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推動全民閱讀 專家共獻策

文:楊惠琳

  國家圖書館在今年建館七十年館慶期間,四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兩天,於該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舉辦「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活動,有來自全國文化局、公共圖書館、中小學教師、讀書會等共二百餘位的專家學者參加,分別就閱讀經驗分享、閱讀素材的選擇、讀書會的經驗、閱讀融入主題教學、出版與閱讀、全民閱讀運動的規劃與辦理等六個主題進行為期二天的研討,目的想藉由研討會的舉行,除凸顯國人閱讀環境的弱勢外,也提醒各界對閱讀的重視,希望使閱讀能蔚為社會風氣。

  「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共有六個場次,依序為:1.閱讀運動經驗分享2.閱讀素材的選擇3.讀書會的經營4.閱讀融入主題教學5.出版與閱讀6.全民閱讀運動的規劃與辦理,以下摘錄各場重點。

第一場次 閱讀運動經驗分享

1.美國的閱讀運動
發表人:楊美華(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

內文摘要:
  閱讀是思想傳達的重要工具,是需要技巧並長期訓練始能建立的良好行為。根據專家的研究,閱讀深具教育的功效,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兒童可以透過故事,學習成人經驗思考模式;與旁人分享情緒;拓展新的視野;培養文化醒察與認同的能力。

2.打造讀書人的國度-英國閱讀運動
發表人:齊若蘭(自由文字工作者)

內文摘要:
  英國人一向注重閱讀。幾百年前,英國人已經發展出「家庭閱讀」的形式,從全家人一起朗讀喜愛的書籍,延伸到後來的「睡前說故事」習慣,一直是英國家庭的重要傳統。因此在世界各國中,英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名列前茅。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01年公布的國際學生評量報告(PISA)中,英國15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在32個國家中排名第7。

3.日本的「家庭文庫」運動
發表人:林真美(「小大讀書會」發起人)

內文摘要:
  早年,是社會「不進步」,讓「家庭文庫」有機可乘。有感於叱吒風雲的時代已過,現在,這些存活下來的「家庭文庫」主持人,反而能以更素樸之姿,為堅持回到閱讀原點、回到人與人的原點而努力。或許,當大人、小孩間的界線變模糊了,資訊無國界了,「共享繪本」反而成了大人、小孩共享資訊的一個美麗起步。而對生活在「管理化」社會的大人和小孩而言,一個可以自由自在與人活絡感情的空間,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好在,「家庭文庫」所提供的那片「繪本花園」,正好可以讓年齡、身分不等的一群人,趁機打破日常的藩籬,一方面共享快樂的閱讀,一方面也有了伸展筋骨、活絡精神的機會。這樣的滿足,恐怕不是公立圖書館的完善設施或精采的電視、電玩所能取代的。也因此,儘管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誘因,日本的「家庭文庫」仍然得以本著沈穩的步伐,繼續攫獲人心,並像細水流長那樣,遍歷土地、流經世代。

 
第二場次 閱讀素材的選擇

1.兒童閱讀與選書
發表人:林文寶(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內文摘要:
  台灣地區兒童文學的出版品正蓬勃發展,而選書工具雖亦有其歷史,但似乎是辛苦的追在出版後面跑,儘管不同的評書單位會有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但綜觀台灣地區兒童讀物選書工具,雖然似乎有類似常設的專責單位,但仔細看來,總嫌專業不足,更缺乏主動性。而媒體的選書,更是瀰漫著意識型態。所謂選書者,缺乏專業的讀書人,似乎皆屬臨時結集的,其不足處在缺乏長期的關心和觀照。
  面對兒童讀物的選書,如何重建我們的主體性與自主性,這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至於意識型態亦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如果我們認同:意識型態的概念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它是思想的來源進行理性的分析,揭示社會與自然法則的一致性,清除宗教和形而上的淺見與謊言。因此,意識型態的概念,也可以是積極的、進步的。其實,它更是一個日益多元化社會的產物。

2.教孩子如何選書
發表人:趙鏡中(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內文摘要:
  把孩子視為成熟而可信任的讀者,是建立孩子閱讀信心的不二法門。當孩子有了信心,才能發掘閱讀的樂趣。在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後,隨著閱讀經驗的逐漸累積,孩子閱讀的品味、層次也會越來越高。「教孩子如何選書」其實是教不來的,只有在孩子逐漸發展的閱讀旅程中,隨時去肯定他們所踏出的每一步,不吝惜的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經驗,並協助他們克服閱讀的障礙,作一個錢伯斯(Aidan Chamber, 2001)所謂的「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而不是一個「身負使命的教導者」,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選書的原則。

3.兒童網路閱讀素材在圖書資訊利用教育之應用
發表人:賴苑玲(台中師院社教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內文摘要:
  網際網路有相當多生動活潑的資源,適合當作教師教學的教材資料庫。資訊能力的運用,電子書的閱讀,經由網路的交流、互動與學習,都是未來的趨勢。因此,網路閱讀素材的選擇,除了注意資料的形式外,尚需考量閱讀環境如電腦螢幕與閱讀介面、網站的權威性、內容的豐富性與趣味性,之後,還要有圖書教師的推薦,才會鼓勵兒童上網閱讀。閱讀不僅是可以分享的,也可以培養兒童的批判思考能力,經由網路上的兒童文學作品,提供兒童思考空間,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中的國語課程,有關閱讀能力的培養,需依賴圖書資訊利用知能的養成。如能在事前精心的設計與完整的資訊提供,將有助於學生學習效果。

第三場次 讀書會的經營

1.公共圖書館讀書會之組織與運作—臺北市立圖書館的經驗
發表人:曾淑賢(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

內文摘要:
  為激發民眾的閱讀興趣、培養民眾的閱讀習慣、提升民眾閱讀能力及推動全民閱讀風氣,國內外公共圖書館透過多元、生動的閱讀活動達成目標,作法有很多,從幼兒故事時間、兒童暑期閱讀活動、兒童閱讀俱樂部、讀書會、作家駐館、好書評選推薦及展覽、好書交換、新書發表會到閱讀講座等等。各國的教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採行的閱讀推動方式亦不同,而不同的閱讀活動對推廣民眾閱讀的成效亦有差別。其中,讀書會是各國行之有年,且深受政府和民間重視的一種閱讀活動。

2.談社區讀書會的經營與發展—以花蓮小大讀書會為例
發表人:陳麗雲(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

內文摘要:
  民國84年6月,一群熱愛花蓮大山大海的「新花蓮人」,和一群憂心花蓮諸多社會及環境問題的「老花蓮人」,不小心碰在一起,大家本著一份對花蓮這塊土地相同的愛,決定以「社區」做為落實關懷的基點,因而成立了「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

3.人間佛教的實踐與「生活書香化」之展望
發表人:釋覺培(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

內文摘要:
  「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成長,可說是佛光山數十年來對文化、教育理念耕耘的結果,加上全球組織的迅速執行,再透過一向以真誠純樸的精神推動著讀書會的PHP素直友會,其無私的大力協助,才有今日上千個讀書會成立的成果。若從快速延伸的社會角度來看,其代表了今日的佛教已不同於往昔,佛光山在經過五十年佛教革命的一番洗鍊後,不僅僅以制度化、普及化、生活化、大眾化、藝文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面孔呈現給世界各國,更同時將佛陀對生命的教育,作一更徹底的弘揚與宣揚。未來更期望「生活書香化」能夠真正落實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4.一般讀書會的經營—以素直友會為例
發表人:張萍+素直種籽(素直友會)

內文摘要:
  素直友會從1987年在基金會會外主動成立,一直保持獨立自主的方式,讀書會的會員可自我要求成為志工,會友服務會友,協助其他讀書會的成立、帶領閱讀、推廣讀書...。目前的友會讀書會大約有五十來個,這種非制約性的團體,來來去去不用太在意「量」,重點是「質」。會友來參與之後的改變,閱讀討論以及思辨能力增加,因之而影響家人、公司、學校、社區,已有許多實例印證。會友與素直友會的關係,正如社群學者沈岱爾(Sandel)所言:「這不只是一種如自願結社般可以選擇的關係而已,而是他們所發現的一種歸屬感;不僅描述了他們的屬性,也構成了他們的認同。」

第四場次 閱讀融入主題教學

1.引導學生進入悅讀的世界—閱讀教學活動設計與帶領探討
發表人:葛琦霞(悅讀學堂負責人、台灣閱讀學會理事)

內文摘要:
  閱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與不同角色,提升學生對於閱讀的意願,不過如果是扮演教師的角色,最好的方法便是直接將閱讀教學與平常的教學內容搭接在一起,一方面使學生得到持續性的閱讀指導,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學習如何閱讀,更增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期待在大家開始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之後,逐漸建立閱讀的教學能力與廣泛的閱讀機會,使大家都能從閱讀中學習,更能應用在生活中,使生活更美好。

2.圖書館利用指導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理念與實施—
 以北市明湖國中為例
發表人:陳淑慧(臺北市明湖國中教師)

內文摘要: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能力。面對此波課程改革,明湖國中教學團隊設計把圖書館利用教育與各科教學結合,使之融入各科中,並以協同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策略,配合活潑教學及多元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親身實地的操作,來達成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目標,希望藉此經驗,提供九年一貫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之參考。

3.從國小圖書館利用談主題閱讀與教學整合
發表人:徐月梅(臺北市濱江國小籌備處校長)

內文摘要:
  教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民的協助,締造一個有競爭力的國家,更要靠所有的孩子將來的成就。閱讀是開啟學習的必經之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父母、老師是重要的啟蒙者,圖書館是提供文化與學習的最佳場所,中小學圖書館為教學的資源中心,因應資訊科技融入校園,改變圖書館之經營與服務模式,以引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進而具備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是眾人關注的議題,本文就從國小圖書館利用的層面來談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主題閱讀與教學整合,概述台北市國小圖書館與閱讀活動的推廣。

第五場次 出版與閱讀

1.出版與閱讀議題下待解的三角習題
發表人:邱炯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內文摘要:
  出版與閱讀之關係在於生產端與消費端所產生之互動,一般而言,這種互動關係建立於雙方汲取商業利益及文化知識之需求上。其中究竟那一方居於優勢而具主導地位?答案應該頗為一致但卻顯矛盾,那便是出版社可以透過選題、出版、發行而提供產品,甚至企圖引導讀者群的共同議題,營造出熱門時尚;然而,在另一端,消費者卻是根據自己之知識需求,不論從眾心理或自主意識強者,皆在信息紛陳的書種中挑選所愛,兩者共同營造書市景況。此種出版社先取得知識生產的主導地位,卻未必能維持絕對商業利益之現象;且似乎被動地由圖書消費者取決於本身之文化知識需求,而產生最終的購買行為之事實,頗為特殊。「出版生產端」卻交叉對應「文化知識需求」,交錯對位的答案常不為人察覺,或者已習以為常,矛盾之因在於既非生產端,亦非消費端擁有絕對的優勢。出版與閱讀權力的不對稱性便是現代出版文化特色之一。閱讀風潮究竟是否易受出版選題影響,類似主題一窩蜂的出版風潮是否也歸因於市場的閱讀需求?兩者互為因果,耐人尋味。

2.從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談國內的閱讀風氣
發表人:邱各容(富春文化公司)

內文摘要:
  為了提升國內的閱讀風氣,獎勵出版優良課外讀物,推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無論是政府或民間,透過每年舉辦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以及「好書大家讀評選」,甚至像媒體如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聯合報讀書人週報等,這一連串的讀物評(介)選,無非是向讀者提供閱讀資源與資訊,促進閱讀風氣的養成,提升閱讀素質,營造書香社會的氛圍。

3.出版與思潮
發表人:林載爵(聯經出版社)

內文摘要:
  每一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觀念,思想家的思考或大眾的心靈都有可能是觀念的推動者,而出版品則是這些觀念的傳播者。透過閱讀,推動者與傳播者共同創造了一個世代的思想氣候,或者,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思潮。也就是說,一個世代的思潮通常也會具體地反映在這個世代的出版品上。反過來看,一個思想無波的世代,其出版品也不會顯現特色。不論從歐洲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或美國二十世紀的暢銷書目,或當代台灣的思潮發展,都可以看出出版與思潮緊密結合的現象。

第六場次 全民閱讀運動的規劃與辦理

1.世新大學讀書會的推展與經營
發表人: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內文摘要:
  在世新大學,很早就有讀書會的存在,但讀書會成為一種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則是八十九年十月的事。該年夏末,成前校長嘉玲應社會心理學系羅燦煐教授之邀,參加了一次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羅曉南教授主持的讀書討論會。成校長覺得這個讀書會很有意義,除了兩次親自為教師組成的「世新學園讀書會」導讀《學術這一行》一書外,她更在學校的行政會議上,大力鼓吹師生組織讀書會,藉以提高世新校園的讀書風氣。

2.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活動
發表人:陳昭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

內文摘要:
  閱讀是人類主要的學習模式,也是圖書館最主要的活動。在知識經濟與終身學習時代,民眾的閱讀數量與閱讀品質,是該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提升閱讀風氣,推動閱讀活動,是公共圖書館的天職,公共圖書館的存在,讓每一位民眾都有機會學習,公共圖書館也捍衛了民眾閱讀的自由,及人類創作的合理使用權。本文之目的,即在說明公共圖書館與閱讀的關係、臺灣的公共圖書館推動閱讀活動遭遇的困難,以及該如何突破困境,由點而面,結合各界的力量一起規劃及推動閱讀活動。

3.中小學校園閱讀活動的規畫與經營—綜觀中小學閱讀活動實施現況
發表人:沈惠芳(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

內文摘要:
  一個人不可能靠二十年求學生涯累積的知識使用一輩子。在目前能力本位的社會裡,無論學歷高低,不學習、資訊不足的人可能最先被淘汰。而擁有背景資訊理解力、資訊蒐集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人,在競爭社會較容易生存,也更容易面對挑戰。

4.社區閱讀活動的規劃與經營
發表人: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內文摘要: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陳錦煌在「全人教育養成」座談會中指出,學習不囿限學校,社區若能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功能更大。而公民社會的建立基礎在於學習型社區的落實,使居民藉由參與社區各種活動和公共事務,增進人際互動與瞭解,提升知識水平和對公共決策的思辨能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