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元宵節的前一天,北台灣的藝文界人士齊聚台北圓山大飯店,參加由文建會與文化總會舉辦的<新春文薈>活動,陳總統親臨致詞,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與文化總會新任秘書長陳郁秀等人也都出席。在數百名文化人之前,陳總統再度宣示打造「文化台灣」的決心。
陳總統表示,文學、藝術的力量是難以估計的,他雖然不是文學家或藝術家,卻始終保持對文學、藝術的敬意與親近。在目前沒有連任的壓力下,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實踐他所提出「文化興國、世紀維新」的願景,使台灣成為富有人文氣息的「文化台灣」,讓我們後世子孫都可以在充滿文化藝術的環境中成長,都能成為具有高度文學藝術涵養的國民。
陳總統這段話無疑是令文化人相當振奮的,尤其是在一片「拚經濟」的呼聲中,陳總統仍不忘對文化的關懷,加上各領域的文化工作者持續在專業崗位上繼續奮鬥,使得我們相信文化台灣的願景絕不是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而是紮紮實實的政策方向,這樣的想望是可以期待的。
當天的新春文薈雖然只是一項純交流的活動,但在<優人神鼓>、<台北民族舞團>等專業團體高水準的演出中,即可發現台灣旺盛的文化力,台上演者的賣力演出,不只是讓觀賞者感動,相信這些感動的力量,也有助於進一步推升台灣文化人的創作動能。
文化交流活動看似稀鬆平常,但若用心體會,其實不難發現每個文化活動後,都可激發出更多的創作元素,也都是有助於累積文化台灣的資產。
而在文化的場域中,「人才」無疑就是最大的資產,在四、五百名文化人齊聚一堂的場面,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台灣的潛在力量,但在會場之外,其實也是遍灑文化的種子。這些文化人才可能在社區、在研究單位,也可能在圖書館,甚至就在你我的左右,站在文化的一隅,共同在文化之路上奉獻心力。
也就是說,文化建設固然需要許多硬體建設的配合,但人才的培育養成以及文化意識的提升,也是提升文化水平的根本。多年來,包括文建會等單位,也都重視到這些課題,因此對於「人」的投資總是不捨不棄。
因為,人才才是文化的根本。
不只是文建會如此,包括國立台中圖書館在內的許多公部門也都有此意識,因此各項文化培訓活動總是持續不輟,這些努力都將是我們未來打造「文化台灣」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