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湖畔圖書館 與社會共享文史資料

文:凃心怡 照片提供:王士豪

2021年10月17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正式升格為文化部三級機構,不僅新設「數位創新中心」,積極推動博物館數位轉型、提升數位服務效能之工作,更進一步將原本位於行政典藏大樓4樓的圖書室遷移至湖畔邊,創建「湖畔圖書館」,將珍貴的臺灣史料書籍與影音檔案開放予一般民眾使用。
 

湖畔圖書館典藏豐富的文史資料。

  「在討論升格之後的走向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認為應該要成為一個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雖然這個討論已經幾年的事情,對臺史博研究組副研究員石文誠來說記憶仍猶如昨日般清晰。


  他肯定的表示,臺史博作為匯集臺灣史的多元資源中心,擁有許多具有特色性的典藏,除了文字資料,也有許多物件、聲音材料、影片、地圖等,過往皆透過實體妥善收藏,如今正一步步數位化,陸續在臺史博的官網上建置,如近代報刊資料庫、校園生活記憶庫、臺南文史資料庫、臺灣音聲一百年、臺灣女人資料庫等網站。


  然而這樣的發展對臺史博而言還不夠。石文誠談起幾年前另建湖畔圖書館的決定,心裡滿是寬慰,「我們覺得應該將此擴大,建置一座臺灣史重要資源中心與研究基地,因此將原本建置在湖畔邊環境解說中心改建為湖畔圖書館。」
 

臺灣史資源中心 肩負研究基地重責

將館藏與社會共享,讓民眾更認識臺灣歷史與社會。

  2022年11月19日開幕時,湖畔圖書館即推出首檔活動「看見西拉雅」作為暖身,將博物館開館10年來所關注西拉雅族跟平埔族的議題,以書展方式呈現。當天不僅有曾獲傳藝金曲獎的「西拉雅Onini竹音樂團」表演,更確立湖畔圖書館的英文名以西拉雅族語中具書、典籍之意的「Sasulat」定名,稱為Sasulat Library。


  臺史博研究組組長副研究員黃裕元表示,由於博物館所在的這塊土地早期居住的族群主要是西拉雅族,開幕前又適逢大法官釋憲,讓西拉雅族人得以重新擁有原住民身分,因此希望在以族語為圖書館命名的同時也體現博物館尊重多元族群關懷的視角。


  在決定建置湖畔圖書館之前,臺史博歷年來所蒐集的珍貴史料與文物典藏都被妥善的收納在行政典藏大樓4樓的資源圖書室,供館內研究人員與策展人員在相關研究策展、教育推廣以及相關工作時使用,並未對外開放,若有研究學者或讀者想要借閱,則得特別申請閱覽證。

 

臺史博副研究員黃裕元(左)與石文誠(右)都對圖書館投注許多情感與心力。

  然而隨著臺史博的升級與成為臺灣史重要資源中心與研究基地的期許,湖畔圖書館應運而生,館內設有30席閱覽座位、特色館藏區、微縮資料室、地圖區及一般圖書區,其中地圖區更貼心設置地圖桌方便讀者使用。


  黃裕元笑言,湖畔圖書館位於公園中心,又鄰近湖畔,距離停車場又很近,對於遊客或讀者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地點。不過距離研究員們的辦公室就有點距離了,「以前圖書室就在辦公室樓上,隨時有什麼資料要查,衝進圖書室就能拿出來,現在移過來後,雖然我們查閱過程免不了奔波,但也宣示我們跟社會共享的堅決。」


館藏琳琅滿目 蒐羅國內外臺灣史研究書籍

藉由「看見西拉雅」書展活動表達臺史博尊重多元族群關懷的視角。

  經過多年來的蒐集、累積與成長,館內的圖書、影音與學術資源愈加豐碩。談起館內的特色館藏,石文誠說來興致勃勃,他粗估,目前湖畔圖書館約有14萬本藏書量,主要皆為臺灣史為主的書籍,除了博物館自行收藏的資料與書籍之外,也不乏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將其所珍藏多年的臺灣史相關資料或書籍捐給圖書館,成為如今圖書館的特色館藏。


  「我們有幾個特色館藏,其中一個就是臺灣外文史料書籍,是美國學者歐獻文(Harold M. Otness)教授所捐贈的。」石文誠說,歐獻文教授的太太是臺灣人,為了解妻子出生成長的國家,身為圖書館系教授的他,收藏了近700本的臺灣史外文史料書籍,「從18世紀直到1990年代的書都有,很完整的呈現西方人對於臺灣史的記錄、觀看以及研究臺灣的脈絡。」

 

 

  再者,湖畔圖書館也收藏3,000本左右的黨外雜誌,在臺灣圖書館界中,數量排行前茅,其中更有珍貴的《美麗島》創刊號。石文誠欣慰的表示,過往研究者想取得黨外雜誌的參閱大多得前往北部,如今南部的讀者再也不必迢迢遠赴。

館內提供30席閱覽座位。 雜誌以標籤註明是否曾被查禁或停刊,讓讀者快速了解當代時空背景。


  湖畔圖書館將這些蒐集而來的黨外雜誌依據時間排列,讓閱讀者一路看來即能快速了解臺灣社會的變遷以及各年代正在討論的議題,雜誌上也特別以標籤註明該本雜誌在當時是否曾被停刊或是被查禁,更貼心將停刊之後換名再重新編印的雜誌放在一起。


  除此之外,臺史博也收藏許多古地圖,從17世紀至日治時期約3、4千張,為了保護古地圖的完整,在湖畔圖書館內雖未能見到真跡,但讀者仍能透過博物館精心製作的復刻版一飽眼福,甚至連日本時代的報紙也有復刻出版。

歐獻文教授捐贈圖書館豐富的臺灣外文史料書籍。 日治時期的相關再版史料也能在館內查閱。
 

MLA複合式館舍運作 將知識持續延伸

湖畔圖書館收藏上千本如《美麗島》等黨外雜誌

  在湖畔圖書館中,博物館出版品以及歷年來的研究報告也以集冊方式有條有理的放置於此。黃裕元認為,臺史博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以外可以更認識臺灣之處,而湖畔圖書館則是去到博物館有所領略之後,更進階可以進修之地。


  「現在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查閱資料,那為什麼還需要圖書館?因為在這裡什麼都有。」黃裕元心有所感的表示,如今的學術研究環境面臨困境,即是在網路上遊走以搜尋資料,「但是對於一位研究者而言,若老師沒有把自己的壓箱寶拿出來,很多重要的資訊是無從得知、也談不出什麼東西的,因此圖書館這樣的環境是必要的。」


設置方便的地圖櫃供讀者閱覽地圖之用。  而湖畔圖書館更體現文化部致力推行的MLA複合式館舍運作的體系,兼具博物館(Museum)、圖書館(Library)與檔案館(Archives)等三大功能,使館內的典藏書籍與資料產生新的延續,讓臺灣史的研究與教育推廣發揮更大的功效,並展現更多的能量。

 

  身為專注在臺灣歷史研究的研究員,石文誠與黃裕元認為,研究員們更是責無旁貸,期許各自能發揮自己的研究能量與特色,充實圖書館資源,讓民眾更理解、認識臺灣歷史與社會本身,並對臺灣的現在與未來有更多的想像與思考。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