過程複雜,這些問題對圖書館運營和管理造成深遠的影響,並強調靈活且高效管理決策的重要性。


  此外,疫情期間,圖書館的館藏迅速轉型,電子書使用激增。曾淑賢參考國際期刊《學術圖書館雜誌》(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文獻說明,針對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學術書籍採購統計,在2016年採購印刷版的比率為70%、電子書為30%;到了2021年,採購印刷版則降至31%、電子書提升至69%。可見電子書的無數位版權管理(DRM-free)在疫情期間逐漸普及,讓讀者可以自由下載、保存、傳輸和閱讀電子內容,不受限於特定設備或應用程式,支援了遠距和線上學習。

 

疫情加速圖書館數位轉型

疫情期間,圖書館的館藏迅速轉型,電子書使用激增。

  公共圖書館在疫情期間如何快速實現數位轉型,曾淑賢認為,可以學習捷克共和國國家圖書館的數位轉型策略。他們通過制定版權法修正案,允許圖書館在網上免費提供過去出版的書籍和期刊;亦提供免費的數位圖書館服務給大學生、老師和研究人員使用,並且引入「透過銀行身分證明進行驗證」的服務,大大提高圖書館服務的便利性。


  而臺灣現行的「建構合作共享的公共圖書館系統計畫」,其成效涵蓋多方面,包含提升直轄市公共圖書館的運作效率,引起縣市首長對圖書館營運的關注,進而強化縣市公共圖書館的領導地位。此計畫還連結了鄉鎮圖書館,提升整體運作效率,同時建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的形象識別。

 

  透過資源共用,不僅節省營運成本,也提升競爭力。同時,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確保了服務的一致性,並重視館員的專業發展,建立品質管理跟評核制度以提升服務品質。此外,打造專門主題圖書館也能進一步深化公共圖書館的服務。


持續創新技術與升級圖書服務

電子書讓讀者可以不受限於特定設備或應用程式,支援了遠距和線上學習。

  公共圖書館的未來,我們無法預測,但曾淑賢認為「可以透過積極的努力去創造它」,強化領導能力、推進數位轉型、提升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倡導者,更是提升民眾的知識競爭力、扮演知識中心的角色,數位轉型是必要且最佳的方法,因為只有不斷改進,圖書館才能發揮無限潛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