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與不太乖的策展人 一起走進國家圖書館

文:陳星穎 照片提供:陳星穎
蘇仰志

 美術系出身、以策展設計為本業的蘇仰志,留著一頭時髦的自然捲,嘴邊圍了一圈O型鬍,年紀剛過不惑,心裡的玩性卻一點也沒有被時間抹滅。經歷連續六次創業失敗,直到2012年創立奧茲策展設計,職涯才步入相對穩定的階段。
 

 2015年起,他連續五年在臺灣舉辦大型教育策展「雜學校」(第一年為「不太乖教育節」),終於讓社會看見他的結晶。談起以教育為展覽主軸的初衷:「我真的做展做到後來,發現所有事情都要走教育,」這次重返國家圖書館,其實也跟教育有所連結,「圖書館的研究、典藏以及展示,都與教育息息相關。」

 

藏書大量 兼具廣度與深度

閱讀區燈光明亮溫暖

 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自民國43年在臺灣復館以來,歷經六十多年的徵集典藏,目前館藏量已超過400 萬冊,其豐富的藏書對於國家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沒有網路的時候,我們真的都只能跑過來這裡。以前資訊取得,不管是知識、資料也好,都是紙本。」蘇仰志回憶起自己在從事策展工作後,有一次因為要執行的案子跟古文物、漢學有關,才發現自己對於漢學的知識相當陌生。當時的策展顧問建議他們到國圖的漢學研究中心把功課做足,果然在國圖六樓,團隊一夥人找到了大量的史料。「這邊的資料最全,」蘇仰志確信,國圖的館藏不僅內容面向廣泛,特定主題的縱深也毫不馬虎,「進來這裡就會覺得自己好渺小,」一起走進國圖的空間時,他不禁讚嘆。

 

各層豐富館設
容納城市中的多元社群

 其實,漢學室並不是蘇仰志與國圖最初的邂逅。「我最常來國圖的時候是高中,來K書的!」蘇仰志回憶,圖書館靜謐的環境營造出適合專注的氛圍,而國圖又坐擁全臺北市最大的自習空間,對於孜孜不倦的考生,自然而然成為絕佳的讀書場域。
 

 直到就讀臺藝大造型藝術研究所,架上的論文才成為他造訪國圖的主要目的。與一般的公共圖書館不同,國圖的使命在於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其學位論文區與期刊閱覽室蒐集了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碩博士論文與各類期刊,可以說是臺灣研究生的寶地。
 

數位資訊空間方便查閱圖書

 回憶起自己在研究所的那段時光,蘇仰志表示自己當時最常在國圖看的是期刊論文,「因為我是念藝術的,那時候藝術的媒體也很少。有時候你論述到一些比較深的內容,要去找史料,你也要去看別人研究了什麼。」
 

 談起自己研究所的指導教授,也是現任臺藝大校長陳志誠,蘇仰志的語氣帶有一絲敬畏:「他是法國、歐系的學者,所以他對學術論文的要求非常地高。」然而,性格奔放的蘇仰志深知嚴謹的研究工作不是他的最終志向,他反而在國圖的論文區找到了其他的價值。
 

 「會在同一區的大概就是在寫論文,我就很愛認識朋友,所以我們那時候就是留一下BBS、MSN。」不論是臺師大、臺大的學生,蘇仰志都能輕鬆地「搭訕」對方,分享彼此的研究主題,也因此建立了跨越校系的人脈,「這就是社群的概念啊!」
 

 因為館內設施多元,國圖裡的確集結了不同年齡與職業的社群:二樓的數位閱讀區,白髮蒼蒼的長者透過大螢幕在瀏覽當天的早報;五、六樓的研究小間裡,日光燈管映照著埋首書堆的研究者;頂樓的漢學研究中心,穿梭著從海外來臺研究中國文史的洋面孔⋯⋯種種人群的活動,在在顯示國圖之於這座城市的不可或缺。

 

以國家文化為標的
持續典藏實體珍本

國家圖書館書刊保存狀況良好

 隨著資訊傳播的途徑越來越方便,許多人擔憂紙本書的地位將每況愈下,對此,蘇仰志倒有不一樣的看法:「我相信在乘載知識的時候,還是只有紙本是最豐富的,因為有一些很冷的知識,不可能全部線上化。」而在這些紙本記載的知識中,他認為國圖在學術典藏的價值又比其他大眾型圖書館高上一截,「很多東西是無法取代的,像我上次來國圖看那個珍本和唐卡,多漂亮,Apple螢幕怎麼樣也呈現不出這種東西。書本就是有書本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多數圖書館以公共性為設置目的,國圖標榜以學術為中心,因此館內的書籍是不外借的,也正因這樣的規定,所有藏書的保存狀況都十分良好。
 

 對於圖書館的定位,創造力豐富的蘇仰志不假思索地提出了他的想像:「我最希望的學校就是以一個城市為單位,」他進一步解釋,人們在城市裡面都是共同的學習體,需要持續提升素質,「而圖書館,就是提升的油料。」相信在這座島嶼上,國圖還有許多油料有待民眾去挖掘。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