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長久籌劃,國家圖書館於今年5月擴大館藏空間,與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合作,成立「國際組織資訊中心」,開創國家圖書館與大學合作開闢分館與特藏中心的第一例。國家圖書館顧敏館長與政大公企中心陳超明主任從去年上任以來,積極討論國圖與大學合作的契機,陳超明認為書本必須活用才有價值,將國圖典藏的書籍擺放在有許多教育訓練課程的公企中心是再適合不過,如此不但可以讓原本公企中心圖書館有所轉型突破,更可以朝向國際化的目標邁進。
此次合作是仿效英國大英圖書館與倫敦政經學院模式,這個模式也成為該學院在學術資源領導地位的一大助力。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表示,「未來和學校的合作,將是國家圖書館的重要任務,我們將做為各校圖書館的預備書庫,在面對讀者時我們做第一線的服務,在校園館際合作上,則扮演第二線的學術支援工作。」
政大公企中心近年來也推展一系列國際化訓練課程與政策論述,如獲經濟部計畫,邀聘外籍著名財經教授與專家開設「98年度經濟事務研究班」,與台灣金融研訓院合作「2009年國際化金融人才培育計畫」,此外並於公共政論論壇提出國家外語政策等。此次與國家圖書館合作,特別於原二樓圖書館空間,開闢國際組織之空間,原有書籍遷移至三樓藏書空間。
陳超明表示:「此特藏中心的成立,不僅延伸國家圖書館的分館概念,並充分利用大學學術活動與教育資源,提升館藏利用與資源共享之目標。公企中心圖書除原有之服務外,將認照國務標準加入國圖原有讀者的相同服務。」未來國際組織資料中心除了陸續與國圖合作開放更多的資料庫或是相關之學術資源外,還會舉辦特展及訓練課程,讓更多人了解國際組織資料的重要性,並能應用在未來的外交實務上。
珍貴聯合國繁體全紀錄
國圖首次將國家級的圖書珍藏、國際組織資料共15,000冊及14櫃微縮片(共111,300捲),連同微片閱讀機、附屬電腦等典藏設備移藏外館對外開放,擴大了服務版圖與項目,這個國際組織資訊中心是以提供聯合國(UN)、國際勞工組織(ILO)、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貿易組織(WTO)等重要國際組織資源的專業圖書館,館藏形式採複合式,分為圖書、期刊、光碟及微片。
其中,我國退出聯合國前(1947-1976)的英文及中文正體字會議紀錄,因獨特的歷史意義及其稀有性而更顯珍貴。退出聯合國後,大會、安理會等6個主要組織1971年迄今的會議紀錄共有可供永久保存的微片111,271片,每片微片滿頁平均約有60頁影幅,若以紙本來看,則約超過665萬頁,最為齊全,以價格計算遠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在學術研究上更是無價之寶。這些珍貴的文獻資訊,現在一般民眾都可以在公企中心圖書館,以閱覽或調閱的方式閱讀。
公企中心為因應資訊中心的使用人潮,更增添培訓服務人力、重新整修空間闢建恆溫恆溼典藏室,並新購30台電腦規劃數位學習區,配合網路學院,圖書館將成為「國際組織資訊中心」與「數位學習中心」,未來除提供電腦查詢,將充分利用於教學及網路學習,便利更多的讀者與社區居民。政大校長吳思華在開幕式上特別感謝國家圖書館的合作計畫,他說:「國家圖書館與校園合作的計畫,加快了學校圖書館國際化的速度,讓內部研究更加深化,對社會更有助益,不僅服務學術社群,同時也服務社會大眾,推展了國際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