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在農田種下書香 小間書菜的幸福夢想

文:張坤華 照片提供:張坤華
一對年輕夫婦,在宜蘭鄉下開的書店像農舍,又把農舍弄得像書店。無論你認為它是書店或農舍,都改變不了他們的土地之愛與書香之情。


書店裡擺滿了當地友善耕作的無毒農產品和有機蔬果。  初夏的宜蘭,藍天伴著綠地,清新遼闊,和風徐徐,分外醉人。


  位在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離深溝國小大約5 分鐘的路程,有一間非常特別的二手書店。外觀上看起來,像一般鄉下破舊的農舍,沒有招牌,只有門口畫架上,立著一塊小黑板,寫著「小間書菜」四個大字;走 進店內映入眼簾的,除了書架上的二手書,盡是農家蔬菜瓜果,醃漬的豆腐乳、金棗醬,曬乾的洛神花,以及一些懷舊的電視機和書報雜誌。


  更特別的是,這家書店不僅賣二手書,也販售當地的無毒米、時令蔬果、醃製品和農夫親手做的印章、明信片等,它不僅推動「以書換米菜」,還肩負了在地書香傳播的角色。
 

返鄉務農的新風潮

推動「以書換米菜」的小間書菜女主人彭顯惠。  近年來,年輕人返鄉或下鄉務農,成為臺灣島內一波小小的新潮流。許多原本定居地方城市的青年,紛紛為了孩子或追求生活品質,放棄了原有工作,下鄉種田,這裡面不少事業有成的老闆、工程師、設計師、教育工作者,也帶動了一波有機耕種新浪潮。


  小間書菜的兩位主人江映德、彭顯惠,原本是在臺中都會上班生活的電腦工程師和平面設計師,為了讓小孩子有更好生活環境,2013 年2月夫妻倆辭去工作、賣掉房子,毅然決然舉家搬到宜蘭,當起了道道地地的新農夫。


  小間書菜的誕生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夢想的實踐。彭顯惠說,2013 年她和丈夫搬到宜蘭想當新農夫,當時為了租地耕作,到處碰壁,當地的農民寧可土地休耕,也不願意租給外來的陌生人,直到結識了農村規劃師楊文生(臺大城鄉 所博士生),加入宜蘭草根組織「倆佰甲」之後,順利租到農地,種植友善無毒的「小間米」,也讓他們「2 年務農,3 年開店」的夢想,提早達成了。


  「倆佰甲」是在蘭陽平原推廣「友善耕作」的社群,它是楊文生和一群朋友於2012 年成立的,目的在協助有意願入住員山鄉深溝村的農夫,找到田地、耕作機具、房舍、倉庫,專心種植沒有農藥、化肥、除草劑的無毒天然農產品。


  彭顯惠指出,小間書菜,一開始「倆佰甲」租下來,是打算做為穀倉用的,它前身是一間營運60 年的舊碾米廠,不過也有10 多年沒有使用。


友善耕作的開始

小間書菜裡老舊的電視和農民的文創明信片。  沒想到,承租之後不久,新農夫人數不斷增加,耕地也變大了,原有的空間容不下,只好另外尋覓穀倉;另外一方面,當生活穩定下來,她跟先生也發覺一個 新困擾,搬到深溝村後,從小就愛跑圖書館的她,卻發現住家附近,找不到一間書店,每次想看書,都得到宜蘭市找書店,因此在大家思考這個空間未來要怎麼使用 時,她和先生萌生了想開書店的念頭。


  2014 年1 月,小間書菜順利開幕,彭顯惠希望它可以像「直賣所(日治時代產地自產自銷的場所)」,除了賣二手書,「以書換米菜」,販售當前在地生產的農產品,以拉近餐桌到產地的距離為目標,更能促成消費者與農家的互動,讓更多人親近農村,愛上田園生活。


愛書,萌生的「以書換米菜」

  她回憶時談到,開幕至今將近一年半,它雖然看起來有些髒亂,但保持完好,要開幕前2 至3個月,夫妻倆動手清除雜物,意外發現許多寶貝,目前書店裡擺設的老舊電視機、支票打印機、高級S紅磚、米穀借據,都是從倉庫裡挖出來的;她們保留了部 分碾米設備,再用拆卸下的木頭、碾米廠的梁柱、檜木板改成桌子、書架與木門,就連地板都是自己動手鋪設的。


  彭顯惠笑笑說,剛開幕不久的小間書菜裡,陳列的不是書,而是宜蘭當地農家的農產作物,滿滿的都是沒有噴灑農藥的有機蔬菜,與自產的「小間米」,等著準備帶二手書與CD,來交換農產的書友們上門!


江映德耕作自產的「小間米」。  問到為何突發奇想「以書換米菜」?彭顯惠表示,她記得很清楚,5 歲多的時候,因為一次受傷,到醫院動手術,那年代的醫院很少有電視;住院期間,她看了不少東方出版社和《國語日報》出版的兒童書,還有一些像《七俠五 義》、《兒女英雄》之類的課外讀物,從此跟書籍結下不解之緣。


  大學的時候,她在東華書局打工,書局主要出售的是一些參考書和文學類的書籍,她在二樓櫃檯,看了很多文學類的書。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負責平面設計工作,一切都和書有關係。
 

多功能的碾米廠

  「以書換菜」是為了想要找到自己喜愛的書,至於換書,為什麼設定以文學、旅行、小說、散文、設計、食農?而不包含親子、金融、偉人傳記、電腦等書籍?彭顯惠直言,因為這類的書都是她個人的最愛,心想「未來如果書店再不經營,也能夠將這些書帶回家,做為私人的收藏。」


  彭顯惠透露,一年多下來,有件事一直讓她念念不忘,那是2014 年12 月的一個下午,有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小孩,到書店買書,作為耶誕節禮物。小孩子貪多,想多帶兩本,媽媽執意維持母子先前的約定,開始有點相持不下,不過,最後雙方還是妥協了。


  她說:「現在一般家庭的父母,節慶時不是買3C,就是買平板給小孩,相對地小孩玩手機和平板遊戲變多,看書卻相對少了許多,這樣的情景令我感觸頗多。」


小間書菜成為宜蘭傳遞書香的新景點。  彭顯惠強調,她覺得書籍是非常特別的一種產物,除了男女因結婚,生下小孩以外,世界很少有結合兩個生命,產出另一個不同生命的例子;書籍卻恰好是這樣的,它可以完美地將視覺和文字融合在一起,產出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動。


  目前整座碾米廠,分成三個部分:除了小間書菜,還有農民食堂、兒童圖書館與活動空間,彭顯惠希望以複合式空間經營的方式,讓這裡成為深溝居民的社區交流活動中心,可以來這裡吃飯泡茶聊天讀書,未來還打算引入更多的藝文演講活動,讓更多人透過「倆佰甲」開啟新的視野。


  雖然讓農民生活裡,增添文藝氣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她們夫妻倆也不急於一時,彭顯惠指出,想開書店是希望改變鄉下的人文風光,增加些閱讀的人 口;賣起農產品,主要是自己需要,看看食安風暴,大家人心惶惶,不知道該吃什麼?現在自己可以吃到無毒無害的蔬果,也想將它分享給其他的朋友。


  除了種植「小間米」,經營小間書菜外,夫妻倆也負責深溝國小和內城國小中午的團膳,她們想將最好和最健康的飲食,分享給在地的小孩,讓這些美好的飲食記憶,可以陪伴他們的童年長大。


找回老記憶的新感動

日治時代留下的碾米機,保存著當地人的記憶。  彭顯惠提到,推廣「友善耕作」,其實也期望農夫辛苦種出來的蔬果,賣到消費者手中,能夠抬頭挺胸!因此,小間書菜不只銷售在地小農產品,也扮演消費者和農民溝通的橋梁,每次有外地的朋友想了解「友善耕作」的農產種植方式,她都很樂意耐心為他們解說。
 

  對於書店未來的走向,彭顯惠認為:「我自己是實做型的人,不會想太細密的計畫,也不會一大堆論述,有成果、有效應,本身就會有方向。」因為現在女兒 已經三歲,未來要進幼稚園讀書,她打算要在深溝國小附近再開一家書店,同時與當地的故事媽媽連結,為小孩子說故事,或辦親子共讀的活動,以滿足小孩子的需 求。


  已經有60 餘年的歷史,原本是碾米廠,曾是當地人共同的回憶,改造穀倉為書店,重新活用,等於讓老的回憶注入新感動。因此,江映德和彭顯惠都希望小間書菜不只是書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書籍與蔬菜的空間,更是了解古早深溝村落的一個場所。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