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五塊厝讀冊館 散播農民之愛

文:李詩曄 照片提供:李詩曄
  一個中年轉業歸鄉照顧父母務農遊子、一個不認識多少字老農夫,平凡小人物出錢出力成立「讀冊館」,圓滿社區居民、孩子閱讀空間,也是部落夢想起飛基地。

吳永修(左)與蔡振明共同打造讀冊館,給孩子們閱讀空間,也給村落再向上提升的力量。   在許多大企業家眼中,他們付出微不足道,但對某些地方來說,捐贈者的付出卻是無價。這間位於雲林縣元長鄉五塊厝部落小小讀冊館,就是最好的例證。該館順利開館後,已成為愛與關懷的圓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善心,不斷向外擴散延續。


鮭魚返鄉 啟動閱讀的幸福

  原本擔任電機工程設計師,擁有優渥薪水的吳永修,幾年前為了要照顧年邁父母親,回到故鄉元長鄉的五塊厝部落。


  鮭魚返鄉,對故鄉有著更深期許與夢想。吳永修發現這個人口不到1,000人小農村,彷彿被時間遺忘,20多年來未曾改變,與臺灣多數偏鄉農村一樣,青壯人口外流,留下滿村蕭瑟寂寥,他務農之餘,決定投入社造工作,盼能為故鄉注入活力。


  吳永修認為讀書才能累積前進力量,而村落除了學生人數不到50人的信義國小有圖書室外,再無其他能夠閱讀、討論、座談場所,他決定營造一間能提供書籍、閱讀、討論與座談據點──讀冊館。


  「農業除了老農經驗傳承,也需要不斷注入新知識,跟上現代耕作技術、理念」,吳永修說,提供知識、分享技術、傳承經驗是他心目中讀冊館最理想的宗旨。
 

   吳永修開始築夢,為村落編織「讀冊館」的夢。他號召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母校信義國小同意提供閒置教室,但整修經費社區要自行籌措。


  教室整修經費概算需要10多萬元,這筆錢相當於農民一年耕作所得,對多數村民而言是「天文數字」。錢非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吳永修夢想卡住了,但他卻未放棄希望,不斷與村民談論讀冊館夢想。


  「天公總是疼憨人」,吳永修遇到了圓夢貴人阿明伯──蔡振明。


一個不認識多少字的平凡老農夫,出錢出力成立「讀冊館」,圓滿社區居民。  民國99年6月吳永修夫婦偶遇同村農民蔡振明,閒聊中得知吳永修起造讀冊館夢想,給村民、孩童成長空間,卻苦無經費。「這種好事,應該大家攏來做才對」,阿明伯被這個「年輕人」理想感動,暗中下決定捐助整修經費。


  過了幾天,蔡振明帶個信封塞給吳永修,「這是我種了兩季稻米賣來的,共12萬元,讀冊館先做起來,不夠的部分再來想辦法。」當年稻價低迷,每臺斤僅12元,阿明伯捐12萬元是用一萬多斤稻穀換來。他默默捐款,家人都不知道。


  「蔡振明答應負擔圖書館內部全部的裝潢費用,我還楞了一下,一時反應不過來。」吳永修說回想當天情景,只有「感動」形容心情。他與蔡振明並不熟,12萬元對種田的農夫而言,是一年甚至2、3年收益,蔡振明二話不說捐出,心中滿滿感動。


  支付每分錢時,都看到阿明伯頂著烈日豔陽耕作身影,不能浪費分毫。吳永修整修讀冊館錙銖必較,讀冊館藏書書架、閱讀桌有了,營造親子共讀與表演舞臺完成了,孵了10年「讀冊館」,圓夢達陣。


讀冊館入厝 村民全動員

  100年1月,元長鄉五塊厝喜氣洋洋,全村村民開心地辦「入厝」,4名村民大喊「開館鑼!」阿明伯親手寫「讀冊館」小牌子,掛在讀冊館 門旁,字體有點歪扭,村民說「怎麼看、都怎麼好看」。讀冊館開張,館內書架的書仍寥寥無幾,阿明伯致詞時說,想再賣萬斤稻換更多書,全場掌聲響不停。


  老農賣米捐錢故事經媒體披露,隔天湧入300多通電話,還有美國的留學生看到消息,請嘉義的母親和姊姊送書到雲林,共同響應捐書活動,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號召民眾捐書,募集4,000多冊書籍。


讀冊館是社區孩子汲取知識天堂。(吳永修提供)   吳永修說,讀冊館藏書已逾兩萬冊,平時配合學校開放給學生閱讀活動,每週三、六、日對外開放,安排志工輪值服務。


  讀冊館採取「良心借書法」,借書只要登記簽名,就可以帶回家閱讀,營運3年多來,從未發生書被占為己有情況,而借書也不限五塊村的居民,範圍擴及鄰近村落。


  讀冊館慢慢培養居民的閱讀風氣,鄉下常見隔代教養的狀況,假日的時候,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到讀冊館,有些老人家雖然看不懂書,但孫子會念書給他們聽,達到親子互動的功能。


  知識取得不僅依靠閱讀、看書,座談、專題講座、影音播放等都是重要管道。吳永修說,讀冊館不定期安排各種講座,農業是村落最重要經濟行為,農業講座、新技術座談最多,也是最受歡迎課程。


  吳永修指出,農業是傳統產業,卻也是觀念、技術不斷創新的產業。鄉下農民不太可能到大學去念書,讀冊館舉辦農業講座和研習活動,推廣農業知識,它承載的不只是孩子們閱讀空間,同時也是村落再向上提升力量。

 

鄰近鄉鎮及外縣市前來取經

阿明伯認為給孩子有書讀,比什麼都有價值。   讀冊館現已成立3年,它不單只是孩子們的的讀書園地,也是提供村民們查閱資料,同時舉行講座、課程學習地方,凝聚社區居民情感,促進農民交流,讀冊館不僅是讀書所在,也是村落前進力量與夢想起飛基地。


  讀冊館農業講座已建立口碑,除了當地農民參加外,鄰近鄉鎮甚至外縣市農民也常慕名參與,一同討論農業,真正成為編織未來夢想的圓心。


  元長鄉長李泗濱說,從讀冊館看到人心善良與堅持,無私回饋社區、鄉里的感人故事,令人動容,值得大家學習;而這幾年讀冊館營運方式與成效,更值得公立圖書館學習,讓圖書館除了借還書外,還能是凝聚社區居民情感,打造夢想、向上提升的力量。


  「用一萬斤稻米換來一間讀冊館,足價值!」蔡振明至今仍會興奮地訴說心中的歡喜。


  捲起褲管,光腳踏進田裡頭,一步一步踏實地種出漂亮稻子。阿明伯如同村落多數同儕,國小畢業14歲就投入農業。自稱大字認識不了幾個,依靠實做憨做成為種田博士,養大4個小孩成家立業。


  阿明伯很少出外旅遊,謙虛的說自己眼界不寬,不了解外面世界演變,但他深知下一代是競爭激烈一代,希望村子裡的孩子,能因為閱讀擁有遼闊視野與未來,也因為吳永修堅持而感動,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農民在讀冊館座談交流耕作經驗。(吳永修提供)   「計算太多,就做不了什麼事,所以根本不要去計算12萬元需要種多久、多少稻子,讀冊館如果還需要經費,我願意繼續捐錢。」開幕當天,蔡振明激動地說,言談間揮動著因天冷下田被凍傷、滿布傷痕卻厚實充滿溫暖的大手。


  他說,土地不會說謊,種什麼就收成什麼。任何收成總是天公的恩賜,若要計算12萬元需要種多少稻米、花生,付出多少時間、勞力,就做不了事,只要庄內的囝仔有書可讀、有書可借,未來多幾個能為這塊土地做出大貢獻的人,這筆錢的價值絕對是無可計算。

 

延伸小農的社會關懷

   101年讀冊館成立週年時,聯邦銀行將讀冊館故事,拍攝成公益廣告,阿明伯用稻子換讀冊館故事,為部落學童、農民築夢行為,感動更多人,匯集更多愛心。


  阿明伯高興地說,廣告播出後,又有很多人跟社區發展協會連絡表示要捐書,還有人詢問社區如何經營、如何善用老天爺的恩賜,他很高興,希望這份對土地小小的愛,能因此擴展到每個角落。


讀冊館外觀。(吳永修提供)  小農關懷土地的心仍繼續擴大,同村農婦黃瑪莉被阿明伯捐稻成立讀冊館感動,決定實踐對土地的友善,開始不使用農藥耕作,成功種出首批無毒花生,她並將這批花生捐贈給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用最實際的行動,支持推動臺灣環境與生態保護工作。


  吳永修表示,讀冊館3年來不斷匯聚各方愛心,除了來自全國各地捐書者外,一位旅居美國的臺僑也透過朋友,寄來數百冊的書籍,讀冊館雖然不大,卻是最幸福的環境。


  102年雲林縣元長鄉五塊社區讀冊館榮獲臺灣省績優私立圖書館,讀冊館最重要推手吳永修、蔡振明榮獲績優個人的表揚。表揚他們默默推動服務社區、推廣讀書風氣。然而他們認為榮譽應歸於全社區居民,及所有曾為讀冊館付出的人們,也感謝天地。


PERSONAL LIBRARY

*五塊厝讀冊館

*地址: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北水路18-10號

*電話:05-788-2040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4:30

 週六、日

  上午09:00~12:00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