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新校園運動─校園變菜園 歡樂田野間

文:蘇士雅

  一群美濃龍肚國小老師親自製作拍攝,以《穀子‧穀子》紀錄片獲得獲得公視「小導演大夢想」最佳人氣獎、第二屆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兒童人氣獎,因而讓這所曾經面臨減班窘境的學校成為矚目的焦點,一位日本企業家還因為看了這部片子,親自來到台灣造訪,並且捐出100萬元給龍肚國小,這些情節的產生,都源於「農業」這個契機。

全國第一座小學校園生態教學園

農業課程的體驗更觸發學童的學習動力。(侯聰慧攝)  有鑑於回歸自然、農業文化的傳承及鄉土概念的扎根,休閒農業發展戶外教學成為新趨向。位於美濃鎮茶頂山山凹下的龍肚國小,周邊灌溉水圳環繞,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校方將環境優勢發展到極致,不但學生親自種植水稻,更打造成出全國第一座小學校園內的生態教學園。

  龍肚國小的前身是一所農業小學,從日治大正九年(1920)設瀰濃(美濃)公學校龍肚分校至今已走過88個年頭。昭和三年(1928)龍肚的竹子門發電廠為美濃帶來便利的灌溉系統,龍肚國小成為當時的農業重點發展學校,於是設立農業補習學校,培養旗、美地區的農業人才。7年後因位置偏僻、腹地太小等考量,而遷往今日的旗山農校,但留下近三公頃的實習農場。校方從95年開始著手重整這塊荒置數十年的農場,將它開闢為「生態教學園」,全國第一座小學校園內的生態教學園因而誕生。整座園區大抵規劃為「生態中心」、「生態觀察區」、「學員宿舍」三個區域。

  「生態中心」是一座造型別致的兩樓半展示中心,一樓主要呈現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尤其著重美濃的溼地生態,並會與各界保育團體配合,定期更換展覽主題。二樓是研習會議、上課區,三樓作為研究人員的研究及觀察記錄室。

  「生態觀察區」則是被校方稱為「生態實戰場」的生態場域,在不影響生物活動前提下,學生可在親水區下水覓蜆仔、親手觸摸水生植物,也可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到沼澤區一探究竟。沿著山坡地設有林間步道,全程有木梯、棧道,全途有解說牌及戶外教室與討論區。

  園區內的沼澤地帶位於兩座山中間的山坳處,是流水匯集的地方,夏天或雨後常泥濘不堪,校方利用地形上的自然落差,運用生態工法,將山上的溪水引入,水圳的智慧在生態園區呈現,形成物種豐富的濕地!孩子在龍肚國小生活,還能跟昆蟲花鳥交朋友,認識各種水生動植物,直接向大自然學習。

  體驗農業課程,不只是動腦和動心的學習活動,而是經由身體共同參與的全人格活動。透過身體參與,由認知和情意面交互作用,形成一股強勁的學習動力。

向學校最年長的「欖仁樹阿公」鞠躬致敬

教導主任黃鴻松教學生唱客家歌謠。(蘇士雅攝)  負責企劃製作《穀子‧穀子》這部紀錄片的龍肚國小教導主任黃鴻松,從小在美濃鎮龍肚傳統農村長大,10多年前返鄉任教,感念於當地學生不認識稻米文化,不知耕作辛苦,甚至在速食文化衝擊下,捨棄米食改取速食趨勢。加上隨著農村生態轉型,社區中處處可見荒蕪農田,加上人口外移嚴重,新一代學子不再親近土地,即使生活在農村,也與土地產生嚴重疏離感,成為農村社會一大隱憂。所以黃鴻松在校長支持下,全心投入生態教學工作。

  今年4月,龍肚國小歡度88周年校慶,他們一改過去的運動會慶祝形式。

  以往校慶運動會來賓雲集,雖然熱鬧十足,但競賽過程中使用的道具、耗材及食物殘渣,成為每年的惡夢,校慶的歡娛蕩然無存。今年,龍肚國小以展現愛鄉、根植減碳抗暖化觀念為出發,以「摘一朵咸豐草的果實」、「認識三個客家伙房的堂號」、沿路「撿一包垃圾」等互動活動,讓學童從中認識社區的歷史人文,並與社區民眾共創清境美麗的家園。

  除此之外,全校師生還以向學校最年長的「欖仁樹阿公」鞠躬致敬,作為校慶開幕的序曲。

  在龍肚國小操場內的一角,有株老欖仁樹。學校剛剛創立之初,這株樹木已在此地,而且枝幹就已十分粗壯。校長楊瑞霞表示,向老樹敬禮的活動,一方面是希望小朋友能夠學習飲水思源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增加小朋友對母校的求學回憶,為童年時光留下幾抹豐富色彩。

龍肚很迷你,卻無限寬大!

  龍肚國小是一所班級超少的迷你學校,每一年級都只開設一班,全校腹地超過5公頃之大,但5公頃的土地對他們而言也只是一個立足點,他們的步伐在這5公頃之外,外租的水田,家鄉社區的土地,整個台灣甚至整個地球都已在他們的腳下。

  田園與校園的結合,讓龍肚國小逐漸成為一片學習樂園。透過農業的體驗,他們學習到智慧,學習到感恩,學習到回饋……,跨越出學校圍牆,認真追求校外的知識,這樣的小孩,以後的發展不需要我們擔心了,如同「無米樂」三個字的意涵:當我們一切盡力盡力而為,就用快樂的心等看結果!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