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屏東海生館 開啟海洋寶庫

文:李怡君 照片提供:屏東海生館

照片  台灣是一個島國,豐富的海洋資源一向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現在已有越來越多人走向海洋,從事海上活動,沈浸在追風逐浪的冒險與刺激之中。而海洋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與環境,更是近年來受到各界重視的重要資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成立,為台灣的海島環境,開啟了更寬闊的研究之門,同時也為學術、教育、觀光的結合,建立了新的典範。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台灣社教單位首次委外經營的案例,為了落實專業分工合作的理念,經由甄選過程,將館內的水族部門委由「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研究、教育、推廣等其他專業工作,則由海生館內的學術及工作人員負責。

展現水的精神

  海生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臨海的絕佳位置,再加上南台灣特有的藍天白雲,使得海生館的整體顯得開闊而熱情,隨時歡迎人們進入它的懷抱。建築配置可區分為:博物館(台灣水域、珊瑚王國、世界水域三大主題展示館、行政與教學中心)、水族實驗中心、服務設施、研究大樓、維護設施、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學研中心等數個主要建築區。

海生館傑出的工程設計曾獲得2001年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首獎。  海生館的整體規畫理念,以展現「水」的精神與特性為主,館區內以最不擾動環境的方式,進行建築開發,不同功能的建築物,則以步道相連,盡量維持當地自然的和諧關係。區內沒有高聳的建築,所有的燈光一律向下打,不致造成太大的光差與光害。也因為傑出的設計,海生館的建築曾獲得民國87年度行政院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以及「2001年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首獎」(National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wards, Grand Prize, USA 2001)。海生館每年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到此,兼顧學術與觀光的經營模式,成功地帶來人潮與知名度,也以各式親切可人的方式,帶領遊客走入海洋世界。

親水廣場

海生館大廳懸掛了海豚、大章魚、鯨鯊、殺人鯨等模型,展現海生館的主體性。  一走進海生館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座遠近馳名的親水廣場,這兩處老少咸宜的親水設施,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玩耍,為海生館營造了不可磨滅的第一印象。看到等比例製作的鯨魚模型,現場即可感受大翅鯨帶著幼鯨躍出水面的怦然氣勢,還有抹香鯨露出水面噴水換氣的模樣,與鯨豚共舞或是享受在海豚、旗魚等不同魚類模型之間競相嬉戲,成了到海生館一遊的重要項目。每到夏日,親水池中總是擠滿了嬉戲的人潮,這也是許多遊客到海生館參觀之餘,另一項重要目的。

  由親水廣場進入第一座建築物,是以山、水為設計理念的客服中心,斜屋頂的設計,意喻著從海岸延伸拍打向上的海浪,而館中的海洋生物,自然而然地就被包容在海浪的沈浮之中了。大廳內,21公尺高的屋頂懸掛了海豚、大章魚、鯨鯊、殺人鯨模型,外形頗為逼真的魚類模型,製造了活潑氛圍,讓人一開始就先感受海洋世界的廣與深不可測。大廳前後方均以大片玻璃帷幕銜接戶外的晨曦與夕照,即使站在室內,也不覺得與外面的藍天碧海距離遙遠。在大廳後方的兒童探索區,經常充滿著孩子們的笑聲與嬉鬧聲,以海底世界及海中生物為主題而布置的遊樂區,是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地方。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魚類。館內從俄羅斯引進小白鯨深受遊客的喜愛。在「河邊溪緣」的展示窗,遊客可以觀察兩棲類與爬蟲類的生態。

三大主題館

  海生館由「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三個館舍形成展覽空間,分別以不同的主題,介紹水資源與海洋世界。

海生館結合教育與觀光的設計,是親子共遊的最佳地點。  台灣水域館是最早開放的館,展示的方式,以小水滴從山到海在各種不同地形、氣候、生態環境的旅行過程,呈現出台灣水域的各種景觀。台灣水域館的入口,模擬設置了一座瀑布,進入館內,就像是進入了條件各異的生態環境。除了呈現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態之外,也展示人類利用河川、海口資源進行養殖、捕撈等生產活動。許多人吃過蚵,卻從未見過蚵的生長情形,在這裡就能了解蚵的生長過程。台灣水域館,也設置了碰觸區,挑選幾種海中生物,如海參、海星、海膽等,輪番讓遊客碰觸,實際感覺生物的奇特性。大洋池則是大型的海中舞台,當工作人員潛入水中餵食魚類時,解說員也藉此機會將各種魚類及其特性介紹給觀眾,這也就是餵魚秀讓觀眾爆滿的主因。若避開餵魚秀的時間,在大洋池前的觀眾席上靜坐觀賞,是非常難得的享受,安靜的氣氛讓人暫時忘了時間的流動,只見魚兒在水中悠游,無憂亦無慮。珊瑚王國館甫開放之初,就以鮮艷絢麗的活珊瑚與熱帶魚引發討論,巨大的圓柱型水槽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珊瑚和魚類,深深地吸引遊客的目光。再往前走,會進入81公尺長的海底隧道,穿梭在150萬加侖的巨型人造海洋中,就像走進了海底一般,令人讚嘆,這也是館方每年舉辦「夜宿海生館」活動最搶手的地點。2006年4月底即將開幕的世界水域館,則跳脫了傳統水族館的模式,透過科技的先進設計,加上三度空間的影音效果,呈現奇妙的海洋生物景觀,這也是台灣第一座數位水族館。

  2002年8月,來自俄羅斯的白鯨,為台灣帶來空前的震撼,白鯨成了海生館的焦點,民眾增加了與白鯨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而白鯨生態教室則透過訓練人員的介紹,讓民眾更加認識這個可愛的海中動物。海生館引進白鯨的舉動,原本頗受爭議,然而本著「有機會親近,才會懂得珍惜與愛護。」的理念,館方堅持結合保育工作與博物館經營,並且透過觀光化、親民化的方式,加深一般民眾對於海洋生物的尊重與愛護。白鯨區往往聚集大批人潮,而白鯨則是偶爾游經遊客面前,讓等待已久的雙眼獲得滿足,也讓慕名而來的孩子們,覺得不虛此行。

與海洋相鄰的海生館,讓遊客在欣賞海生館之餘,即使走出戶外,一樣也能徜徉在大海的懷袍裡。  館中有一處小型的展示空間,以展板圖畫呈現各種鯨豚的形象,包括長鬚鯨、偽虎鯨、抹香鯨、大翅鯨、殺人鯨、藍鯨、大西洋斑紋海豚、瓶鼻海豚等,再加上聲音與燈光的輪播,傳達不同鯨豚的叫聲,只要駐足聆聽,很快就會被那些極富生命力的歌聲所吸引。

  在學術研究、觀光導覽之外,海生館不忘深入社區,透過各種活動與課程,加強與社區的互動,例如「外籍新娘師資班」「婆婆媽媽電腦班」「原住民電腦班」等,每年並辦理夏令營、「夜宿海生館」等活動,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加強民眾對海洋的認識與感動。

  海生館是一處難得的博物館,除卻了艱澀的學術理論與生硬的文字敘述,直接與豐富的海洋生命力面對面接觸,這種感受力是其他博物館很難達到的。海生館是進入海洋寶庫的鑰匙,從親水、想像、互動到環境模擬,每一個環節都在開啟海洋世界的知識之門,也開啟了無數憧憬海洋的心靈。(圖文授權/遠足文化)

餵魚秀往往吸引大批遊客觀賞,也是海生館的重要表演活動之一。台灣水域館設有觸摸池,讓遊客觸摸這些海底生物。等比例的鯨魚模型、寬闊的親水廣場,悠游其中,彷彿置身在大海中與鯨魚嬉戲一般。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