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資料館─民族音樂資料館 為台灣音樂理出系譜

文:林巧惠 照片提供:林巧惠

民音所外觀  坐落於台北市杭州北路的民族音樂研究所與民族音樂資料館同址合設,民音所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派出單位,針對台灣各族群民族音樂進行調查研究、保存及推廣計畫,下設民音資料館提供民眾閱覽。走入這棟別具歷史意義的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翠綠的竹林走廊,中庭則遺世而獨立,隔開台北的眾聲喧嘩,訪客可在荷花池畔享受音樂的時代軌跡。建築物為一舊有空間再利用,完成於民國48年,為當時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台北管理處辦公及稻米糧食生產調查研究使用,89年至91年曾作為文建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直至91年才成為傳藝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辦公處,資料館內部由誠品書局設計師陳瑞憲打造,從內部的老樑柱與屋頂的黑磚瓦片即可看出新舊的感性對話。

喚起親近在地音樂的渴望

視聽機  在商業化、數位化及外來音樂的影響下,各種民族音樂隨著文化消弱而失傳,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血脈、樂器及其精神。在95年3月傳藝中心主辦的「諾亞方洲音樂紀──第一紀」活動中,即邀請「邵族杵音團」以原本屬於日常生活的舂穀用具,交織出高低音調,經由時空變遷將音樂的意義轉換,衍生出兼具著儀式與表演娛樂的雙重意義。亦有《珈雅瑪樂團》的茶山村歌舞、《旮亙樂團》、《雲力思》的泰雅古調精神及《蘭嶼達悟文化藝術團》的音樂舞蹈。其中旮亙(Kakeng)是指阿美族傳統婚禮女子招贅時用來報喜訊的竹鐘,由女方動員親友攜帶旮亙在凌晨雞鳴時敲打。活動並配合民音講座邀請學者展開文化饗宴,成功以原住民主題呈現出生活文化與音樂的相互依賴感,而台灣尚有各種原住民、漢族、當代創作等著被發掘,未來激盪出的火花應精采可期。該館暑期亦曾舉辦民俗音樂研習課程,包括歌仔小生、旦角唱腔班、北管鑼鼓班、梨園南管唱曲班、客家山歌班等,傳承台灣多元且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

錄音室  而在看完一齣動人心弦的電影或戲劇,我們雖然無法重現當下的時空背景,帶走精緻的舞台或演員舞者的喜怒哀樂,但我們可由音樂襯托記憶,任想像力馳騁重回當下氛圍,慢慢咀嚼配樂帶給人的細膩情感,這就是數位化優勢──音樂唾手可得,因此館方以規劃數位典藏為另一個著力重點,各種民族音樂均可藉由網路聆聽,為的是讓更多懂音樂與想接觸音樂的朋友隨時都可聽到台灣少數民族的在地聲音。

  對於從事音樂研究的人員亦是個尋寶園地,資料館於85年買下《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為清代北京車王府所收藏的戲曲、曲藝手抄本的總稱。它不僅是研究中國戲曲與說唱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清王朝由盛轉衰時期的民情、民俗、民族關係、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南北管樂譜、閩南指譜、南泉指譜等珍貴文物,在恆濕恆溫的保存室裡等待知音人。
而民音所辦公室的旁邊,則設有內行人才知道的「錄音室」,包括國際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融合客家、福佬、原住民甚至西非音樂的好客樂團均曾利用此錄音室,並提供給各大專院校師生利用,未來將預計開設錄音班,培養數位人才。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個人閱覽室  台灣音樂家許常惠教授生前致力於現代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保存,鼓勵台灣成立音樂機構擁有韓國國立國樂院的規模,妥善保存文化資產,民音研究所所長張書豹表示,民音研究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必須以長遠計畫為目標,未來將讓館藏資料有更精確的編目,在新的年度起也將以「民歌採集運動」及「原住民音樂生態」為主,遠程則是進行日治時期「黑澤隆朝」研究,希望能找出詳盡的台灣音樂系譜,而歷史不斷往前進,整合蒐集保存的工作就更加刻不容緩。張所長表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使得「亞洲的價值」逐漸浮現,東方傳統文化在傳藝中心繽紛開展,而民音所的資料館,不僅提供專業整合橋樑,更歡迎民眾參與,用心體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