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公益圖書館─民間捐贈圖書館 打造地方社教重鎮

文:李欣如

  滑鼠點進國家圖書館網站的「圖書館名錄」,依省(市)立、縣市立、鄉鎮(市)三級共551所公共圖書館中,約有9所由私人捐贈、公共營運。一般來說,捐贈土地、建物建造圖書館的人士多為經商有成,為感念故鄉而回饋的企業家為多數。

  公共圖書館中由私人捐贈而公部門負責營運的有:台北市立圖書館王貫英紀念圖書館與道藩分館、台北縣鶯歌鎮立林長壽紀念圖書館、苗栗縣竹南鎮立萬春圖書館以及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台中縣沙鹿鎮立深波圖書館、雲林縣口湖鄉立鄭豐喜紀念圖書館、嘉義市文化局黃斌紀念圖書館、嘉義縣朴子市立金臻圖書館以及溪口鄉立藝耀圖書館。在這些圖書館中,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以以回饋故鄉之外,還擴及教化經商之地學子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以及拾荒購書、創辦圖書館的「王貫英紀念圖書館」,兩所最為特別。

李科永文教基金會將建成的館舍,捐贈給鎮公所營運。(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提供)李科永紀念圖書館 竹南、羅東各一座

  第一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位居苗栗縣頭份和竹南的中間段,因交通便利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而第二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也已於今年6月中開幕,第三座則還在洽談當中……。「李科永是誰?」「為何要在不同地方建造圖書館?」許多問號,當然需要好好了解。

  李科永先生(1920~1990)是竹南人,一生從事木材事業,對台灣木材工業的發展有傑出的貢獻,平時熱心公益、重視地方教育。李科永文教基金會董事李太郎表示:「李科永因小時候失掉學習的機會,所以在他經商有成後,便一心懸念要照顧故鄉貧困的、失學的孩子。」不僅在過世前成立李科永文教基金會鼓勵向學的學童,過世後,他的子女更發揮生前「照顧失學學子」的精神,在出生地竹南鎮建造一座符合現代化的圖書館。

  苗栗縣竹南鎮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是一座共3層樓約2百餘坪的空間,建於1997年,落成後,便由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捐贈給竹南鎮公所管理,並開放供民眾使用。一般來說,李科永文教基金會不會干涉圖書館的運作,完全交由館員負責營運與推動,「為延續捐贈者李科永的助學精神,館方也積極辦理各項活動,以吸引更多讀者利用。」館長王國雄期許自己善用這得天獨厚的資源。

位於竹南鎮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周遭一片綠意盎然。(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提供)  當第一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書香持續飄散在竹南鎮時,第二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也已在宜蘭縣羅東鎮落成啟用了。50多年前,李科永曾與企業家王永慶等人在羅東鎮經營木材事業,於是,李科永文教基金會就選定他曾創辦事業的羅東鎮,建造另一所嘉惠地方學子的館舍。

  無論是位於竹南鎮或是羅東鎮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雖然被形容像是雙胞胎的兩座建物,在不同鎮公所的營運下,也各自依地方民眾的需求以及館員的營運創意而呈現出不同風景。

館外設立的王貫英紀念園。(王貫英紀念圖書館提供)王貫英紀念圖書館 推動社教典範

  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應是將拾荒所得「購書贈送國內外文教機構與學校」以及「致力創辦圖書館」的王貫英先生。1949年即以一己之力推動社會教育的王貫英,本身小學未畢業,卻為培育優秀的知識分子而省吃儉用,一心一意專注在贈書、設置圖書館,即使臥病在床也不改其志。

  王貫英先生拾荒助學的事蹟廣為人知,在當時無論是教育部長、台北巿長都曾前往訪視,連李前總統登輝都曾於1996年頒給「勤儉興學」的匾額,以示敬重。儘管再過了2年,他已因身體孱弱而住進療養院,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是國家政府的栽培,才讓他有推動社會教育的想法。

  或許王貫英先生的行業看來微不足道,自身的生活也極清寒、生活水平更是比一般標準還低,但為了實踐「播種我文化,救己兼救人」的理想,他每天還是風雨無阻、奮力踩踏板車,在台北街頭沿路撿紙、收破爛,只想多掙些錢買書捐出去。

  在王貫英紀念圖書館網頁上記載他曾說過的話:「人生在世,要做有意義的事,服務他人。」一個不足為奇的人生哲學,卻是支持他歷盡多少個寒風與酷暑的關鍵,因為他不僅念茲在茲,更是每天貫徹實行。然而,多年過去他仍舊無力成立一所圖書館。

  直至王貫英撿拾而來的紙本書籍資料,終於堆疊成一座圖書館的量,終於有一個能夠容納大量書籍的空間出現。王貫英圖書館的前身是1976年創設的揚善圖書館,因經費困難、無法維持,雖然交由高雲先生接辦,但在不久後也終告停頓。當王貫英於1977年得知此消息後,便與當時台北市古亭區忠勤里33鄰至38鄰的鄰長商議成立圖書館的想法,最後,經全體鄰長同意,貫英圖書館於焉成型。

  「貫英圖書館」有別於一般公私立的圖書館,圖書來源除了他人捐贈,就是撿拾所得。1990年,王貫英因身體不適而結束拾荒的生涯,即使生病住院,還是堅持「人書不分離」的原則。到了1997年,他因病危再度住進醫院,隔年,因敗血症併發心肺衰竭而病逝,享年94歲。

王貫英於私立貫英圖書館內專注閱讀。(王貫英紀念圖書館提供)  王貫英先生過世後,因為原有的館舍所在地不利繼續做為圖書館,以及為紀念他「廢物興學」的精神,北市圖於1998年將古亭分館更名為「王貫英紀念圖書館」。除館內原有的書籍,還將貫英圖書館館內的書籍與文物併入,並設立紀念室陳列文物。往回望,王貫英先生極力推動社會教育的精神,遠勝過各種實質的付出。

  而今,「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中不僅記載他拾荒興學的事蹟,還陸續辦理書展、讀書會、講座、研習營及課程……活動,在推廣閱讀風氣之餘,也透過相關紀念文物讓他的精神一直流傳下去。

知識基礎建設之路

  3年前,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賴鼎銘以《台灣需重建知識基礎建設》為題,發表一篇令人省思的導論。他指出:「台灣的公共圖書館因地方首長不認同其重要性,而造成經費短缺,更是人事酬庸單位,難怪公共圖書館在台灣了無起色!」

  又有一回,當電視新聞報導,「一位女士希望台灣首富郭台銘能廣設流浪狗中心,拯救全台的流浪狗,而到鴻海公司門口長跪。之後,獲得郭台銘的善意回應……。」一位在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館長不禁也開玩笑:「改天我們也要去大型企業門口跪,讓台灣企業也能多重視公共圖書館。」

  概括來看,台灣公共圖書館的整體發展不只是結構性的問題,更嚴重的是人的問題!而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自由、開放,以及對弱勢族群服務的傳奇,鋼鐵大王卡內基功不可沒。

  根據賴鼎銘教授的統計,由卡內基所成立的基金會共捐建了2811所公共圖書館,其中美國就佔了1946所,其他則分布於世界各地。卡內基的捐贈要求很簡單,只要任何市鎮同意每年撥出他所提供經費的10%作為營運及購書的費用,他就以一個市民2元美金的人頭比例提出對等基金,讓這個市鎮建設公共圖書館。

  令人好奇的是,卡內基,一位以賺錢為樂的企業家,為何捐建公共圖書館?原因無他,只因他想以圖書館作為慈善標的,以及希望將曾感受到閱讀的美好延續而已。反觀台灣雖不缺百億資產的企業家,但會捐助公共圖書館的企業家又有多少?

  儘管如此,台灣知識基礎的建設還是必需,既然台灣的卡內基尚未出現,培養台灣下一代的卡內基也需要努力。以一己之力營造不散的文化氛圍,培養自身的文化深度,進而影響他人,台灣卡內基的出現應當指日可待。

附加檔案: 諮詢單.doc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