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跟著胡毓豪 修練攝影心法

文:張坤華 照片提供:時報出版社提供
  數位工具與行動裝置日趨普及,攝影變成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拿起手機就猛按,效果未必理想。如何把照片拍好,胡毓豪建議,要先「學會緩慢」,先用眼睛看世界,從培養「觀看的習慣」開始。


胡毓豪老師認為人才是攝影的中心,作品的好壞,全靠修練下功夫。  受數位攝影盛行的影響,加上臉書推波助瀾,每年已有超過60億的影像,不斷推陳出新,可是量的暴增,並沒帶來質的提升,問題出在哪裡?


  拜行動數據與科技發展所賜,拍照、上網、跟朋友分享,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休閒娛樂之一。大多數人都喜歡拍照,但是怎麼樣才能拍出美美的照片,吸引眾人目光與讚嘆,是許多人想知道的謎,也是百思不解的問題。你有想學攝影,卻不知從何處著手的煩惱嗎?


資深的攝影記者 新聞攝影老師

  談到攝影,胡毓豪是一位值得推薦的名師。他從高一開始接觸攝影,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新大學前身)時,即在中央通訊社攝影組實習。


  在《中國時報》三大張的時代,以及民國80年的《時報週刊》,他一路從攝影記者,歷經召集人、主任、研究員;曾任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新聞 攝影老師,也曾到東京進修藝術攝影,並兼任《中時》的駐日攝影記者;更先後獲得行政院金鼎獎、臺北市政府金橋獎、觀光局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等多項 殊榮。


光線深淺層次豐富,配合行人與鮮豔衣著的烘托,一張好照片,像畫龍點睛一樣。  時至今日,他還經常背著10多公斤的攝影器材,上山下海拍照,一如以往一樣。今年8月,剛出版的新作:《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練──胡毓豪攝影心法》,已連續數週,名列好書暢銷排行榜。


  在好友、學生印象中,胡老師是一位風趣幽默,富有俠義風格的良師益友。對於攝影而言,他要求非常嚴謹、專注認真,並以研究學問的態度,不斷思考分析、求新求變。因此,經常能以淺顯易懂的一、兩句話,直指核心,為求知者解惑。

 

掌握相機特性 隨處都有好題材

  要隨手拍好照片,首要之務就是徹底熟悉相機。胡毓豪打趣地舉例說:「水果刀是用來切水果的,你拿它殺雞宰羊,一定是不行的;反過來,拿牛刀切水果,也一定不對。要拍好照片,不熟悉自己的工具,等於到廚房燒菜,搞不清楚柴米油鹽,卻希望成為名廚,那是不切實際的。」


  他直言,現在很多智慧型手機,都強調照相功能多強多強,但設計的重點,還是以通話和商務應用為主。至於攝影的功能,跟數位相機,或專業的單眼相機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一般用手機拍照,拍攝者可以掌握的變數並不多,除了充分了解它的特性,熟悉拍照的操作介面,重要是享受拍照的樂趣,培養用照片說故事的能力。不過,想拍出專業攝影作品,還要克服很多困難。」胡毓豪這麼說。


  相對地,比較好一點的全自動小相機,普遍都具備S(快門先決)、A(光圈先決)、P(程序曝光)、iA(智能自動)、多重防手震、廣角 望遠的伸縮鏡頭、低光源夜拍、動態錄影……等各種功能,要拍出好的照片,就簡單得多了。然而,免不了要先詳細閱讀使用手冊,針對每一種功能反覆試拍、練習,直到熟能生巧為止才行。


  當然專業的單眼相機,更能精準地掌握攝影藝術創造的每一個過程,要捕獲令人驚豔的代表作品,也比較有勝算。話說回來,人才是攝影的中心,作品的好壞,全靠修練下功夫。


學攝影也學禪理 是生活也是人生

拍照的時候,要注意動靜之間的平衡,運用巧妙,可以產生令人會心一笑的趣味。   想學好攝影的朋友,胡毓豪建議,要先「學會緩慢」,不要拿起相機,想都沒想,就急著按下快門;嘗試培養「觀看的習慣」,從不同的角度取景,多拍幾張,然後再深入分析比較,如此持之以恆,一定能愈拍愈好。


  「禪修有止觀法門,移到攝影也很實用。止是專於一,觀是深入看。只要能深入看,就可以發覺可觀之處。觀的訣竅,在心靜,能淨更好。 清明的心,自然看得透徹。」胡毓豪言簡意賅地描述攝影的心要:「手,用來操作相機;心,用來了解拍攝對象,這兩樣都是拍出好照片的原點。一般人想拍好照片,卻不肯用心,這是人性的怠惰,鐵定不行。改變心態才是拍好照片的第一步。再來就是用減法去拍,便能拍出與眾不同的佳作。」


  他進一步說明道:「我們的眼睛和鏡頭完全不一樣,人類的靈魂之窗,天生就只看自己想看的,不要的自動捨去,但是相機鏡頭恰好相反,它不管你要不要,都照單全收。如果不用減法去拍,影像會呈現雜亂無章,而失去重點,用這種的影像說故事,肯定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


  他透露,自己有個拍照的習慣,就是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用心去找些與眾不同的題材,例如:每次和朋友去看桐花季,大夥兒爭相拍桐花,他總會拍人或拍景物;又如植物園蓮花開的季節,大家都拍蓮花,他反而拍樹、拍建築、拍青蛙等等,道理很簡單,物以稀為貴。


光影搭配與點、線、面的安排

這是一張由點、線、面,構成好照片的實例。  「攝影是光學和化學的結合,即便是數位影像,也是光和電的關係。太陽光芒經過千萬的旅程,飛奔抵達地球,然後用色溫展現顏色。攝影人最少要懂得色溫,才能進一步談顏色。數位時代只是拍的動作,變得容易;技術的門檻,反而越來越高。要拍照,不能不懂這些。」胡毓豪一語道破拍照與光影、色彩 的關係。


  他說:「光是攝影的生命,影子是照像的情感,有命有情才不至於行屍走肉。情有深淺,用濃淡來表現,不知情的深淺、怨濃嫌淡,就難以掌握黑的可愛、灰的綿密、白的清爽。一張好的作品,光影的層次越細膩越好,它更大的門檻是眼界,不是感官上的看,是知覺、覺知上的看。」

 

  至於點、線、面構圖的安排。胡毓豪強調:「點注重位置;線的利用有曲直、彎斜;面有各類形狀,狀異形殊,妙用在心。內在的涵養,就得從 勤跑美術館和藝廊做起,多看、多聽、多問就成了。美的欣賞,不但要訓練,更要有覺知,是一點一滴,長時間累積成的,想要速成,恐怕很難如願。」


要有傑出的作品 想法先要傑出

  為什麼現在影像倍數成長,品質反而下降?胡老師認為,最主要是拍照變成手的活動,而不是心思的籌謀。沒有思考的影像,就像寫了一堆文字,卻不知道到底寫些什麼?想講些什麼?


  根據胡老師的看法,「拍照就像作文,一定要有主題,要有內容;內容一定要生動活潑,才能吸引讀者的眼光。再三強調,拍照一定要有想法, 就是這個原因。然如何拍有想法的照片呢?第一,當然要有想法,想法是什麼?可以很簡單,就像肚子餓了,要吃什麼?吃飯或吃麵,這就是想法;更進一層,要去 那裡吃?地點有了,再來就是價格,這樣一層一層去推,答案就越來越清晰了。」


  「換成拍照,就是要先想要拍什麼?拍給誰看?目的是什麼?這就是想法,想法不同,做法就會有變化,一切都是活的,只有活的,才能說故 事。專業人士拍照,必定出於想法傑出,技術自然應運而生,絕不是先有技術,然後才有偉大的作品,想法比技術重要,這是專業人士必須面臨且不斷地挑戰。」他 說道。


對稱性的倒影,不是隨處可得,拍攝者必須用心要找到對的位置,才能拍得到。  「人,最大毛病是視覺疲乏,久看生厭,導致生活周遭,儘管眾寶齊聚,依然毫無知覺。如果跟國外友人,異地而住,保證彼此都會發現,住家 附近有很多可拍的景物。為什麼變化會如此之大?問題就在於新鮮感、好奇心,以及我們的態度。」他總結一切表示,「學習拍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身邊做起,功 夫練好了,隨即轉移陣地,視覺受到新的刺激,就會更加敏銳,也更明白如何取捨鏡頭。看似平凡的東西,也許取景、構圖對了,就變成傳世傑作。練習看光線變 化,熟悉光的強弱、對比、角度、色溫,可用構圖取捨、組織、佈局,自然心境和視野就會廣闊,技巧也跟著一起提昇。到時候即使在住家附近,隨意散步,也能信手拈來,尋到好的攝影題材。」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