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題書店─古原軒書店 在舊書堆翻找驚喜

文:陳雅莉 照片提供:侯聰慧

  每到暑假,走在台北市的建國南路上,許多莘莘學子蜂擁到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猛K書。隱身在市圖總館一旁的二手書店──古原軒書店,店老闆邱士峰同樣也不寂寞,因為舊書迷們偶而也會過來晃一晃,與邱士峰閒聊、交換心得。

店老闆邱士峰絶不打擾客人找書的樂趣。鬧中取靜 環境清幽

  由於古原軒書店的正對面,就是大安森林公園。許多舊書迷們也喜歡在新生南路上先下車,再步行穿越大安森林公園,漫步於綠意盎然的樹蔭草地中,讓心情舒暢開來,然後抵達位於建國南路上的古原軒書店。

  在車水馬龍中,走進窗明几淨的古原軒書店內,外面的種種喧擾,彷彿頓時都沉靜了下來。為何會選擇在這兒開店?邱士峰笑笑說:「這裡的環境清幽,而且鬧中取靜。當初本來是做倉庫之用,在試賣舊書後,情況還不錯,就繼續留下來。

  其實,早於70年代,邱士峰的父親就在光華商場開店兼差,因為在建國啤酒廠任職的收入菲薄,養家不大容易。一開始,先是賣電子產品零件,後來競爭激烈,實在忙不過,於是轉行改買賣舊書,那時候的書店名字是「台原」,在光華商場一帶頗有名氣。

  不過,90年代中期後,光華商場常有拆遷傳聞。為了早點準備,1998年時,邱士峰的父親選擇在目前的現址再開了一家舊書店,取名為「古原軒」。等到上軌道一、兩年後,就將位於光華商場的台原書店收起來,並由邱士峰繼承家業,接手經營,而光華橋也在2006年拆掉了。

  常到日本京都旅行的人,只要夠細心,就能在街道旁找到一、二家古書屋,看起來總是光線充足,玻璃擦得晶亮潔淨,地面上更是鮮少有灰塵。而且書架上的書分門別類,就連地上的書也是擺放得整整齊齊,讓人看了十分舒服。

  在古原軒書店也是如此,客人來到這裡,同樣會有一股親切感油然而生,讓人有種回到家的感覺。而店老闆邱士峰則是坐在門口旁,安安靜靜地看著他的書,絕不打擾客人找書的樂趣,可以悠悠哉哉地選書、讀書,完全沒有被緊迫盯人的壓力。

  如果想跟他聊天談地,邱士峰又剛好有空的話,也很樂意奉陪。想聊什麼,就說什麼,無論是書海傳奇、書界秘聞、書市規矩、書店近況、生活趣事等,很快就能閒扯開來。言談之中,還可以感受到古原軒書店在平淡中的真味道,讓心情也變得舒服又自在。

收書挑書 尋寶之旅

對老顧客來說,每次前往古原軒書店,總會帶著尋寶的好心情,東翻西翻。  每家二手書店剛開始賣起舊書時,最難的就是書源有限,欲覓無門,有時候還會花冤枉錢,進了一大堆賣不出去的「柴頭書」。在舊書店的行話中,「柴頭書」指的是過了很久都賣不出去的書。

  畢業於台大歷史系的邱士峰表示,父親頂多只有教他如何定價的問題,既然身為二手書店的老闆,自然就要有能力會挑選、分辨出什麼樣的書能賣。他自己不管什麼類型的書都看,看得很雜,「但書畢竟是商品,只要能賣就賣,不論是文史哲、財經或雜誌,甚至有些書會有季節性,經過評估和試賣後,銷路不錯就可以賣。在我的觀念中,任何書都是可以試賣的。」

  他常在早上出門收書,至於哪一類的書好賣,哪一類的書不好賣,「挑書要碰運氣,就像挖寶一樣,」邱士峰解釋說,有時候好賣的書並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收到,不過,換個角度想,挑書主要是看書還有哪些剩餘和參考價值。

  而且賣舊書無法像賣新書一樣,完全採用電腦化管理,頂多只有一、兩家二手書店可以做到電腦化管理。再加上古原軒書店只有一人經營,買賣都是靠他自己經手,只能盡量做好分類整理,但客人只要一提供書名、作者、出版社,他就會知道書大概放在哪一個書架上。

  將舊書收回來之後,書髒了或有油污,就要擦拭乾淨、重新整理;書破掉了,則是要又補又貼;書背褪色、泛白了,要重新貼紙、寫上書名;書泛黃了,要用砂紙磨一磨。

終日奔波找書 歡喜就好

  在二手書店中,老顧客一定是占有相當的比例,不像東區、西門町是賺人潮。有時候碰到老顧客前來大肆採購,或是拜託店老闆幫忙找書,邱士峰再次強調,「由於人手不夠,只有一人經營,除非老顧客交情夠,才會幫忙留意,老實說,找書真的要碰運氣。」

  談到開二手書店的樂趣,終日奔波找書卻始終不以為苦的邱士峰笑說,他是喜歡看書的人,當舊書店老闆的好處,就是有免費的書可以看。對老顧客來說,每次前往古原軒書店,總會帶著尋寶的好心情,東翻西翻,幸運的話,還能尋獲自己喜歡的書,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可說是讓人高興得不得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