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神聖的平衡》介紹

文:高立範(國立國父紀念館編審)

書 名:神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
著 者:大衛.鈴木與阿曼達.麥康納合著
譯 者:何穎怡
出版者:商業周刊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

  今年「二○○○年社教機構終身學習節—和平與和諧」於六月三日至十八日,舉辦各項活動。主題為「和平與和諧」,其內涵包括人與人的和平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各方面。科技文明日益進步,精神內涵卻越加欠缺,人與人之間也更加疏離。科技帶給我們天涯若比鄰的方便,然而人際之間的關係卻更加淡薄、遙遠。對於自然界,人們夾著高科技文明,任意加以破壞,不知加以珍惜。「和平與和諧」為活動的主題,如何改善人際間的關係?如何珍惜日益遭受破壞的大自然資源?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國立國父紀念館終身學習讀書會於終身學習節研讀《神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The Sacred Balance:Rediscovering Our Place In Nature)一書,該書提供「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之道,教導人們如何與周遭世界和平相處,因此為文加以介紹。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教授為享有盛名之科學家與環境保護論者,擔任加拿大電視帶狀節目「事物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ings)的主持人。鈴木得過許多科學研究獎章,十二個榮譽博士學位,同時也是「鈴木基金會」創辦人。擁有英國文學博士學位的阿曼達.麥康納(Amanda McConnell),作過一百多部紀錄片腳本,多數為「事物的本質」系列,現居住於加拿大多倫多。本書譯者何穎怡為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職寫作、譯書。

  全書分為序論及九章來論述,序論為重建平衡的生命,人類今日面對的挑戰並非負債、赤字或全球競爭力,而是如何生活得富足、有意義,卻不破壞滋養萬物的生物圈。

  第一章 智人:地球之子,科學家必須認清科學並不能解答所有疑問,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認識真理的方法。以下幾章,將一一探索生命四大要素—空氣、水、火、土,檢視它們的源頭。我們將發現,人類是地球的造物,對地球了解越多,我們就越了解自己。

  第二章 綠色生命的呼吸,空氣是我們的生命要素,我們就生活在大氣裡。在演化的道路上,空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相信嗎?試著停止呼吸看看,你馬上就會發現不可能沒有空氣。一旦我們重新認識了空氣的重要性,確定它是人類最重要的權利與義務,便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以自然為師,恢復生物與空氣的合作關係,重建古老的平衡。

  第三章 流過血液的海洋,生物在水循環裡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它們吸收水、排出水,也將水氣送回大氣。我們的身體隨時留意水吸收與流失的平衡。如果說空氣是神聖的氣體,水就是神聖的液體,將我們連向大海,回到生命原始的起點。

  第四章 眾生之母,人與大地之關係是:人必須保護大地,維持它的生產力,不可以對大地予取予求,留一點給別人,也留一點給將來。土地不只是土壤,土地是能量的來源,這個能量在土壤、植物和動物之中循環流動。

  第五章 生命的火,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燃燒碳水化合物、脂肪與蛋白質,是我們主要的熱量來源。儘管人體所製造、散逸與吸收的熱量時有浮動,外在環境溫度也常有大幅度變化,我們的體溫卻必須取得精細平衡,以維持最好的身體機能。

  第六章 家族的庇蔭,從演化的觀點來看,我們和過去的、現今的所有生物都有關係,在「基因」上,我們都是親戚。

  第七章 愛的定律,人是群居的動物,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人和人都必須互相依賴。唯有愛,才能給新生命健康與人性,它是天賜禮物,代代傳遞不息。

  第八章 性靈詩篇,想要學會對話,我們應該先傾聽身體及地球其他生物所散發的訊息,最棒的對談依然是亙古「大哉問」的變奏:「我在這裡,你在哪裡?」。

  第九章 迎接永續的千禧年,我們會發現人類與萬物是共存的,生命的網路已經存在三十六億年,它有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人們無須妄想管理生命系統,該作的是管理我們每個人對生態造成的衝擊。

  本書旨在提醒讀者:生命中有三種層次的需求絕不能打折。第一是生理的需求;人類還有社會需求,唯有「愛」才能讓我們擁有充實的生活;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工作、公義與安全感。如何滿足基本需求而又不危及生態呢?作者認為我們必須有「地球經濟學」(earth economy)的觀念,將經濟與生物圈連結在一起。

  閱讀本書,並無一般翻譯書的生澀難懂,行文流暢,對於著者所傳達的理念,以生動的文字來加以敘述,並沒有教條式的規定與要求。全書推動環保的概念,卻能不流於八股與口號,人類如何認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角色?看過本書,相信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