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一書讀後感

文:龔金助(國立臺中一中教師)

著 者:黃達夫
出版者:天下遠見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久為人詬病的醫病關係:三慢一快:掛號慢、候診慢、取藥慢、看診快。以及完全以醫生為依歸的醫病情況,終於有具有仁心仁術的醫師登高一呼,並身體力行,而有所改善。這不僅是病人的福氣,也是醫生的福音。這個人就是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醫師。黃達夫院長改寫醫病關係的藥方就是「用心聆聽」。

  視病猶親是良醫的座右銘,視照顧病人為福氣,是良醫仁心的具體表現。醫療的目的在於解除病人的病痛,所以醫療的第一步,是聆聽病人對病情症狀的訴說。醫師要積極的去了解病人到底要醫生為他做些甚麼?聆聽之後,醫生才能夠應用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貼切的醫療服務。可是不知怎麼演變的,當前國內的醫療形態普遍的反其道而行。兩三分鐘的看診帶來的是粗糙、草率的醫療。這種情形不止影響了醫療品質、效益,進而影響了醫學教育,並限制了醫學研究與發展。

  除了兩三分鐘的看診粗糙、草率的醫療之外,我們不禁為臺灣的醫師感到悲哀,也為臺灣的病人感到不平的,還有檢驗和手術的浮濫,各專科各自為政,缺乏多個科整合的團隊照護,同一個癌症,竟然因病人求診的科別及醫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因而成效不彰。更有甚者是醫師汲汲為利而奔命,許多醫師已失去了求知、服務的熱情和行醫的使命感。

  針對目前的缺失,黃院長提出了改進藥方:取得詳細的病歷及完整的身體檢察。所以限制門診內科不得超過25人,外科不得超過35人,初次診療時間不得少於30分鐘。醫生要以病人權益為依歸,醫療應始於對生命的尊重,不與論量計酬的健保同流合污。面對當今許多醫生為利忘義,救錢不救人的敗德之行,只重量不重品質的醫療作風,真是暮鼓晨鐘,令人深思猛省。

  此外,黃醫師更指出:醫藥科技的發展,固然提供了現代醫師神奇的治療利器,科學化的醫療也急速的改善了醫療成效。但是醫師對病人的了解及他們所能給予病人心靈的慰藉,和求生的意志,始終不是電腦、機器人等科技所能取代的。為了達到最優越的醫療成果,醫療科技非但不能取代醫病關係,醫師和病人之間的溝通,反而顯得更為重要。

  總之:他更提醒醫師要「用心聆聽」,因為「聽」,才能知道病人的問題,耐心「聽」,才能知道病人的需求。他說:「當我越了解病人,並得到病人高度的合作時,不但能提高我做判斷的敏銳度,也能為病人將科技的功能,利用到最大的權限,發揮醫療最高的效能。」言而總之就是:科技永遠不能取代醫師慈悲關懷的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