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天堂存在的證據,不會受到世間滄桑和偶然事件的影響,是一個安寧的避風港…。──古勒莫
法國作家古勒莫(Jean Marie Goulemot)在《圖書館之戀》中將圖書館視為天堂存在的證據,是一個安寧的避風港。然而,這樣的「避風港」如今在英國卻岌岌可危。原因是金融風暴過後政府財政吃緊,卡梅倫登上首相寶座後拿教育文化開刀,全英國還有至少250家圖書館面臨關門的窘境。
圖書館的品質與生存,確實與政府的財政息息相關,儘管圖書館的經營對政府而言是個沉重的負荷。但觀察高雄市立圖書館近年來的發展,我們卻看見在逆勢中亮眼成長的奇蹟,尤其在縣市合併之後,高市圖提出的規劃藍圖更充滿美麗的願景。對大多數人而言,或許對這樣的蓬勃景象難以理解,但對親近館長施純福的人而言,我們明瞭這樣的成績絕對不是偶然的機遇。



一本書或許不過是一本書,但是一所圖書館卻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心。──魯夫斯
圖書館學家魯夫斯(I. M. Rufus)說:圖書館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心,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創新、知識的管理和交流分享更顯重要,因此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更趨多元,更形重要。
高雄以「閱讀城市」為發展目標,為迎接大高雄時代來臨,針對公共圖書館的營運,高市圖提出4項計畫:1.以原高雄縣的圖書館為重點,全面進行空間改造。2.整體提升館藏質量,提高市民借閱量。3.開啟大高雄網路借書服務。4.結合社區資源,致力推動城市閱讀運動。
在縣市合併之前,施純福就親自到高雄縣各圖書館視察,商談未來的合作模式,儘管被譏為「侵門踏戶」,施純幅仍懷抱積極的熱忱,期望儘早為縣市合併後的圖書館建構最完善的整合。
縣市合併,對原高雄縣的圖書館而言必然產生較大的衝擊,這些圖書館過去與地方政府是夥伴關係,合併為高雄市後,進入一條鞭體系,由總館直接管轄,服務效率與品質受到規範,尤其大家向來耳聞「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施純福很衝!」擔心工作量加重是許多不習慣受督促的館員最大隱憂。
為了協助新團隊成員跟上腳步,總館密集召開主管會議,採用標竿學習法,請評鑑成績不錯的主任在會議中分享創意與心得,透過觀摩和鼓勵的方式提供新的刺激。
根據數據,原高雄縣圖書館2010年平均每人的借書率不到1.3本,全國閱讀排名21。而高雄市借書率自2003年的1.38本,到了2010年攀爬到2.83本,占全國閱讀排名第4。施純福期望新納入高市圖的分館,借書量以每年成長4%做為目標。
我用一把遲疑的手杖慢慢摸索,我,總是在想像著天堂是一座圖書館的類型。──波赫士
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曾擔任國立圖書館館長,由於遺傳疾病,年近六旬時雙目失明。事實上「圖書館」對波赫士的一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即使在漆黑的世界,他認為天堂應該如圖書館那般。
如同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謝寶煖所說:圖書館可以創造一個實體的回響,一種寧靜、尊重、謙讓和榮耀的感受。高市圖6年多年來爭取到中央約1億5千萬經費全面改造圖書館閱讀環境,重塑圖書館服務新形象,此外,童玩的夢想角落「楠仔坑分館」、時尚的思考空間「左新分館」、會呼吸的圖書館「小港分館」皆已陸續開館啟用,目前規劃興建中的大東分館、草衙分館、市圖新總館也在建造進行中,預計於2014年陸續啟用。
原高雄縣鄉鎮圖書館共有42座,雖然中央曾有補助,但館數量多,大約只有10座進行改善,未來4年,高市圖編列了1億6千萬計畫改善未達理想的圖書館。
所有改造或新建的圖書館中,最受矚目的當然是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目前的市圖總館原是國民黨黨產,後來一度轉為活動中心,整體建築形式並不適合做為圖書館,除了閱覽空間外,高市圖總館連一本藏書都沒有。
重新規劃的新總館與高雄的地標85大樓比鄰,將定位為臺灣第一座提供新閱讀型態的圖書館、國際兒童繪本中心、多元文化保存展示中心,更加入了兒童劇場,期望能夠達到與市民互動的目的,並結合推動校園與社區共享圖書館計畫。
圖書館就是我的大學。我的知識大部分來自於圖書館。──卡內基
為了回饋知識的來源,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畢生捐款所蓋的圖書館總共有2,811所,其中1,946所建於美國,此外還遍及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南非、摩利塔斯、斐濟島等地。
圖書館不是只有愛好文學的人才光顧,因為藏書的種類繁多,題材廣博,每個人都可以各自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角落。最重要的是公共圖書館也配合時代步驟,與時並進,除了設有免費上網服務,有些甚至設有戶外座椅,提供的服務絕不遜色於品牌咖啡館。但高市圖的野心不僅如此,除了誘惑市民進入殿堂,施純福更期待每處偏鄉都成為閱讀天堂。
高雄縣市合併後,資訊與借閱管理將進入自動化管理系統,高市圖已於99年6月完成發包,委請廠商開發新一代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E化服務流程。目前鳳山三館已與高市圖整合完成,預計今年3月將大高雄市所有圖書館全部納入。
透過「網路借書查詢系統」,只要在網路上查詢到其它分館有想閱讀的書籍,最遲在5天內圖書運送車就會將書本送達指定的圖書館就近取書,而且可以甲地借乙地還。即使住在偏郊,社區中的圖書館藏不足,透過網路借書,專車就會風塵僕僕送達!
另外,新書採購方面,未來每年都有5千多萬的預算。過去高雄縣市加起來不過2、3千萬,為了讓合併後的大高雄市民沉浸於書香世界,市長與市府團隊以加倍的購書預算豐富圖書館。
圖書館是資訊社會的心臟──國際圖書館聯盟
要保有健壯的心臟,基本的營養素必須充足。高市圖自民國43年成立,各行政區均設立1至3所圖書分館,民國82年以後陸續成立了多所分館,除增加1名分館主任編制外,未增置任何員額,97年後增置分館僅獲准以委外人力支應,縣市合併後,館務推動倍感艱鉅,總館行政人員的工作量至少增加3倍以上。
今日的高市圖,正式、約聘人員及工友共有160名,臨時工101人。為了因應合併後的規模作業,高市圖提出人力基本需求規劃方案:總館部分需求館員105名、職工23名,分館部分需求主管64名、館員299名。但礙於銓敘法規,合併前3年只能增加5%的人力,圖書館現有人力勢必繼續背負艱辛的龐大業務!
儘管艱辛,但施純福眼前最大願望不是立即減輕工作量,而是選擇邁向更荊棘的道路:爭取在高雄建立一座國立圖書館。
五都中,臺北市有國家圖書館,新北市有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中有國立臺中圖書館,新館也正建造中。唯獨大甲溪以南的臺南市與高雄市沒有國立層級的圖書館。「這不是館的問題,而是資訊人權的問題,南臺灣的子弟要找研究性資料都要往北部跑…,國立圖書館的價值不是1、20億的蓋館經費,而是無價的資料,我們非常期望南部人的需求能獲得國家政府的回應!」施純福說。
施純福從圖書館基礎的組員到主任再到今日的館長職務,而陳菊市長畢業於圖書館相關科系,也擔任過圖書館館員,這兩位掌舵者深知圖書館所能產生的力量有多大,因此他們能夠有志一同打造「閱讀城市」,透過閱讀,市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想像,高雄因而成為全臺灣最有故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